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齐白石误送毛泽东一幅“废画”,毛泽东:我就喜欢这一幅

1949年9月下旬的北平,秋风带着桂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即将在中南海怀仁堂开幕,来自四面八方的代表络绎而至。八十九岁的齐白石也在受邀之列,他拄着竹杖,精神却出奇地好,一句长沙方言挂在嘴边:“这趟路,可得见见大世面咯。”

其实,在接到毛泽东亲笔致函之前,齐白石并不常踏出老胡同。信里寥寥数语,却将他对艺术家的敬意表达得恰到好处——“尊兄高寿,犹笔耕不辍,佩服之至。”字迹遒劲,墨香尚新,老人展开又卷起,足足看了三遍,才小心收进随身竹箱。

会议结束后,毛泽东第一次单独请齐白石赴中南海小坐。两人都是湘潭县人,乡音一落,礼数骤减,言语格外亲切。“润之兄弟,你如今可是大人物啰。”齐白石笑着打趣。“白石老哥,一身才气,年轻人惟有学习。”毛泽东举杯示敬。席间谈到篆刻、谈到《法华经》,更谈到家乡臭豆腐的做法,场面轻松得像邻里唠嗑。

临别时,齐白石想送点什么。“国礼”两字压在心头,他挑来挑去,挑出早年刻得最顺手的一方花岗岩端砚,又配上自认上乘的《鹰》立轴,还写下一副对联。老人自豪地说:“这几样,值当。”

几日后,收藏家张伯驹登门,提醒对联末句用“云”而非“天”,和邓石如原句不同。齐白石猛然心虚,连说三声“糊涂”,深怕让领袖见笑。张伯驹却宽言:“改得妙,何拘陈格?”事实证明,他没说错。对联送到中南海后,毛泽东并未挑刺,反倒赏了笔润笔费。

真正让齐白石脸红的,是1950年春天发生的一档子事。那时他已习惯逢年过节往中南海送画。一次包裹印章时,随手垫了一张练笔稿——树上几只麻雀,树下老牛歪头。线条潦草,老人本想当废纸。怎料秘书把整纸带走,一并交给毛泽东。

三月中旬,毛泽东再邀齐白石到勤政殿。郭沫若作陪。小酌后,毛泽东吩咐:“把那幅画挂起来。”幕帘一拉,正是那张“废画”。齐白石腾地站起:“这幅粗陋,哪上得了墙?请让我带回。”毛泽东摆手:“偏爱这幅。”语气平缓,却透着固执。

老人仍觉难堪,伸手去摘画。郭沫若拦住,逗趣道:“五只鸟,’尚武’二字在其中,我得先过目。”齐白石愣住,随即失笑。毛泽东再添一笔:“树是李子树,’李得胜’亦在其中。”说罢,用狼毫写下八字:“丹青意造,本无法。”郭沫若续写:“画圣胸中,常有诗。”几句巧思,使练笔稿摇身成珍品。齐白石不得不承认:“这下画比人脸面都值钱。”

这次插曲后,齐白石送画更加用心。1950年秋,他精绘《芭蕉图》;1951年元旦,再献《松鹤旭日》;1952年,《梅花茶具图》送到丰泽园,还附一方“为人民服务”朱文印。毛泽东每次皆复信致谢,并回赠湖南茶油、东北山参等土产,礼尚往来,倒像亲友。

老人年事渐高,1953年正月,毛泽东把秘书田家英派去胡同里探望。得知居所逼仄,立即批示调拨恭王府东跨院给他居住。齐白石却住了半年就搬回原巷子,自嘲“王府太阔,笔墨发空。”毛泽东闻讯,只笑说:“各取所安,无须勉强。”

1953年12月,齐白石九十大寿。党和政府授予“中国人民杰出艺术家”称号。毛泽东备了长锋狼毫、鹿茸、茶油,一样不缺。老人举着礼单对子女叹道:“主席太看得起我了。”随后挥笔再作《岁寒三友》,依然精神矍铄。

遗憾的是,风烛残年终敌不过病痛。1957年9月16日,齐白石在北平家中逝世,享年九十七岁。弥留前,他嘱托子孙:“我的画,不卖。捐国家,或请主席收藏。”家人遵嘱,数百件作品悉数由国家接收。毛泽东获报,沉默良久,对身旁人说:“白石老哥,心里装着的,始终是中华一脉。”

那幅“废画”如今静静陈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牛仍旧歪头,麻雀依旧喳喳。懂行的人会注意到画角那八个字,更会想到当年三位老人围桌说笑的场景。对于毛泽东,它是一纸率真;对齐白石,则是一份知遇;对后人,这或许是一段不加修饰的温情往事。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4

标签:历史   齐白石   喜欢   毛泽东   郭沫若   中南海   老人   北平   狼毫   对联   茶油   麻雀   竹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