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想象一下,你继承了一套别墅,不仅不能让你躺着收租,反而像一个财务无底洞,每年都要你倒贴几万甚至几十万的税费和管理费。
你拼命想把它卖掉,哪怕是象征性地收1块钱,最后却发现,你还得再掏一笔钱“贿赂”买家,求他赶紧接手这个烫手山芋。
这就是在日本真实发生的事情。
日本人给这种房子起了个专业的名词——“负动产”。
它彻底颠覆了我们对“不动产”等于“资产”的认知。
当人口雪崩遇上沉重税负,房子不再是财富的象征,而是变成了不断吞噬现金的“吸血鬼”。
眼看中国人口也已进入负增长通道,一些收缩型城市出现了几万块一套的“白菜房”。
很多人心里开始打鼓:日本的今天,会是我们的明天吗?“负动产”这只黑天鹅,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要理解“负动产”,得先看看日本房地产市场那段疯狂的历史。
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如日中天,东京银座的土地号称可以买下整个美国。
人们坚信土地和房价永远上涨,在极低的利率刺激下,全民疯狂加杠杆冲进楼市。
结果,1991年泡沫轰然破裂,一地鸡毛。
东京等核心城市的房价暴跌超过60%,无数人的财富一夜蒸发。
但这仅仅是灾难的开始。
泡沫破裂后,日本经济陷入了“失去的三十年”,而更深层次的危机——人口塌陷,开始显现其恐怖的威力。
根据最新数据,到2025年初,日本总人口已降至约1.23亿,并且仍在以每年超过0.5%的速度减少。
与此同时,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已突破30%,老龄化程度全球第一。
人没了,房子自然就没人住了。
根据日本总务省的最新调查,全国空置房屋数量已高达900万套,空置率创下13.8%的历史新高,在一些偏远县市,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20%。
房子卖不掉,租不出去,价值持续缩水,这已经够惨了。
更致命的是日本高昂的持有成本。
每年,房主都需要缴纳“固定资产税”和“都市计划税”,这笔费用雷打不动。
此外,还有高额的遗产税和不断的维修管理费。
一套价值仅200万日元(约合10万人民币)的乡下老宅,每年可能要吞掉你23万日元(约合1.15万人民币)的税款。
房子本身在贬值,持有它却要持续“流血”,当这个窟窿大到无法承受时,房产就从“不动产”质变成了“负动产”。
为了甩掉这些包袱,日本政府设立了“空屋银行”,许多房子以1日元甚至白送的价格挂牌,但效果甚微。
毕竟,谁愿意接手一个每年都要倒贴钱的负债呢?
把目光转回国内,一些现象确实让人感到不安。
我们先看人口情况,中国人口自2022年起进入负增长时代,2024年总人口继续减少139万人,尽管龙年效应让出生人口短暂回升,但长期下降趋势难以逆转。
预计到2035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比超过30%。
这与日本走过的人口路径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另一个问题是局部市场的过剩。
黑龙江鹤岗、甘肃玉门等地几万元一套的“白菜房”早已不是新闻。
虽然根据2025年的数据显示,鹤岗的新房价格在高端楼盘带动下有所上涨,但二手房均价仍在2000元/平方米左右徘徊,大量低价房源依然存在。
此外,一些三四线城市和远郊开发的文旅盘、海景盘,交付后入住率不足三成,沦为“鬼城”,这些都是肉眼可见的“类负动产”风险。
根据2025年8月的市场数据,全国百城二手住宅均价仍在下跌,呈现“以价换量”的态势,尤其在二三四线城市,价格压力更大。
这说明,脱离了核心需求支撑的房产,其价值正在被重新评估。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将大规模重演日本的悲剧?
答案或许是否定的。
中国与当年的日本,在几个关键层面存在着巨大的“防火墙”。
尽管面临相似的人口挑战,但中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决定了房地产市场有着完全不同的基本盘。
第一道防火墙是天差地别的持有成本,这是最核心、最本质的区别。
日本的“负动产”危机,根源在于“价值缩水+高额持有税”的双重绞杀。
而在中国,除了在上海和重庆进行了十余年的房产税试点外,全国性的房地产税迟迟没有落地,绝大多数中国家庭持有房产的成本几乎为零。
一套闲置的房子,在中国可能只是资产的“沉睡”,但在日本,却是持续不断的“失血”。
近期上海对房产税试点政策进行了优化,对符合条件的人才和居民购买首套房暂免征收,进一步体现了政策的柔性,与日本“一刀切”的重税形成鲜明对比。
第二道防火墙是仍在奔跑的城镇化引擎。
日本早已是高度城市化的国家,人口流动的方向是“东京单极化”。
而中国则完全不同。根据2025年的最新数据,中国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刚刚突破67%。
这意味着,未来十到二十年,仍有上亿规模的农村人口有进入城市的需求。
这个庞大的“需求基本盘”,是早已完成城镇化的日本所不具备的,它为中国房地产市场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缓冲垫。
第三道防火墙是多中心的人口流动格局。
日本的人口像被一个巨大的黑洞吸引,持续流向东京都市圈,导致其他地区严重失血。
中国则呈现出“多中心开花”的格局。
除了“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成都、杭州、武汉、西安等一大批新一线城市正在强势崛起,它们同样具备强大的产业和人口吸附能力。
这种多极化的发展格局,有效分散了人口,避免了全国性的系统性风险,即使部分地区出现收缩,也难以撼动整体市场的稳定。
第四道防火墙是强大的政策调控工具箱。
中国的土地公有制以及“房住不炒”的核心定位,赋予了政府强大的市场调控能力。
从限购、限贷,到“认房不认贷”的松绑,再到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白名单”机制救助房企,政策的“看得见的手”一直在努力维持市场的稳定,避免出现日本当年泡沫失控后硬着陆的局面。
2025年以来,政策持续发力,推动市场止跌回稳,这与日本政府在泡沫破裂前的应对失当形成了鲜明对照。
总而言之,由于持有成本、城镇化阶段、人口格局和政策工具的根本不同,中国房地产市场不会全面演变成日本那种“白送都没人要”的负动产危机。
但是,日本的教训如同一面镜子,清晰地照出了我们未来的挑战。
人口结构的变化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它将无情地重塑中国房地产的价值版图。
对于国家而言,这意味着需要通过城市更新、区域协调发展和构建更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来应对结构性挑战。
对于我们每个普通人来说,这意味着必须彻底抛弃过去的投机幻想。
在做任何房产决策时,地理位置、人口流向和产业支撑将是必须考量的“铁三角”。
非核心地段的房产,应更多地将其视为一件“消费品”,而非保值增值的“投资品”。
房产造富的黄金时代已经落幕,一个更加复杂、更加分化的理性时代已经到来。
未来的房子,是财富的压舱石,还是压垮生活的最后一根稻草,取决于我们今天的认知与选择。
来源:卖不动租不出修不得毁不起……日本卫星城大量空置房正成为“负动产”
2019-07-08 12:36·中国经济网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