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到一种说法,认为世界制造业可能终结在中国。
主要原因就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自动化开启,只需要几个技术人员坐在空调房里面,就可以生产。这个时候,产业转移就不会发生。
其实,我之前也写过《中国关上了制造业的大门》,也有类似的想法。
但,到底如何呢?今天,我想更加深入的去分析这个过程。
1,产业为何会转移?
回顾过去600的全球产业转移,世界经济中心从中国转向欧洲,后来又然后从欧洲转向了美国,最近几十年,又从美国转向了东亚,完成了一个循环。如果从工业革命开始算起,产业转移发生过4次。
✔第一次产业转移发生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作为当时的世界工厂将产业输出至欧洲大陆国家及北美,美国成为这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国。
✔第二次产业转移发生于20世纪50-60年代,美国产业结构升级,集中发展汽车、化工资本密集型产业,将纺织、钢铁等传统产业转向联邦德国、日本。
✔第三次产业转移发生在20世纪70-80年代,日本、德国将轻纺、机电等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成本较低的亚洲“四小龙”和部分拉美国家。
✔第四次产业转移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及亚洲“四小龙”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南亚国家和中国内地。
现在,正在发生第五次产业转移,中国的产业正在向东南亚、印度、非洲等发展中国家转移。很多人甚至认为,印度将会是下一个中国,从产业转移的大逻辑来思考,也不无道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产业会发生转移呢?
最常见的一种解释是要素成本发生了变化,因为技术不可能永远保密,这个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所以当技术成熟以后,大家拼的就是成本了。原来因为技术优势而保持稀缺性的产品,可能就不再具有比较优势。
这个时候,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消费者追求物美价廉,产业就自然而然从要素成本高的国家,走向要素成本比较低的国家,从而实现产业转移。
要素成本的提高,可能是来自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比如产业升级后导致居民收入水平上升,也有可能是来自于原材料成本的上升,比如欧洲在俄乌冲突后丧失了能源成本的优势,高耗能行业开始对外转移。
当然产业转移的动力,并不一定是自己的要素成本提高,也有可能是别人的要素成本下降,比如别人的人口可能更多,规模效应可能更加明显,别人可能更靠近原材料供应地等等。
一般来说,产业转移分为两类,一类叫做主动转移,一般由跨国公司主导。当一些发现自己的竞争优势正在丧失的时候,它们就会利用自己的技术和资金优势,寻找要素成本更低的地方,主动完成产业转移。
因为当技术不再具有唯一性时,如果它不这样做,它的竞争对手就会这样做,那么到时候死的就是它自己。
另一类是被动转移,有一些产品的毛利率并不高,制造中心越靠近消费者越好。这个时候,为了获得市场,它们必须将产品建立在离市场比较近的地区,也就顺便完成了产业的转移。比如矿泉水产业,具有很明显的地区界限。必须要在当地建厂,才能辐射周边,否则根本不可能获得市场。
技术进步通常会推动产业转移,因为技术变革意味着原来的国家可以通过从事更高技术含量的工作而获得更高收入,与此同时,还能将技术和产能转移出去,实现另一笔收入投资收入,享受的价格的消费品。这就是国际分工的基本原理,各自做擅长的一部分,提高劳动效率。
相反,当技术停滞的时候,产业转移也会停滞。因为先发国家投入研发后并没能够获得技术进步的利润,也就不会要求更高的收入。这个时候,先发国家的成本优势往往能够保持,同时由于先发者具有品牌、渠道等其他方面的优势,强者恒强,产业转移很难发生。
而我们所看到的四次产业转移,恰恰是因为在过去的200年中,技术一直在进步,但这可能只是一个的加速期。在更加漫长的历史周期中,技术进步的速度反而是很慢的。
在18世纪之前,人类技术的进步很慢,而中国作为全球生产力最高的地方,并没有发生产业转移,因为技术本身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都几乎是停滞的。生长在1000年的中国人,可能和生长在1800年的中国人,没什么太大的区别。
所以,产业转移并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一定是要有驱动力的,而驱动的最大力量就是科技。既然产业转移并非完全难以避免,那么中国是不是就有机会永远做制造业大国呢?
2,产业转移的风险与收益
按照过去的历史来看,完成了产业转移的国家,都变成了发达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提高。不管是英国、欧洲还是美国、日韩,现在过得都很舒坦,都属于全球范围内的发达地区。
因为技术的收益取决于应用规模,研发的成本是相对固定的,规模越大,成本越低,利润越高,把蛋糕做大,才是最好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分得最香的那一块,何乐而不为?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应该鼓励产业对外转移,而不是把落后产业捂在家里。可是,为什么很多人还是一再强调,不能脱实向虚呢?因为凡事儿都是有利有弊的。
产业转移带来的第一个大问题是贫富差距拉大。为什么呢?因为以跨国企业为代表的企业,往往享受了技术转移带来的收益,而基础的工人可能就成为了利润的受损者。
集体创造的技术,被私人资本家占有并卖给了国外,实现了利润的增长,但却没有提供足够的高薪工作,以替代原来的工人,这种此消彼长的效应,就会导致这个国家国内很容易发生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政府做好二次分配的工作。
要知道,资本是没有祖国的,随时更换门头,而老百姓是不能抛弃家园的。如果不加以监管,资本可能会因为短期利益,做出对集体并不有利的事情。
产业转移的第二个大的问题产业难回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转移出去的产业,还能转移回来吗?按照基本的原理来说,应该是可以的,但现实却很难,因为知道原理是一回事儿,学会又是另外一回事儿。学习技术需要时间,当产业工人都没有了,无法完成制造业的回流。
随着产业的升级,行业集中度也会越来越高,产业会出现空心化,少数高利润行业支撑所有支出。比如如今的美国,金融、互联网行业占比较高,一旦出现问题,没有回头路。
先发国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用于研发新技术,如果技术发生了停滞,就会导致先发国家陷入财政赤字中,后发国家也会形成竞争,这个时候很难维持以往的高水平生活。存量竞争或者是减量竞争之下,国家秩序很容易发生混乱。
产业升级的尽头,往往都是金融,因为钱会越来越向少数人集中,对它们来说,投资是来钱最快的路子,而不是辛辛苦苦做企业。可是,强大的金融是建立在强大的信用之上。而产业空心化,却在不断削弱金融的基础,因为金融到最后还是要靠国家暴利机器维持,国家暴利机器需要实业来生产。
就像中国古代,所有有钱人最终都成了地主,买地、买人种田,继续买地、买人,过上人上人的生活。但一旦遇到天灾,暴民打破秩序,有钱人可能一文不值。
不过,任何事儿本身都有弊病,这是难免的,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产业转移往往是产业升级的必然结果,而所谓的那些弊端,注意一点儿就行了。
3,人工智能重塑全球产业格局
有一种观点认为,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中国留下制造业,不再大规模转移出去。
毕竟,现在已经有很多黑灯工厂了,只需要很少量的人,就可以实现规模化、低成本经营。
虽然所有的这些智能化本质上是通过硬件和设备和算法实现的,都是要钱的,而且往往还不便宜。但,与人力成本的不可移动所带来的巨大成本差异不同的是,设备是可移动的,不同地区的价差比较小。
比如,纽约和上海的理发师,相同水平的理发师,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收入水平,大概会有3倍的价格差。但,如果我只是建设一个完全智能化的工厂,那么在美国建设和在非洲建设,可能没有太大的区别。
所以,随着产业的升级,中国仍然可以保留这些制造业,因为操作这些智能工厂需要大量的高端人才,而这恰恰产业升级的方向。
从这个角度来看,产业升级并不一定会带动产业的转移。只要机器的成本低于人力成本,这就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工作。
但是,问题又来了。当低成本智能制造成为一种现实,固然制造业到发展中国家的可能性降低,可逆向转移的可能性上升。比如,制造业可能不会转移到印度,而是反向转移到美国,因为美国有更高的消费市场。
到最后,国际竞争又会重新变为机器制造的竞争,谁能够造出智能化水平高、成本低的自动化设备,谁就能掌控整个产业链。并没有必要把所有的制造业都留在自己手里,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蛋糕做大才是王道。
所以,人工智能将会彻底重塑全球产业格局,历史上的产业转移,可能就没那么顺畅了,制造业可能会更加集中。因为低水平、低收入的劳动力,所做的那些重复性、非创造性工作,完全可以用机器替代。
其他发展中国家,想要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积累原始资本,也会变得越来越困难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其他国家想要工业化,难度也会越来越高。中国可能并不会像历史上的四次转移一样,快速转移自己的产能。
世界工厂,这个名头,我们可能还会保持很长时间。
更新时间:2025-05-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