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0元奶茶”“1元咖啡”成了上班族的社交货币,网友调侃“再这么打下去,糖尿病都要喝出来了”。这场由资本点燃的即时零售大战,终究没能逃过监管的目光。7月18日晚间,市场监管总局约谈饿了么、美团、京东三家平台,要求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规范促销行为,理性参与竞争,共同构建多方共赢的生态。随着这记“叫停令”的落下,持续数月的外卖大战基本告一段落。
这场战争的起点,本是京东对美团的“奇袭”。年初,刘强东亲自挂帅外卖业务,一边喊出“外卖净利润率永远不超过5%”的口号,一边用“0佣金招商”“百亿补贴”撕开市场缺口,更凭借“和外卖员喝酒”的公关战赚足好感,尤其是无数家餐饮店将刘强东的“大丈夫当如是也”作为镇店海报。
在一波波儿的营销攻势之下,京东短期内将日单量推至2500万单,让沉寂已久的外卖市场骤然升温。
但京东的攻势尚未站稳脚跟,阿里便带着“淘宝闪购+饿了么”的组合拳强势入局。7月,阿里宣布未来一年投入500亿元补贴,凭借4.57亿的用户规模(约为美团的90%),迅速将日单量冲到8000万单,硬生生把“双雄对决”变成了“三国杀”。
被卷入战局的美团,初期显得有些被动。作为深耕外卖十余年的霸主,其上半年补贴力度远不及京东和阿里。但当美团决心反击时,其基础设施的优势立刻显现:7月5日单日单量突破1.2亿单,7月12日再冲1.5亿单,用不到1个月的资本开支,就实现了淘宝闪购三个月、京东小半年的增量。而京东在此期间未更新数据,从公开信息看,其势头已明显放缓。
从年初的“闪电战”到中期的“补贴绞杀”,再到监管介入后的“停火”,这场战争仅用三个季度就走完了传统互联网大战数年的历程。资本的疯狂投入,让市场单日订单量从年初的1亿单飙升至2.5亿单,但正如美团核心本地商业CEO王莆中所言:“绝大部分是泡沫。”
硝烟散去,三大巨头的得失已清晰可见。
美团:用基础设施“碾压”对手
美团的表现堪称“后发制人”的典范。作为行业霸主,它初期的“消极避战”并非无力应对,而是深谙外卖行业的本质——履约能力与供给网络才是核心壁垒。当淘宝闪购和京东用补贴换单量时,美团的商家端月活用户规模早已遥遥领先(Questmobile数据显示,美团外卖商家版月活远超饿了么、京东秒送等竞品)。这种优势在高并发场景下尤为明显:即便单日单量冲至1.5亿单,美团的骑手配送、商家出餐仍能保持稳定,平均送达时间甚至比平日缩短,而其他平台频繁出现“卡单”“超时”等问题。
更关键的是,美团用更低的成本实现了更高的效率。数据显示,美团仅用不到1个月的资本开支,就完成了淘宝闪购三个月、京东小半年的增量。王莆中直言:“我们能用远低于对手的成本做单量。”这种“以少胜多”的能力,印证了其基础设施的护城河——在外卖这个“精细且利薄”的行业,十年积累的履约网络、商家协同能力,不是短期补贴能撼动的。
阿里:饿了么“逆袭”背后的战略觉醒
对阿里而言,这场战争最大的收获,是重新认识了即时零售的价值。淘宝闪购整合饿了么资源后,短期内将单量从3000万推至8000万,让阿里看到了“流量+履约”协同的潜力。更重要的是,饿了么在集团内的地位空前提升——此前长期被视为“边缘业务”的它,如今成了阿里对抗美团的核心力量。这场战争让阿里明确:即时零售不是“可选项”,而是“必争项”,未来的本地生活基础设施之争,它不能缺席。
但阿里的短板也随之暴露。饿了么长期单量仅为美团的1/3,供给侧承载能力有限,导致其在第二周“冲单日”势能明显减弱。这意味着,即便有淘宝的流量加持,若不补上履约和供给的“老课”,阿里很难真正撼动美团的地位。
京东:高开低走的“战略冒进”
京东是这场战争最戏剧性的角色。初期,它凭借“0佣金招商”“给骑手缴社保”等公关战赚足眼球,月活用户达1.65亿(约为美团的1/3),日单量一度突破2500万。但后期却因“用力过猛”陷入被动:一方面,履约能力跟不上——高并发时频繁出现配送超时,用户投诉率飙升;另一方面,战线拉得太长,在发力外卖的同时杀入酒旅,资本分散导致补贴难以为继。近期京东未更新单量数据,从市场反馈看,其增长已明显乏力。
京东的问题,本质是“后发劣势”与“战略冒进”的叠加。作为外卖行业的后来者,它的基础设施需要长期建设,却试图用短期补贴“弯道超车”,最终陷入“补贴一停、用户就走”的困境。正如行业观察所言:“外卖不是公关战,而是笨功夫,京东想靠‘闪电战’赢,本身就打错了算盘。”
若论“账面损失”,京东或许是最显眼的输家——投入巨额资本却未撼动市场格局,前期造势与后期乏力形成鲜明对比。但从更长远的视角看,这场战争的“最大输家”,是被裹挟的行业生态,尤其是中小商家与消费者。
对商家而言,这场战争是“甜蜜的毒药”。头部连锁品牌尚且能靠规模效应扛住“增收不增利”——某上市茶饮公司订单量增长20%,利润却下滑15%,只因配送成本、原料损耗、人力投入陡增;而中小商家的日子更难熬。北京一家夫妻老婆店老板坦言:“堂食客人被外卖补贴抢走,线上订单又都是‘1元秒杀’,做一单亏一单,再不停火就要关门了。”数据显示,外卖大战最激烈的宿迁,快餐店堂食几乎消失,“堂食18元的面,外卖只卖6元”,价格体系被彻底扭曲,这种伤害可能需要半年以上才能修复。
对消费者而言,“0元奶茶”的狂欢终将结束。补贴退去后,价格回归正常是必然,而习惯了“低价福利”的用户,可能要面对一段“心理落差期”。更隐蔽的影响是体验降级——为冲单量,平台放松了商家资质审核,部分“幽灵餐厅”混入其中,食品安全风险上升。
对整个行业而言,资本的无序投入造成了巨大浪费。王莆中直言:“即时零售总量从1亿单涨到2.5亿单,绝大部分是泡沫。”这些靠补贴催生出的“虚假需求”,让商家盲目扩产、骑手超负荷工作,最终导致资源错配。当战争落幕,留下的是积压的原料、疲惫的从业者,以及需要重新构建的信任。
这场被强行“停火”的外卖大战,撕开了一个真相:即时零售的本质,不是“流量生意”,而是“基建生意”。过去二十年的互联网战争早已证明,决定胜负的从来不是补贴规模,而是基础设施——团购大战看地推,打车大战看运力,外卖大战看履约。美团能笑到最后,靠的不是“钱多”,而是“基建硬”;阿里、京东的困境,也恰恰是基建跟不上野心。
监管的介入,不是“打压创新”,而是“守护底线”。它叫停的不是竞争,而是“以摧毁行业为代价的内卷”。未来,即时零售的竞争终将回归本质:谁能更高效地连接商家与用户,谁能更稳定地保障30分钟送达,谁能让骑手、商家、平台都赚到合理利润,谁才能真正赢得市场。
至于“0元奶茶”,它本就不该是行业的常态。当资本的喧嚣散去,我们期待的不是“价格战”的重启,而是一个健康的生态——消费者能按时吃到放心餐,商家能赚到合理利润,骑手能有尊严地工作,平台能靠效率而非补贴盈利。这才是外卖行业该有的样子。
更新时间:2025-07-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