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将至,街头的国旗陆续升起,处处洋溢着喜庆氛围。但你知道吗?我们隆重庆祝的国庆节,其由来藏着多个重要的历史瞬间,这些细节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记忆与荣光。
一、“国庆”不是自古就叫“国庆”
“国庆”一词早在西晋就已出现,文学家陆机在《五等诸侯论》中写下“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其害”的记载 。不过古代的“国庆”和现在大不相同,那时国家最重大的喜庆之事莫过于帝王登基、诞辰(清朝称皇帝生日为“万岁节”),因此“国庆”也特指这些与帝王相关的庆典。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庆”才成为全民共享的国家纪念日。
二、1949年的两个关键日子
很多人以为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开国”的日子,其实这里有个常见误区。真正宣告“新中国诞生”的是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主席已正式宣告了新中国的成立,当时称为“开国盛典” 。
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举行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庆典。当天下午三时,毛泽东主席用洪亮的湖南口音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五十四门礼炮齐鸣二十八响,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的二十八年历程 。这场盛典后,国庆节的雏形才真正形成。
三、国庆节的“正式定名”之路
国庆节的确定,离不开两位政协委员的推动。1949年10月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马叙伦委员因请假,委托许广平委员提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有“国庆日”,希望将10月1日定为国庆日 。
毛泽东主席当即表示,由政协作提议、政府来决定更为妥当。1949年12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正式通过决议,确定每年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从1950年起全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 。
四、庆典里的时代印记
从1950年至今,国庆庆典的形式随时代发展不断演变,藏着国家发展的密码:
- 1950-1959年:每年都举行大型庆典和阅兵,展现新生政权的力量;
- 1960-1970年:因国家遭遇自然灾害,本着“勤俭建国”方针,改为集会和游行,暂停阅兵;
- 1971-1983年:以游园联欢等形式庆祝,简化仪式;
- 1984年至今:每逢五十年、六十年、七十年等重大节点,都会举行盛大阅兵和群众游行,1984年、1999年、2009年、2019年的阅兵式更是成为国家实力的生动展示 。
如今,我们过国庆时,或许是在天安门广场看一次升旗,或许是在高速上奔赴团圆,或许是在电视前重温阅兵盛况。但无论以何种方式庆祝,都别忘了这个节日的初心——它是对民族独立的纪念,是对人民奋斗的致敬,更是对国家未来的期许。
这个国庆,你打算用什么方式为祖国庆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计划,一起为盛世华诞祝福!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