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临终前曾痛骂:我之所以失去江山,罪魁祸首就是这二人!

1972年,居住在台湾士林官邸的蒋介石已是风烛残年。这位曾经叱咤风云、主导中国政局二十余年的"委员长",在回顾那场失去大陆的溃败时,竟将自身罪责推的干干净净。

根据台湾学者钮先钟的记述,蒋介石在日记中曾这样写道:"我之所以会失去江山,罪魁祸首有两个人,一个是李宗仁,一个是马歇尔。"

这话说得有点意思。李宗仁是国民党内部的老对手,曾在政治上与蒋介石针锋相对;马歇尔则是美国派来调停国共冲突的特使,代表着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向。

一内一外,一中一美,蒋介石把锅甩得够远的。

历史真有这么简单吗?一个统治了中国二十多年的政权,说垮就垮了,到底是因为什么呢?蒋介石又为何将锅甩给这两个人呢?

李宗仁与蒋介石:从战友到政敌,权力争斗因何时起?

1926年初春,蒋介石和李宗仁在广州第一次见面。

当时的李宗仁已是广西军阀的领袖,手下有十几万兵马,在桂系军阀中拥有崇高威望。

蒋介石北伐期间,急需拉拢各路实力派,于是就任命李宗仁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军长。这一招颇见成效,李宗仁带领广西军加入北伐,在武汉、南昌等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

时任国民党高级军官的白崇禧回忆道:"当时李、蒋关系很融洽,李将军甚至称蒋为'阿介兄',两人常一起喝茶谈天,讨论军事战略。"

然而,这段蜜月期却没能持续多久。

北伐成功后,蒋介石为了巩固自己在党内的地位,开始防范各路军阀。

一向实力强大的李宗仁自然成了蒋介石警惕的对象。李宗仁虽然表面上归顺中央,但实际上仍在广西等地保留了大量军队和地盘,这在蒋介石眼中无疑是一颗定时炸弹。

1929年,蒋介石精心策划了中原大战,表面上是打击阎锡山、冯玉祥,实则也是要削弱李宗仁等地方势力。

这场战争打得异常惨烈,李宗仁损失了大部分精锐部队,军事实力大幅削弱,最终不得不逃往香港避难。

当时《大公报》评论道:"蒋公此役,名为统一,实为铲除异己。"

这一战,两人之间的裂痕彻底形成,再难弥合。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民族危亡关头,蒋介石再次邀请李宗仁回国共抗日敌。李宗仁回国后被任命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指挥了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等几场重要战役,为抗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抗战胜利只是暂时平息了两人的矛盾。

日本投降后,国共之间的斗争日益激烈,国民党内部的权力争夺也随之升温。

1948年,在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上,李宗仁出人意料地当选为副总统。

有史料记载,当选举结果宣布时,蒋介石的脸色阴沉得可怕。对蒋介石而言,李宗仁的当选意味着自己在党内的威信受到了严重挑战。

1949年1月,国民党军队在徐蚌会战中惨败,局势一片混乱。

李宗仁联合其他反蒋势力,迫使蒋介石宣布"引退"。表面上看,蒋介石下野让位于李宗仁,但实际上他仍然牢牢控制着军队指挥权。李宗仁成了一个没有实权的"代总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军队与共产党作战。

国民党将领胡宗南在回忆录中写道:"当时军队上下都知道,虽然委员长表面引退,但各部队指挥官仍然直接向蒋先生汇报,李先生的命令基本没人理会。"在这种情况下,李宗仁的处境极为尴尬。

到了1949年4月,眼见形势不妙,李宗仁转而寻求与共产党和谈。

然而,和谈很快破裂,国民党的溃败速度反而加快。蒋介石对此深感愤怒,认为李宗仁不仅夺取了自己的权力,还因为贸然和谈加速了战争的失败。

这种怨恨之深,在蒋介石晚年的日记中多次流露出来。



马歇尔:美国π来的"和事佬",为何会成为蒋介石的眼中钉?

再来看看马歇尔。

这位美国陆军五星上将,二战时担任美军参谋长,是美国军方的核心人物。

二战结束后,美国总统杜鲁门派他作为特使来华调停国共冲突。1945年12月,马歇尔抵达重庆,开始了长达13个月的调停工作。

为什么美国如此热衷于介入中国内政?

原因很简单——战略利益。

二战结束后,美国与苏联的冷战已经初现端倪,美国需要一个统一、稳定的中国作为亚洲的战略支点,抵抗苏联的影响力扩张。

如果中国陷入长期内战,不仅会削弱美国在亚洲的地位,还可能给苏联创造可乘之机。

马歇尔来华后,首先促成了国共双方达成停战协议,并推动成立了由美、国、共三方代表组成的"军事三人小组",负责监督停战协议的执行情况。

这些举措初看之下颇有成效,但深层次的问题很快就显现出来。

美国著名外交官费正清在回忆录中写道:"马歇尔的调停方案要求国民党政府进行民主改革,允许共产党等反对派参与政府,这对蒋介石而言简直是天方夜谭。"

蒋介石打了八年抗战,好不容易等到日本投降,正准备全力解决共产党问题,美国人却要求他与共产党分享权力,这让他如何能够接受?

蒋介石表面上配合调停,暗地里却在积极准备军事行动。

他频繁调动军队,向共产党控制区施压。马歇尔多次警告蒋介石不要发动内战,但收效甚微。蒋介石的智囊陈布雷曾透露:"委员长认为共产党必须彻底铲除,他从未真正考虑过与共产党长期共存的可能。"

到了1946年夏天,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控制区发起全面进攻,调停彻底破裂。

马歇尔对此感到十分失望,他在给美国政府的电报中写道:"蒋介石选择了武力解决的道路,这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1947年1月,马歇尔离开中国返回美国,随后出任国务卿。

回国后,马歇尔对援助国民党政府的态度明显冷淡下来。他在国会听证会上公开表示:"中国问题不能单纯依靠军事手段解决,国民党政府需要进行彻底改革。"

这一表态直接影响了美国对华援助的政策。

1947年下半年起,国民党军队在多个战场连连败退。

蒋介石多次向美国求援,却未能得到足够支持。这使得蒋介石对马歇尔的怨恨日益加深。

他在日记中写道:"马歇尔误导美国对华政策,使中国陷入共产党手中,他是亚洲的罪人!"

溃败之谜:蒋介石真正失败的根源在哪里?

蒋介石将失败归咎于李宗仁和马歇尔,这种解释显然经不起推敲。

要真正理解国民党的溃败,我们必须深入剖析其统治体系的内在缺陷。

首先是腐败问题。

国民党政权从上到下贪污成风,"黄金万两,妻妾成群"成为不少高官的真实写照。

当时上海的《大公报》曾刊登一则讽刺漫画,画中一名瘦骨嶙峋的老百姓问道:"我的口粮呢?"旁边的胖官员答道:"在我的肚子里!"

这幅漫画生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北大教授傅斯年在给蒋介石的一封信中直言不讳:"政府如果再不改革,老百姓都要骂娘了!腐败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民怨沸腾,人心尽失!"

然而,蒋介石对此却始终无法下定决心进行彻底整顿。

军队状况同样令人堪忧。

国民党军队虽然装备精良,但将领之间相互猜忌,军纪败坏。许多高级将领只关心私利,不顾大局。

而且,不少军官已经秘密与共产党建立联系,准备投诚。

以淮海战役为例,国民党原本拥有着数倍于共产党的兵力和武器,却因为各部队各自为战,未能形成合力,最终惨败。

国民党将领邱清泉临终前曾感慨:"我们不是败给了共产党,而是败给了自己。"

1948年下半年,经济崩溃成为压垮国民党政权的最后一根稻草。

由于战争开支巨大,再加上管理不善,国民党政府疯狂印钞,导致恶性通货膨胀。1948年的物价竟然是1937年的6500多万倍!老百姓手中的钱贬值得比废纸还不如,民生凋敝,民心尽失。

上海一家银行的经理回忆道:"那时候,人们拿着一麻袋钱去买东西,回来时可能只剩下半篮子粮食。第二天,同样的钱可能连半篮子都买不到了。"在这种情况下,普通民众对国民党政府彻底绝望。

外部因素同样不容忽视。

二战后,美苏冷战格局逐渐形成,中国成为两大强国博弈的重要棋子。美国虽然表面上支持国民党,但援助力度远未达到蒋介石期望的程度。

美国对华政策也相当复杂。

一方面,他们不希望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另一方面,他们又对蒋介石的独裁和腐败感到不满,不愿全力支持他。美国国务院的一份内部备忘录直言道:"蒋介石政府的腐败和无能,使我们的援助效果大打折扣。"

最关键的是,蒋介石严重低估了共产党的实力和能力。

共产党减轻农民负担,发动群众支持,军队纪律严明,这些都是国民党无法比拟的。

而且毛主席领导下的共产党展现出了卓越的组织能力和战略智慧,而蒋介石始终未能正视这一点。

台湾历史学者李敖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蒋介石对共产党的认识,一直停留在1927年。他以为共产党还是当年那个可以轻易剿灭的小团体,殊不知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共产党已经今非昔比。"

这种认识上的严重误判,导致蒋介石在战略选择上屡屡失误。

失败者为何总是寻找替罪羊?

回顾历史,蒋介石将失败归咎于李宗仁和马歇尔的说法,实在经不起推敲。

李宗仁虽然与蒋介石政见不合,但他真的有能力颠覆整个国民党政权吗?

显然不可能。事实上,李宗仁在1949年底也不得不逃往美国,后又辗转香港,最终在1965年回到北京。

他的结局甚至比蒋介石更为坎坷。

资深媒体人邵玉铭曾评论道:"李宗仁最多算是国民党溃败过程中的一个插曲,而非主因。"

至于马歇尔,他只是按照美国的国家利益行事,并没有义务无条件支持蒋介石。

据统计,1945至1949年间,美国援助国民党的武器装备价值约35亿美元,包括各类枪支、坦克、飞机等,数量相当可观。

国民党军队装备精良,却败给了主要依靠缴获武器的共产党军队,这能归咎于美国的援助不足吗?

美国历史学家约翰·帕顿在《失落的胜利:美国与中国的1940年代》一书中指出:"马歇尔的调停失败,主要原因不是他个人的政策偏好,而是美国在亚洲面临的战略困境和国民党内部的严重问题。"

蒋介石不愿正视自己和国民党的根本问题,只会寻找外部替罪羊。

这恰恰是他失败的核心原因——缺乏自我反省的能力。

正如著名史学家唐德刚所言:"蒋介石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他的专制作风、刚愎自用,使他无法听取不同意见,也无法认清形势。"



结语

蒋介石一生戎马,从北伐统一到抗日御侮,从权倾一时到最终溃败,他的经历堪称近代中国政治舞台上最具戏剧性的一幕。

他晚年的"甩锅"之言,与其说是历史真相,不如说是一个失意老人对自身失败的自我安慰和心理防御。

历史不会因个人的主观判断而改变其轨迹。

国民党的失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制度腐朽、军队涣散、民心丧失、决策失误,哪一条不比李宗仁和马歇尔所谓的"捣乱"更为致命?

站在今天的角度回望,蒋介石的这番话倒给我们提供了一面深刻的镜子:在失败面前,最容易的选择是寻找替罪羊,最难的是直面自己的问题并从中汲取教训。

这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政党、国家乃至整个民族。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曾说:"真正的历史不是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故事,而是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权力的更迭,政权的兴衰,从来都不是一两个人能够决定的,一个政权的命运,最终取决于它能否赢得民心,能否顺应时代潮流。

蒋介石未能看透这一点,或许这正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悲哀。


参考资料:

  1. 《蒋介石日记》(1948-1972年),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 唐德刚《蒋介石评传》,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5年
  3. 黄仁宇《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年
  4. 杨天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5

标签:历史   江山   罪魁祸首   临终   蒋介石   美国   马歇尔   国民党   共产党   中国   军队   政权   政府   国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