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是中医用语,湿是水湿,包括外部环境潮湿和体内运化不好的内湿,其性重浊向下,属阴邪;热是热象,包括体表显露的热象和体内积聚的郁热,其性升散炎上,属阳邪。湿和热纠缠一起,两邪相互交蒸,诱发身体多处不适。
湿热就是“湿+热”的综合体,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和另外4种致病因素一起,统称为“六邪”。《难经》、《伤寒论》对湿热病症进行初步探讨,历经千百年发展完善,到了清代《温病条辨》、《湿热病篇》等论著,已对湿热有了系统认识。
进入现代,进一步梳理出湿热6个重要的认识:
1、地域:岭南、闽南、川渝、云贵、中南、江浙是重灾区,体感舒适度差。
2、时机:谷雨至立夏、五毒月、小暑至大暑、三伏天、立秋至处暑,是发作高峰期。
3、表现:头重如裹,面部出油、疲乏困倦、食欲差、心肺受困、舌黄尿黄、大便黏腻,等等。
4、体征:荨麻疹、水疱、痱子、汗疱疹、满头汗,等等,对社交和生活影响明显。
5、病位:主要有脾胃湿热、肝胆湿热、大肠湿热、膀胱湿热4种。均包含湿重于热、热重于湿、湿热并重三种形式。
6、治法:抓面与抓点结合,宣上、畅中、渗下;清肺热、健脾运、利小便;疏肝、和胃、健脾、泻肾。
虽然对湿热的认识不断深化,但人们应对湿热挑战,并不是“得心应手”的,反而是“屡战屡败”。有的可能去年调理好了,今年又犯了;有的是一直没调理好,慢慢扩散到全身,痛苦难耐;有的是身体上半部弄好了,但下半部分成为老大难;有的是一进入夏秋季节,湿热就会准时到来且开始折腾;有的是因为其它疾病引起湿热久治不愈,等等。
换句话说,湿热让不少人深受其害,却又束手无策,经常被反复折腾,比较被动。
那么,针对湿热,现代中医有什么重要的认识和成功经验?有3个方面。
1、湿热有5大病机:
湿遏热伏——就是湿气盖住热气,热邪无法透散出去,转而在体内捣乱,身上就一片热象。
湿热胶结——湿气和热气黏结在一起,如同白砂糖混进了沙土,很难清理。
气化不利——身体水液渗排出现故障,小便排不出去,引起多处水肿。
热入营血——热邪泻入脏腑,引起出血、高热。
痰蒙清窍——水液运化失司,影响心窍、头面,意识不清,胡言乱语。
这5个病机是由轻到重、由点及面出现的,有时单个出现,但更多是夹杂在一起,增加了治疗难度。
2、湿热有4个典型特征:
一是午后发热、胸闷纳呆,头重如裹,身困体懒,这是湿阻气机的典型表现。
二是湿热交结,熏蒸会引起口渴,但体内湿重、腹内湿多,所以口渴却不想喝水。
三是湿热调理顺序:先除湿邪,把主要矛盾祛除,再着手对付热邪,那么就容易解决问题了,这是总治则。
四是湿热复杂病症,哪怕热气较重,湿气较轻,也不能见热清热,一定要把湿先祛除,否则会让湿气凝滞,缠绵难除。
所以,围绕5大病机、4个典型症状,中医找到了藿香、石菖蒲等芳香化湿药,黄连、黄芩、黄柏等清热苦寒燥湿药,茯苓、滑石等利水渗湿药,厚朴、半夏等行气燥湿药,香薷、薄荷等解表透邪药,等等。创立了三仁汤、八正散、平胃散、藿朴夏苓汤、龙胆泻肝汤、甘露消毒丹、连朴饮、黄土汤等大批良方。
问题是,有药、有方、有病机、有辨病症状,为何还会出现湿热反复折腾、迁延不愈的问题?原来还有5个铁律,很多人不知道。
湿热五大铁律,是前辈和现代中医大量临床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提炼,进一步优化了湿热治疗流程,它们包括:
一、分清轻重,调整比例
湿热主要有三种:湿重于热、热重于湿、湿热并重,无论哪一种,一定要牵住“治湿”这个牛鼻子,然后对症下药。
如果是湿重于热,化湿药大于清热药,比如同一个方剂藿香、厚朴等,要大于黄连、黄芩,可以参考藿朴夏苓汤。
如果热重于湿,清热药大于化湿药,但化湿药一定要精悍管用,如石膏、黄连用量,要大于苍术、茯苓,但苍术茯苓等是利湿燥湿化湿的“猛将”,可以参考白虎苍术汤。
如果湿热并重,清热药和燥湿药的药量相同或大致相当,都是相同克数,典型的方剂是甘露消毒丹。
二、熟悉药性,用准剂量
除湿解热,驱逐两邪,很少用单个药材,都是用药对、药方,诸多治湿透热的药材,怎么选用?一靠熟悉药性,二靠用准剂量。比如:
轻清宣透药,不宜用大剂量,要少量,防止过于宣散伤正,即使轻清宣透药用了10克以上,也要用其它药分利,避免壅滞伤正,典型的就是三仁汤,杏仁用量大,要用通草缓和分利。
重镇畯猛药,以化湿、逐水、退热、峻下药居多,视病情轻重,一般患者都拖得比较久了,所以重镇猛药也要重用、敢于用,如八正散,用大黄逐下通便,湿热蕴结可增加一半以上。
有毒大毒类药材,如附子、半夏,一般用于温阳燥湿行气,剂量要严控,不可乱用,且中病即止,如黄土汤的附子,用量很慎重。
三、辨明体质,紧扣病症
湿热覆盖所有人群,以中青年、中老年、妇女居多,遣方用药需考虑体质强弱和病程长短,防止出现同一个湿热病症,患者甲治好了,患者乙却长期反复的问题。
重点考虑两个方面:
一是体质虚弱的患者,在清热祛湿时,要减少苦寒药用量,或缩短用药频次,还要加入健脾护胃气的药,比如体虚的患者,少用黄连、黄芩,加入粳米、甘草等。
二是久病湿热的患者,要抓住“除湿”这个重点,化湿药可增加一些,多的可达一倍,如重用茯苓、薏苡仁等等,而且兼顾扶正。
四、重视配伍,相互制衡
纵观治湿热的常用方、经典方,都是配伍上下了大功夫,而且注意方剂内部相互制衡,有3个重点:
1、辛开苦降,辛温升阳药和苦寒燥湿药等量配伍,如厚朴+黄连的组合,调和寒热。
2、利湿护津,既要排出多余的水分,又要防止水液耗伤,注意制衡,比如常用的淡渗药滑石,要配甘寒生津药芦根。
3、行气逐湿,排湿很重要的秘诀,是气流通起来,气补足了,湿气就遇到麻烦了,所以很多治湿热的方剂,都有行气药,而且用量要足,比如方剂的老面孔,有厚朴、陈皮等药材。
五、稳扎稳打,把握火候
治湿热不应该求“速效”,不能“覆杯即愈”,因为湿热已入太阴、少阴或厥阴,并不在太阳、阳明,也就是治湿热药有一定的时间保障,不可能立竿见影,不能急于求成,凡是治湿热求速效的,都不提倡、不可取。
治湿热要处理好除湿热和扶正固本的关系,湿热纠缠期间,要注意扶正与祛邪并行,尤其考虑顾护胃气,防止苦寒伤阳伤正。
总之,治湿热有许多难点和细节,但把握和理解“五大铁律”,把辨证、用药、配伍、时效等关键问题搞准,会在治疗湿热中占据主动,而且能防止反复。
更新时间:2025-05-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