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记者 李娇俨 严粒粒 胡金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也是第35个全国助残日。两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重叠在同一时间,也重叠在同一地点——18日开馆的玉架山考古博物馆里,开出全省首个综合博物馆中的独立无障碍展厅,为特殊人群送上关怀。
“心光——触摸远古临平”无障碍展厅 记者 林云龙 周莎莎 摄
展厅的主题为“心光——触摸远古临平”。人群中,有一位特殊的观众,盲人越剧艺术家陈艳萍女士。当陈艳萍顺着脚下的盲道,来到满是陶器的墙壁前,她伸手触到轻微粗糙却又质朴的器物纹理,下方凹凸不平的盲文告诉她,这是临平三亩里出土的广富林文化陶鼎的仿制品。她的脸上露出了欣喜,“这是我第一次通过盲文,触摸到考古的世界,感受我们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陈艳萍说,和之前通过电视或者广播聆听不同,触感给了她很大的震撼。
展厅中央,还有一座声音剧场,里面没有灯光,四面八方播放着考古学家根据史料推断的来自新石器时代的声音:鸟鸣声,篝火声,野兽的咆哮,雷雨的狂烈,还有风吹稻田的“嗖嗖”声。当陈艳萍站在剧场中央,她在声音中想象着,仿佛来到了在奶奶家的大山森林中感受到的宁静,思维与自然无比地贴近。
不只是特殊人群,在这座展厅里,触摸与倾听也为普通观众带来新奇体验。不少小观众带着好奇的神态,在家长的鼓励下,兴奋地将小手放在一件件陶鼎、石刀、玉璧、玉琮等临平地区出土的文物复制品上,感受着或粗糙或光滑的触感——这些触感与真实的文物几乎无异,也将远古的记忆铭刻在心中。
记者在无障碍厅里看到了一个五节玉琮。这件文物在馆内的临平遗址厅内有出现过,出土于横山遗址,即使只隔着一层低反光玻璃,玉琮的存在依然遥远。当记者伸手触摸眼前一比一复原的玉琮,它的手感出乎意料地光滑,每一道纹饰都呈现着无比准确的线性美,这不只是令人叹为观止的雕刻工艺,更传递出“良渚时代,琮不仅是礼器”,它象征着古人的宇宙观。
记者还发现,打开玉架山考古博物馆小程序的无障碍版导览,多模态定位技术能够精准引导观众至无障碍展厅。跟随提示走到每一个展品前,小程序中的语音讲解就会自动播放,为特殊人群观众提供便利。
玉架山考古博物馆馆长吕芹告诉记者,现在的博物馆都会配备无障碍设备,但专门为特殊人群建一座单独的无障碍展厅,在全国的综合博物馆中也是少见的。“让特殊人群触碰、感知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是当代博物馆的责任,他们需要这样的空间和机会。希望有更多的博物馆去做这样有意义的事情。”吕芹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新时间:2025-05-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