马立诚,曾是《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主编,也是中国青年报评论部副主任,曾被视为中国媒体界的重量级人物。
但没想到,在2002年,他发表了一篇让所有中国人看了为之愤怒的文章。
文章言辞中,他公然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并且声称日本无需为其历史罪行道歉。
此言一出,随之而来的就是舆论的声讨。
眼看待不下去了,他逃去香港,却在香港街头被爱国青年套麻袋暴揍。
对于这样的人,整个中国都不会有他的容身之地。
但在马立诚的文章《日本不必向中国道歉》中,他不仅否认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甚至将其称为“中方编造”的历史事件。
他提出,由于日本政府已在过去道歉,因此无需再做进一步的赔偿,仿佛历史的伤痛可以被一纸道歉所消解,仇恨可以轻易抹去。
这篇文章让许多人震惊不已,尤其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付出的巨大代价,3500万同胞的死伤,竟然在他口中轻描淡写地被忽视了。
这无疑让广大中国人民愤慨,尤其是在每年纪念南京大屠杀的日子里,刺痛了无数人的心。
南京大屠杀,对于每一个怀有敬意的中国人来说,永远不能被遗忘。
这是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人民造成的不可愈合的伤痛与耻辱。
这段历史无法轻易修改,更不容轻视。
在那段黑暗的岁月中,大批中国平民和战俘惨遭日军残酷屠杀,成千上万的妇女被强奸,财物被掠夺,整个城市都充斥着暴行。
无论何时,这些暴行都无法被抹去,而它留下来的创伤,依然深深烙印在每个中国人心中,成为我们永远铭记的历史。
此外,马立诚还曾针对一位因穿着印有日本国旗图案的服装而受到中国社会舆论谴责的艺人,做出评价称中国人“过度反应”和“偏执民族主义”。
如此言辞显然与当时的社会氛围格格不入,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反感。
通过这些言论,可以看出,马立诚试图淡化历史的严酷事实,甚至美化侵略者,这让许多人不禁怀疑,他究竟是出于何种目的,选择站在历史的错误一方。
一位国家级媒体的主编,居然公然散布歪曲历史的言论,给媒体的公信力带来了严重损害,直接挑战了社会的道德底线。
这也不由得让人质疑起来,媒体界在选人用人机制上的一些漏洞。
作为曾任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的马立诚,是何来头?又有着怎么样的经历呢?
事实上,他确实拥有不小的影响力,他曾在中国青年报担任过副主任,但最终因言论问题被人民日报开除。
信息来源:环球网——马立诚:东京大学客座研究员、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令人震惊的不仅仅是他否定历史事实的言论,还有他对日本的公开偏爱。
从他的一些言论中可以看出,他在与日本的接触中,态度逐渐发生了转变,甚至为日本右翼势力提供了理论支持。
回顾马立诚的言论,他在某次公开场合中,竟然提出了“南京大屠杀并不存在”的荒谬观点,这一说法无疑是在否定历史、抹黑抗日英烈的贡献。
南京大屠杀的证据早已被国际法庭确认,尤其是在东京审判中,罪行的证据被明确指出。
然而马立诚却在轻松地推翻这些铁证如山的历史事实,他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迎合那些想要否定历史的力量。
从马立诚的言辞中可以看到,他对日本的立场愈发偏向。
调查发现,他曾多次前往日本,并在日本的影响下,产生了对日本的好感。
日本外务省的“圈养中国公知”报告里,曾经揭示了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在日本的经济和政治影响下屈服的现象。
马立诚无疑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或许正是这种外部的经济刺激,使他在言论上日益靠近日本的立场。
事实上,马立诚的言论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否定,更是一个政治信号的传递。
1999年,《亚洲周刊》评选他为“当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50人之一”,这使得他在中美两国的影响力逐渐提升。
2000年,得克萨斯州的阿尔帕索市还授予他荣誉市民称号,这种殊荣无疑让马立诚的身价更加上涨。
而他在日本出版的书籍,每本售价高达3600日元,且还要加税,他自己也因此激动不已,称这些收入“相当可观”。
马立诚的言论让人愤怒,更让人震惊的是,他更没有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一直是中国人无法回避的痛,然而马立诚却能够如此轻描淡写地否定这一切,甚至在公开场合为日本右翼言论提供支持。
信息来源:环球日报——马立诚:日本政府领导人就战争责任问题做了25次正式道歉
更令人气愤的是,他还公开攻击抗日英雄,甚至为汪精卫这类投敌卖国者洗白。
随着舆论的压力,马立诚的立场变得更加明显。
被人民日报开除之后,他逃亡至香港,不过在香港他的生活也是潦倒,因为他的不当言论,当街遭遇了香港爱国青年的暴力报复。
眼看在香港也待不下去,他最终选择前往日本。
日本右翼势力也没有忘记他曾为他们提供的理论支持,给予了他可观的经济待遇。
为了讨好日本,他也写了许多亲日的文章,试图证明自己对日方的友好。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马立诚在日本的热度逐渐下降,最终还是离开了日本,回到中国。
如今,马立诚的处境变得非常尴尬。
由于他以前的言论,无法在中国得到应有的支持,他的言论和行为,彻底成为了“叛徒”的代名词,无论走到哪里,背负的都是这个沉重的标签。
可以说,一步错,可能让他一生都无法翻身。
如果没有外界的影响,马立诚本可能取得更高的成就,享有更广泛的认可。
但他的选择让他失去了人们的信任,今后的余生只能背负着“叛徒”的名声度过。
马立诚所谓的学术讨论,压根是无稽之谈,他的所谓言论,揭示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
当我们回顾历史时,绝不能允许任何人轻易地篡改历史,尤其是对于那些无辜死去的先烈们。
我们要坚定捍卫他们的尊严,捍卫历史的真相。
更新时间:2025-04-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