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心脏不好的人:若还在坚持这2个习惯,心脏可能随时“停机”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心脏不太好,但一直没大事,直到那段时间老是熬夜加上烦心事一堆,最后心脏出事了。”这是一个患者在入院检查后说出的话。

他本身患有冠心病多年,但始终没有严重发作,直到连续三周工作到凌晨,每天情绪起伏又大,才出现胸痛、气促,最终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

这种情况在心脏专科医生眼里并不陌生。

很多人对心脏病的理解还停留在“不能吃太咸”“别太劳累”这些浅层建议上,却忽视了两个最核心的隐形风险——长期熬夜和持续情绪焦虑。

很多心脏问题看似是因为血脂高、动脉硬化,其实背后的“诱发器”往往是生活方式的积累,有的人吃得再健康、运动也规律,但只要熬夜的习惯不改,焦虑的状态不调,心脏迟早也会出问题。

熬夜和焦虑表面看起来不像烟酒、肥肉那样直接,但对心脏的破坏力却远比很多人想象得要深。

特别是那些本身就有心律不齐、心功能不全、动脉粥样硬化的人群,如果这两个坏习惯不及时干预,心脏可能在某个看似平常的夜晚,突然就负荷崩溃。

熬夜这件事,在很多人眼里不算什么,有的人习惯晚睡,凌晨一两点才休息,第二天早上照常上班,觉得“习惯了,没事”,但身体不是靠习惯运作的,尤其是心脏。

人在入睡后,身体会进入副交感神经主导的修复状态,心跳减慢,血压降低,整个系统获得短暂休息。

而熬夜会持续激活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血压波动大、血液粘稠度上升,这对本就供血紧张的心肌是种持续拉扯。

再加上深夜是血压调节最脆弱的时段,很多心血管事件,如心梗、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就发生在凌晨1点到5点之间,熬夜的人正在对抗的,正是这个“危险窗口”。

而且人在夜间清醒时,血液中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会偏高,这会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局部供血减少,进一步加剧心肌缺氧。

对于冠心病患者,尤其危险,长时间缺乏深睡眠,还会影响内分泌系统,造成胰岛素抵抗、促炎因子升高,这些变化又反过来促进血管壁的损伤。

那些认为“年轻可以扛”“睡6小时也够”的人,其实心脏早就透支,即使身体暂时没报警,血管壁可能已开始形成不稳定斑块,血压的昼夜节律也被打破。

更隐蔽的问题是熬夜带来的节律紊乱,心脏是个高度依赖生物钟运行的器官,每天的跳动节律都与神经激素和循环节律密切相关。

夜间不休息,会打乱这一节律,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概率大幅升高,尤其是原本存在房颤、心动过速的人,熬夜可能是触发一次电生理风暴的导火索。

一些突发性心源猝死的案例中,事发前几天的共同点就是熬夜,这个现象在临床上早已不是个例,而是具有统计意义的规律。

除了熬夜,另一个更容易被低估的因素是情绪焦虑,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会让交感神经系统持续过度兴奋,体内的儿茶酚胺水平升高,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肌耗氧增加。

人在情绪不稳定时,心脏的搏动也会变得不规则,有时是频繁早搏,有时是间歇性心动过缓,而这类波动,是最容易在血供不足时演变为恶性心律失常的。

焦虑还会影响到呼吸节律,很多人情绪紧张时会出现浅快呼吸,甚至呼吸暂停,这会导致血氧下降,心肌供氧进一步受限,而低氧状态恰恰是心肌最不能承受的打击。

焦虑还会改变血液的凝血状态,研究显示,焦虑患者血小板更容易聚集,血液更粘稠,更容易形成血栓。

这些微小但持久的生理变化,构成了心梗风险上升的“软刀子”,日积月累,心脏最终会出现一次无法挽回的崩溃。

很多人以为情绪问题是心理层面的事,和身体没太大关系,可事实上,在心血管病人里,情绪波动大的群体,事件复发率远高于情绪稳定者。

焦虑不仅消耗体力,还严重干扰药物治疗的效果。一些服用降压药、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因为焦虑导致的交感神经过度活跃,会让药效打折,长期看就是疗效不佳,病情反复。

一旦情绪波动还叠加熬夜,那心脏就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了。

心脏问题的可怕之处不在于有症状,而在于症状来得太晚,等到真正感到胸口痛、气短、出冷汗,心肌往往已经缺血了。

而此前的那些信号,比如入睡困难、早醒、夜间心跳加快、情绪不稳、早晨血压飙升,其实已经在提示心脏的自我调节能力正逐步失衡。

每一次通宵,每一次情绪崩溃,都是在削弱心脏对压力的抵御力,当底线被反复突破,结果就不是身体疲惫,而是心脏停工。

有一点必须明确:心脏的伤害很多时候不是出现在剧烈运动、劳累过度时,而是在看似平静的日常中慢慢堆积的,熬夜和焦虑,就是这种慢性压力里最阴险的两把刀。

它们不会让人立刻倒下,但会持续消耗心脏的储备功能,让心率变得敏感、血管变得脆弱、供血变得吃紧,到最后,心脏不是病倒的,而是“被逼停机”的。

真正的预防不是等指标变差,而是从生活方式上切断心脏风险的源头。

真正对心脏负责的人,必须从规律作息和情绪稳定做起,而不是等“最后一次熬夜”变成“最后一次跳动”。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心脏健康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曾毅红.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应用舒适护理对生活质量指标产生的影响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4,14(02):121-123.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8

标签:养生   心脏   不好   习惯   焦虑   情绪   节律   心肌   血压   身体   交感神经   心律失常   心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