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里,有一方特别的墓碑。它静立在苍松翠柏间,没有生卒年月,没有生平简介。正面只刻着五个字:“萧明华烈士”。转到背面,更是简单——只有三个字:“归来兮”。

她是谁,又从何处“归来”?每个初见这方墓碑的人,都难免在极简的铭文前驻足思索:是怎样的三十二年,才等来了这场真正的“归来”?
她叫萧明华,1948年夏天,刚从北平师范学院毕业的她,那个时候已经是一颗文坛新星了,经常在《北辰》、《黄河》等刊物上发表文章,显露出不凡的才情。
这份才华与灵气,让萧明华深得《黄河》主编、著名女作家谢冰莹的赏识,并被亲口赞许为“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然而,也就在这个夏天,这位前程似锦的年轻女子,默默地将心爱的手稿与几件素色旗袍收进藤箱。萧明华作出了一个改变一生的决定——放弃在文坛发展的坦途,只身渡海前往台湾。

表面上看,萧明华是应恩师台静农邀请,到台湾师范学院教授国语;实际上,她肩负着在台湾“地下战线”建立情报网络的重任。
临行前,萧明华回到潮阳老家看望年迈的父母。临别时,她轻声安慰双亲:“少则一两年,多则三四年,一定来接您去台湾。”谁曾想,这一别竟是永诀!
到台湾以后,萧明华在师范学院附近租下了一处僻静小院,很快就以自己的专业站稳了脚跟。不久,她的革命引路人朱芳春化名“于非”,也来到台湾与她相聚。
像许多谍战剧里演的那样,为了工作需要,他们假扮夫妻。这个善意的谎言是如此逼真,甚至令她激动地写信告诉父母,自己“已经结婚”,而随信附上的那张“结婚照”,却只有她孤伶伶的一半。

在那些暗流涌动的日子里,他们“夫妻”以“社会科学研究会”为掩护,秘密在台开展地下工作,并且获取了一系列对于战局至关重要的情报。
如《海南岛防卫方案》、《舟山群岛防卫方案》,还有那份日本人精心测绘出来的《台湾兵要地志图》。这些萧明华用细密小楷,在昏黄灯光下写就的情报,被一次次冒险送出台湾。
危险来得猝不及防,1950年2月6日深夜,萧明华在宿舍被捕。出门前,她借口要带件衣服,从容地取下后窗竹竿上的旗袍——那是给于非的暗号:“危险,勿归!”
接下来的278个日夜,成了萧明华生命中最后的炼狱。电椅、老虎凳、捆绑吊打,五天五夜不许睡觉。她的双手双臂多处骨折,连最简单的梳头都无法自理。

遍体鳞伤之际,萧明华只是淡淡地对敌人说:“我是一个拥护共产党、支持革命的革命者,何罪之有?”即便在如此绝境中,她依然惦记着战友于非的安危。
萧明华托人带出一只鱼肝油瓶,瓶中还剩七粒药丸。在家乡嘉兴方言里,“七”音近“去”,“鱼”音同“于”——她是在用生命最后的智慧,传递着“于去”的讯息。
1950年11月8日凌晨,萧明华整理好衣衫,请狱友为她梳了最后一次头。她写下绝笔:“不要带我的遗骨回家乡,就让她在台湾……千万不要为我哀痛,好好地、健康地生活下去!”
在台北马场町刑场,萧明华坚决不肯下跪,挣脱宪兵,奔上沙丘,面朝向祖国的方向,喊出了生命最后的强音——“中国共产党万岁!”

枪声响起之时,萧明华年仅二十八岁。那双不曾闭合的眼睛,依然望着再也回不去的家乡。1951年3月,朱芳春(于非)在内线的周密策划下,成功逃离台湾。
同时,朱芳春也将萧明华用生命换来的绝密情报送交给了组织。同年5月1日,海南岛解放;5月19日,舟山群岛解放。
三十二年之后,萧明华的三哥萧明柱,终于将她的骨灰护送回大陆。中共中央追认她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革命烈士。
直到这个时候,萧明华的家人才知道,那个被他们唤作“华宝”的乖巧女儿,在遥远的对岸经历了怎样壮烈的一生。

最近一个月来,随着《沉默的荣耀》热播,让更多人知道了吴石和他的“东海小组”,剧中于和伟手绘布防图的情节令人泪目。
而在真实的历史中,萧明华送出的那些绝密情报,特别是《台湾兵要地志图》,为解放军在1950年5月顺利解放海南岛和舟山群岛,起到了关键作用。
如今,站在萧明华的墓碑前,看着那三个字,你会忽然明白:中国文坛虽然少了一位才女,但革命的历史却多了一位英雄。
萧明华未成为父母跟前尽孝的女儿,却成了千万人的守护者。她永远留在了二十八岁,却也以另一种方式,获得了永生。

“归来兮”——英雄的魂魄终究是回来了。不是回到潮阳的老家,不是回到嘉兴的童年,而是回到了一个民族永恒的记忆里。每一个记得她的人,都是她归来的路。
更新时间:2025-10-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