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接送初中生被教授炮轰:巨婴式养娃会毁掉一代!评论区骂疯了

现在的家庭培养孩子已经没有那么粗糙了,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自然就会溺爱一些,有些甚至还会溺爱出一批“熊孩子”。

在中国这种家长溺爱孩子的现象是常有的事,可令人没想到的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些细微的小事都能被引到“巨婴式养娃”身上,初中生家长来学校接个学生,就能被大学教授炮轰成巨婴式养娃,甚至直言会毁掉孩子!就接个娃还能有这么严重?到底什么才是溺爱?

站着说话不腰疼

每天下午四点半一过,一场心照不宣的“城市迁徙”便在各大中学校门口准时上演,私家车与电动车汇成的洪流,精准地在放学铃声响起前,将原本通畅的道路堵得水泄不通,这些都是翘首以盼,等着接孩子的家长。

这本来是在正常不过的行为,但在一位大学教授眼中,这就成了十恶不赦的坏事,他毫不客气地将这种接送中学生的行为,斥为培养“温室花朵”的温床,是制造“巨婴”的流水线,他质问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如果连独自上下学的勇气都没有,将来如何能扛起国家的重担?

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他描绘了大学校园里令人咋舌的景象:一个大一新生报到,身后跟着浩浩荡荡的六口之家,连铺床这种小事都要父母代劳,更有甚者竟有大学生把积攒了一周的脏衣服打包,快递回家让妈妈清洗,教授痛心疾首地将其定性为“育人失败”的典型样本。

可这一次教授的严厉批评并未像往常一样引来一片附和,相反家长们仿佛被触动了逆鳞,集体发起了反驳,矛头直指专家的言论“不接地气”、“站着说话不腰疼”,完全脱离了真实的生活土壤,一点参考价值都没有。

开车接送不是溺爱

在家长们看来,专家的批评之所以显得“站着说话不腰疼”,是因为他们忽略了一个最基本、也最沉重的前提——安全,独立固然重要,但如果连安全都无法保障,独立又从何谈起?这并非一句推脱之词,而是他们每天都要面对的“风险清单”。

想象一下一个初中生放学的路途,下午五点半正值城市交通的晚高峰,车流汹涌、叭声此起彼伏,孩子需要穿过的可能是一个连红绿灯都没有的十字路口,旁边就是尘土飞扬、大型车辆出没的施工工地。

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不会有辆共享单车从某个角落里横冲直撞出来,这种无处不在的不确定性,让家长怎么放心丢下独立回家,不少家长们表示,把孩子置于这样的环境中,需要的不是勇气,而是侥幸,侥幸孩子安全到家。

除了物理空间的危险,社会空间的威胁同样让家长们寝食难安,曾经就有真实发生过的案例,一名可疑男子在校外尾随学生,幸亏被及时赶到的家长发现并喝止,才避免了不堪设想的后果。

更不用说那些隐藏在同龄人中的潜在威胁——校园霸凌,家长们担心在脱离了学校和家庭视线的上下学途中,孩子可能会成为被欺凌的对象,这种焦虑并非空穴来风,都是有迹可循。

而且对于学业繁重的高中生而言,时间同时也是个问题,早上天还没亮就得出门,晚自习结束时已是夜幕沉沉,在这样的时间段里让孩子独自摸黑通勤,对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都是一种煎熬。

因此开车接送在许多家长眼中,已经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保障孩子基本人身安全的必要措施,这并不是什么过度保护,也不是什么所谓的溺爱。

十五分钟的情感盈利

程序员赵先生就把每天接送女儿的十五分钟,视作一天中最期待的“专属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不再是那个面对代码和需求的疲惫职场人,而是一个全神贯注的父亲。

女儿会叽叽喳喳地跟他分享课堂上的趣事,吐槽同学的糗事,那些在微信上不便多说的少女心事,都在这个半封闭的移动空间里,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赵先生曾感慨,这十五分钟让他得以真正走进女儿的内心世界。

十四岁的小敏也坦言,她很享受被妈妈接送的感觉,在车里她可以放下防备,和妈妈聊一些更深层次的话题,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是任何线上沟通都无法替代的。

而且这段路途甚至还能成为一个奇妙的“情绪缓冲带”,如果孩子在学校考砸了,回家的这段路正好可以给家长一个消化情绪、平复心情的过程,等回到了家,原本可能爆发的“火山”,或许已经变成了一场温和的“细雨”。

一位姓林的心理学专家指出,青春期本就是亲子关系容易疏远的阶段,而接送途中创造的这个封闭、安全且不受打扰的空间,恰好为双方提供了一个进行坦诚交流的绝佳机会,从这个角度看,这种日常陪伴非但不是“育人失败”,反而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情感教育。

总结来说接送孩子放学有很多好处,最重要的是,这是家长与孩子自己的选择,是一种安全且温馨的画面,怎么到了教授嘴里就成了巨婴式养娃,还说什么会毁了这一代,现在的孩子都脆弱?接送一个上下学就能毁了他们?

放手也需要帮手

那么“接送之争”的僵局究竟该如何破解?一位姓陈的资深教师一语命中: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要不要接”,而在于如何智慧地把握保护与放手之间的那个“度”,显然这不能单靠家长“狠心”放手,或是学校单方面“劝导”。

有一些学校已经开始了富有创意的探索,某中学就推出了一个“阶段性独立”计划,初一时允许家长接送,到了初二则鼓励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主动申请自主上下学,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既尊重了家长的安全顾虑,也给予了孩子成长的空间。

家庭之外的力量也在积极介入,在杭州某个小区,物业主动牵头,组织保安和热心志愿者成立了一支“爱心护送队”,每天定时定点护送小区的孩子们前往校车点,这种邻里互助的模式,极大地分解了单个家庭的压力。

科技的力量也不容小觑,北京某中学的几名学生,竟然自己动手设计了一款名为“安全到家”的AP,学生只要在进出校门时刷一下校园卡,家长的手机就能立刻收到孩子到校或离校的通知。

当然家长的角色也需要升级,刘女士的做法就很有启发性,她在接送孩子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将自己从“司机”转变为“教练”,她会让孩子自己背书包,引导他观察路况,学习识别交通标志,潜移默化在实践中教学,对此大家有什么想法?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信息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0

标签:育儿   初中生   家长   教授   孩子   溺爱   家庭   独立   空间   学校   学生   说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