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时评#
长白时评评论员 唐小兰
“正三角”和“倒三角”、“两条线”和“三条线”、“大象”和“长颈鹿”……看到卫生间门口这样的标识,你是否能快速分辨出,哪边是男,哪边是女?各地网友发现的“奇葩”厕所标识,一度在社交平台上成为“热梗”。网友直呼:“我只想上个厕所,别考我了行不行!”
公共卫生间标识,本是化解出行刚需的“便民指引”,却在部分场所沦为考验智商的“解谜游戏”。一些公共卫生间门上、墙上无“男”“女”标注,只有看不懂的线条、图形,难以分辨。当然,此类标识混乱问题并非个例,标识位置偏、符号怪异,让人晕头转向,让如厕者在门前犹豫徘徊,甚至有人因误判标识闯进异性卫生间,尴尬又难堪。究其原因,是商家与设计师为追求个性噱头过度炫技,将实用功能抛诸脑后,给大众添堵。对靠“猜”的厕所标识要立刻改,更要寻求文化特色与通识实用的平衡点。
厕所标识别让“方便”变“麻烦”。“上个厕所还要先破译密码”,成为不少人的共同吐槽。厕所标识乱象,让大众的“方便”存在“不便”困扰。商家和设计师过度追求“设计感”与“个性化”,只是在突出新意,却忘了公共空间的使用者涵盖老人、孩子、残障人士等不同群体,他们对标识的核心需求永远是“一眼看懂”。要让“方便”真“方便”,就需要让公共空间设计回归“以人为本”,在厕所标识的“小细节”上多用心,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实效。
治理标识乱象,还厕所“一目了然”的便利。治理不是扼杀创意,而是让创意服务于便民本职。比如,成都宽窄巷子的川剧脸谱标识,通过服饰妆容差异区分男女,搭配醒目汉字;西安古城的唐代仕女与文士标识,保留清晰的性别特征,将古都文化融入设计,让如厕指引成为文化传播的轻载体。治理标识乱象,既以通用符号筑牢识别底线,又用文化元素提升审美价值,让标识既能“指路”,又能“传情”。
“小公厕”服务“大民生”。卫生间标识虽小,却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出行体验,尤其需要兼顾老年人、视力障碍者等特殊群体的需求。厕所标识“猜谜”,公共文明经不起“考验”。因此,在设计厕所标识的过程中,要具备公共标识设计应具备的“包容性”,照顾不同群体的实际使用场景,善于换位思考,跳出自我表达的局限,让设计有“新意”更有“心意”,才能直抵大众心底。同时,商家应摒弃“博眼球”的浮躁心态,明白真正的品牌好感,带来的是满足需求、给予尊重、传递快乐,这样的公共文明才能经得起考验。
创新不是脱离实际的标新立异,实用也不等于千篇一律的单调乏味。厕所标识的设计,应当守住“让人快速识别”的底线,再追求“让人眼前一亮”的亮点。公共卫生间标识应首要保障通识性,精准解决需求,让公共标识既成为展现文化特色的窗口,也成为传递城市温度的纽带,让每一位如厕者都能告别“猜谜式”困扰,在便捷中感受设计的善意与文化的魅力。毕竟,能温暖每一个人的公共服务,才是有温度的文明。
来源:中国吉林网长白时评出品
初审:刘星彤
复审:曲翱
终审:陈尤欣
更新时间:2025-11-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