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关门、学校倒闭!不生娃的连锁反应,已经来了

据调查,中国在2024年的总和生育率约为1.02-1.09,远低于维持人口稳定的更替水平(2.1),在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中排名最低。‌‌

与东亚其他国家相比,仅略高于韩国的0.72,但低于新加坡、泰国等。‌‌

如今,“不生娃”已经从一种个人选择,悄悄变成了整个社会面临的危机。产科医生现在已经无产可接,幼儿园招生困难“优质公办园半夜排队”的景象一去不返。

这一连串变化真的只是巧合吗?当生育率跌入谷底,与儿童相关的产业开始衰落,中国社会到底正走向怎样的未来?

一、产科率先受到冲击

如果要判断一个社会的生育状况,不必看宏观数据,只需要看两个地方:妇幼保健院的产房和幼儿园的报名群。因为这两个地方能最直观反映出人们的生育意愿。

近年来我国分娩量骤降,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022 年新生儿 956 万,2023 年仅 902 万,2024 年是龙年,吉利的生肖让分娩量回升到 954 万,但总体波动并不大。

这些数字对一线产科来说就是生死线。

2024年12月初,潍坊当地的某家妇产科医院向外发布了一则因破产停业的公告,医院表示由于三年疫情,加上疫情过后经济不断下滑的原因,以及全国出生率不断下降的影响,医院出现了运营困难的情况,最终只能够选择破产停业整顿。

北京东城区妇幼保健院过去一年能接生两千人左右,而 2023 年只有 260 多例哈尔滨妇幼保健院产科医生直言:“以前一天七八个,现在几天一个,能遇上一个都算运气好。”

产科从曾经的一床难求变成如今有床没人来。甚至一些医院开始主动“卷服务”,可依旧没人生孩子。

过去产科是典型的强势科室,每天都忙到飞起。但现在为了争夺有限的产妇,各地医院开始疯狂放大招:病房五折、免费接送孕妇产检、免排队、一对一陪护、母婴康复套餐直接骨折价。

然而,实际效果有限,因为根本没有足够的孕妇。

甚至,有医院知道继续维持产科毫无意义,干脆选择停摆。

2023年5月7日,浙江省苍南县中医院的一则公告引发关注。公告称,根据医院学科发展规划,经研究决定,即日起暂停产科助产服务(产科门诊照常开放)。

“分娩的数量很少,(继续)干就没有意义了,我们去年10月份就彻底停掉了。”苍南县中医院妇产科一名医护人员介绍,最近几年因分娩量下降,结合人员外调、退休等情况,妇产科员工的结构组成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业务也由以产科为主转向中西医结合的妇科,转变后业务量在慢慢回升。

这样的事件不是孤例,而是在各省市不断出现的信号。生育率降低的社会,不会先看到孩子变少,而是产房先空了。而且,产科的消失意味着整条生育服务链的断裂。

如果产科规模继续按目前速度下滑,将会出现两个极端变化。产科医生职业吸引力下滑,大量转岗或流失。未来即便有人想生,可能会因为产科稀缺导致就医不便甚至更危险。

这已经不是遥远的未来,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二、生育危机波及到教育行业

如果说产科的萎缩是生育断崖的第一声警钟,那么幼儿园和小学的关停,就是连锁反应全面爆发的证据。幼儿园从高门槛招生变成老师追着家长跑。

2018—2020 年,各地还在为完成“5080 目标”(50%公办、80%普惠)疯狂扩建幼儿园。那时,幼儿园是抢手货,家长们排队能排到半夜、材料审核严、公办园一位难求。

然而五年后,画风彻底反转。

北京某公立幼儿园往年只对公务员小区开放,今年主动给周边三个街道群发入园邀请函。

上海家长发现家门口双语幼儿园从每年12万降到8万,还包校车接送。深圳某国际园直接打出“入学送香港迪士尼年卡”的魔幻广告。

数据更扎眼,北京朝阳区2023年小班空置率38%,上海闵行区幼儿园关停17所,广州越秀区某省一级园把大草坪改成停车场创收。

但即便如此,许多幼儿园依然撑不下去。人口断崖比想象中来得猛。与此同时,小学开始“悄无声息地”减少。小学的消失,是幼儿园关停潮的延续。

你可能会说:“我身边的小学怎么还在?”

那是因为公共财政支撑的公立学校扛得久,而最先倒下的是乡村小学、民办小学和人口流失严重地区的学校。

根据公开数据:2013—2022 年十年里,黑龙江减少小学约 1900 所,接近六成;吉林减少 2600 所,近五成;辽宁减少 2200 所,近一半。甚至还有偏远地区的小学,一个班只有二十几个人

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城镇化和撤点并校的政策。另外一个就是出生率的下降,生源不够用了。

而且,这也会造成未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初中、高中、大学都在排队等同样的命运。

事实上,中国出生人口从2017年开始下降,而这也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2021年幼儿园在园人数首次出现负增长,幼儿园关停潮到来,2024年,第一波少子化浪潮的孩子7岁,小学关停潮初露端倪。

可以预见,2030年的初中、2033年的高中、2038年的高等教育也都将迎来拐点。

届时,中国的高等教育结构将面临前所未有的震荡。一些依赖学生数量生存的高校,大概率也会迎来停办潮。

别忘了,日本、韩国、台湾都已经经历过大学倒闭潮,而中国的少子化速度更猛烈。

学校倒闭,会比想象的更快、更早、更真实。

三、为什么年轻人不愿生?

一些专家常喜欢把年轻人不生娃归因于“观念开放”“价值观变化”“自我意识觉醒”。

但事实是绝大多数不生娃的人并不是不想,而是生了没能力养。

房子是婚育的基础,这在中国尤其明显。可是,现在的房价让年轻人连生育的起跑线都摸不到。

2月27日,麟评居住大数据研究院发布《2024年全国百城房价收入比调查研究报告》,2024年百城房价收入比为10.3。

收入房价比是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与住房价格之比,用于衡量居民购房压力。房价收入比等于9时为临界点,超过该数值可能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深圳高居首位,2024年房价收入比为34.8,其具有新增住宅用地稀缺以及毗邻香港等优势,使房价长期处于高位,但房价水平与收入增长并不匹配,居民购房仍存在较大压力。

换句话说,在深圳,一个家庭不吃不喝近 35 年,才能买得起房。这不是延迟生育的问题,而是连开始生活的资格都没有。

而且,养育成本高得离谱,甚至比发达国家还要高。

据调查,把一个孩子抚养到刚年满18岁所花的成本相对于人均GDP的倍数,澳大利亚是2.08倍,法国是2.24倍,瑞典是2.91倍,德国是3.64倍,美国是4.11倍,日本是4.26倍,中国是6.3倍,几乎是全球最高的。

贵就贵在培训班价格高昂,教培虽“被整顿”但隐形辅导依旧昂贵,医疗、托育、早教费用高,再加上城市生活成本全面上涨。养一个孩子,几乎要透支整个家庭。

就业和收入的不确定性,让年轻人对未来没有信心很多年轻人不是不愿承担责任,而是不敢赌。当今社会失业风险高,收入增长停滞,裁员潮频繁,人们焦虑感明显上升。

可是,结婚、生子,都需要稳定的预期。但当预期消失之后,婚育就自动从“人生计划”变成“人生负担”。

家庭养育孩子,除了要付出直接的财务成本以外,还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时间成本包括休产假、看护孩子和接送孩子的时间、辅导孩子做作业的时间、增加的家务时间。

一些宣传仍在试图用传统恐惧感来逼迫年轻人生娃,“你老了没人管”“你生的不是孩子,是养老保险”“孤寡风险很高”。

所谓“养儿防老”的恐惧叙事,对年轻人只会适得其反

真正的关键不在于年轻人有没有责任感,而在于年轻人活得体面都很困难了,又拿什么去生孩子?

结语:

产科关门、学校倒闭,不是少子化的开始,而是警报已经响了。

当一个社会的产科开始缩减,幼儿园关停增多,小学消失、大学生源未来不足时,这并不是人口变化自然规律,而是一连串问题的集中爆发。

参考资料:

《去年全国幼儿园减少2万多所背后:公办园依然坚挺》红星新闻2025-06-17

国家统计局

人民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8

标签:育儿   产科   连锁反应   关门   学校   幼儿园   小学   孩子   房价   收入   年轻人   医院   中国   少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