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的菜,藏着对先人的念想和家人的平安愿
今天是中元节,作为和除夕、清明、重阳并列的“四大祭祀节日”,它不只是个“鬼节”,更是咱们追怀先人的日子。
老辈人常说“4菜不上桌,福气不进门”,这四道菜不是什么山珍海味,却每道都有讲究。
做这几道菜,不只是为了吃,更是想借着食物的寓意,给先人表份敬意,给家人求份平安顺遂,让节日多些“过日子的仪式感”,不至于冷冷清清。
1、 饺子,包的是馅,藏的是“避是非、盼团圆”的心意。咱们平时也吃饺子,但中元吃饺子,老辈人有说法。
包饺子的时候,捏褶子叫“捏小人嘴”,就盼着往后少点家长里短的是非。饺子像元宝,吃着就盼日子富足。形状又像半月,正好应了“七月半”的月相,图个全家团圆。
而且祭拜先人的时候摆上饺子,也是对先人的一份尊敬,全家一起动手包,说说笑笑的,家里也热闹。
最推荐做白菜猪肉馅的,白菜是“百财”,猪肉象征日子不缺肉,实惠又好吃。食材也简单:半个白菜、块五花肉、葱姜、盐、生抽、一个鸡蛋就行。
做法也不复杂:先把白菜切碎,撒点盐腌出水分倒掉,免得馅出水;五花肉剁成末,加些盐、生抽、淀粉,再打个鸡蛋拌匀;葱姜切碎和白菜、肉末混一起,加勺鸡精、胡椒粉调味,最后用饺子皮包起来就成。煮好端上桌,热乎气儿里都是盼头。
2. 鸭肉:喝的是汤,求的是“压霉运、御秋寒”的实在
中元吃鸭肉,好多地方都有这习俗。一是“鸭”谐音“压”,吃了能“压住不好的事儿”;二是老辈人说中元节要在水里祭先人,鸭子会游水,能帮着“引魂”,是个吉祥的说法。而且入秋了,鸭肉不腻,喝碗鸭汤还能“贴秋膘”,抵得住早晚的寒气。
推荐做冬瓜薏米老鸭汤,汤鲜肉嫩,老人孩子都爱喝。食材就半只鸭、一块冬瓜、一把薏米,再加葱姜、盐、胡椒粉。
做法步骤:先把薏米用温水泡软,鸭肉切块,放水里加料酒焯一下,把血沫撇掉;冬瓜去皮切块,姜切片;炖锅里加温水,放进鸭肉和姜片,大火烧开后转中小火,加薏米煮一会儿,再放冬瓜炖到软烂;最后加盐、胡椒粉,撒把葱花,一碗热汤喝下去,浑身都暖。
3. 豆腐:吃的是嫩,图的是“保平安、兜福气”的踏实
民间常说“鬼节吃豆腐,平安无灾祸”,豆腐白白净净的,象征“干净纯粹”,也盼着能沾点先人的福泽;而且“豆腐”谐音“头富”,就盼着家里日子越过越兴旺。关键是豆腐好消化,祭拜完先人,老人孩子吃着也不费劲。
推荐做麻婆豆腐,红亮亮的看着就喜庆,老辈人说还能“驱邪避灾”。食材就一块豆腐、点五花肉、一勺豆瓣酱,再加些盐、生抽、淀粉、葱。
做法很简单:五花肉剁成末,加少许盐、生抽、淀粉腌会儿;豆腐冲干净切小块;锅里放油,把肉末炒香盛出来;再倒点油,爆香豆瓣酱,放进豆腐块轻轻翻两下,淋点淀粉水焖一会儿,加些盐、生抽调味;最后把肉末倒回去再炖会儿,起锅前撒把葱花,配米饭绝了。
4. 菱角:咬的是甜,盼的是“驱邪祟、盼伶俐”的心意
菱角是中元的应季菜,这会儿吃正新鲜。它外形像牛头,老辈人说吃了能“驱邪避凶”;“菱”又谐音“灵”,能帮着先人“渡厄”,也是对逝者的怀念;还有个说法,“菱”像“伶俐”的“伶”,给孩子吃点,盼着孩子聪明。
推荐煮菱角红豆薏米粥,清甜爽口,还能当主食。食材就6个菱角、一把红豆、一把薏米、一把糯米、几块冰糖。
做法也省心:菱角去皮取肉洗干净;红豆和糯米用温水泡软;薏米冲一下;炖锅里加清水,放进红豆、糯米、薏米,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到食材软烂,再加菱角肉煮几分钟;最后放冰糖搅化,一碗甜粥就好,凉一点喝也舒服。
有人觉得这些老习俗“麻烦”,觉得吃什么不一样?可仔细想想,中元节的意义,不就是借着这些小事,记着咱们的根吗?做一盘饺子,是记得先人事;炖一锅鸭汤,是想着家人暖;这些菜不贵、不难做,却能让节日有“过节的样子”,让孩子知道“咱们家过节,要这样做”。
现在日子过好了,不缺吃的,但缺了这些仪式感,节日就成了“只是个日子”。
更新时间:2025-09-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