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跟随毛主席54年,曾代理国家主席,死后天安门降半旗致哀

从1921年嘉兴南湖红船到1975年病逝,董必武是唯一一位和毛主席从开始走到最后,直到病逝,跟随主席54年,亲眼见证新中国的诞生的党代表。从小秀才到国家代主席,董必武的一生,波澜壮阔,却又静水深流。

董必武,湖北红安人,1886年出生在一个贫穷教师家庭,从小跟随父亲念书,18岁考上秀才。当时的中国,民生凋敝,董必武觉察到普通民众的痛苦,面对无药可救的清政府,董必武放弃科举,转而寻求救国救民之道。

他考入武昌的新式学堂,接触到大量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书籍,参与辛亥革命,加入中国同盟会。孙中山挑起中华民国大总统的重任,随着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法令,董必武对此产生浓厚兴趣,他认为这体现出民主革命的意义,想进一步探寻,由此,他东渡日本学习法律。

学成归国,董必武与朋友合办一家律师事务所,私下,他们借着事务所的名头,进行革命活动,也用当律师所得,补贴革命活动。这时期,董必武接触到马列主义,在经过长期的深入思考后,董必武成为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

中国共产党历尽艰难,在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举行第一次代表大会,董必武作为13名与会代表之一,认识了毛主席,两人结下贯穿一生的深厚革命情谊。回到武汉,董必武领导几次学生斗争,组织学生积极分子,学习马克思主义;同时开办“平民夜校”,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

与此同时,董必武还派出党团员,到武汉周围的荆州、孝感、钟祥等地建立党团组织,把思想和革命的火种撒向各地。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董必武在发动工农群众、创办革命报刊、争取军阀部队起义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后,董必武迅速领导革命群众,掀起恢复党权、反对独裁的革命运动。这时党中央考虑到他的安全,安排他到苏联学习,回来后,主管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中央党校前身)的教学工作。

除了负责教学计划安排实施和日常工作,董必武也亲自教学,他的课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很受学员欢迎。长征路上,董必武以近50岁的年龄和病弱之躯跟随大部队,把自己的马让给伤患,自己拉着马尾巴,拄着拐杖,走完全程。

到达延安以后,为培养更多人才,中共中央恢复党校,董必武担任校长。当时条件艰苦,学员们四散各处,为保证学习质量,董必武经常四处奔波,或为学员讲课,或巡视工作,碰到问题,随时解决,为延安党校的良好风气打下基础。

抗战和解放战争初期,董必武有十年时间在武汉、重庆、南京、上海等国民党统治区,他不畏艰难,开展工作。1945年,联合国成立大会在旧金山召开,在组建中国代表团时,中共力争,董必武作为解放区代表也参加此次大会。

到美国后,董必武向华侨、美国新闻界、友好人士和部分上层官员,介绍中国共产党,扩大了党的影响力,他还在《联合国宪章》上,代表中共解放区,签上大名。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董必武被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从七届一中全会,到十届一中全会,董必武一直当选中央政治局常委。

新中国开国大典上,董必武和毛主席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一同见证这历史性的一刻。作为建国元勋,董必武不居功、不伸手,在历次党内斗争中,他始终坚定如一地站在毛主席一边,坚守初心,维护团结。

上世纪70年代初,国家主席职位空缺两年,董必武临危受命,担任代主席,不辞劳苦,展现出良好的外交礼仪。1975年,这位辛劳一生的老人离开他热爱的人民,享年90。

董必武去世后,天安门降半旗致哀,悼念这位从不张扬,却永远默默付出的老者,红旗飘扬,有他的一份力量。

参考资料:中国共产党网——董必武:党的初心使命的忠实践行者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5

标签:董必武   南湖   天安门   代主席   延安   中国共产党   初心   嘉兴   民主革命   解放区   武汉   国家主席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