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天,你发现你原生家庭很糟糕,记住做自己的容器,你就赢了

文|小雯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过一句震碎无数人的话:

“没有真正的大人,只有越来越会伪装的大孩子。”

看完舒淇的《女孩》,你会发现这句话是赤裸裸的真相。

这部电影表面上讲“女孩”,可真正刺痛人的,是那个被迫早熟的女孩看着四周的大人——那些披着“成熟”“责任”外衣,却内里千疮百孔的伪大人。

母亲,是没长大的女孩;继父,是没长大的男孩;家庭,是被这两个破碎灵魂硬撑起来的临时棚屋。

而孩子,在这样的棚屋里,一出生就得在废墟上学习怎么活。

那么当你终于意识到:你的原生家庭正在消耗你、压迫你、掐灭你的人生力气时——你要做的,不是继续等他们变化,而是学会成为自己的容器。

你能接住自己,就赢了。

一、你以为父母是大人,其实他们也只是“长大失败的孩子”

电影中的女孩妈妈二十出头就被推入生活的深渊:意外怀孕、没人支持、没人理解、没人教她怎么当妈妈。

她还没学会做自己,就被迫去做别人依靠的大人。

于是,一个没被接纳的女孩,开始复制一个没法接纳孩子的家庭。

当你看到她:在发廊拼命做手工,一边赚钱一边照顾两个孩子,还要应付家暴老公,在顾客和家人之间不断被压榨。

你不会觉得她强大,你会觉得她根本撑不住——她只是在硬扛。

而一个人越是崩溃、越是无力,越是情绪混乱,他越容易把压力倾泻到“更弱的人”身上。

而这个更弱的人,就是孩子。

心理学称之为:

“踢猫效应”(被社会狠狠踢了一脚的人,回家必定踢最无辜的小猫。)

所以在很多家庭里,父母对孩子的伤害,不是出于恶意,而是出于无力。

他们不是有力量的大人,他们只是没来得及长大的孩子,披上了“大人”的外衣,然后把痛传下来。

二、孩子越懂事,父母越“放心伤害”

在电影里,大女儿林小丽让人看了心脏发紧——太懂事了。懂事到让你心疼。

不吵不闹,不提需求,不敢撒娇,不敢犯错,不敢表达喜怒,甚至连“存在感”都要调到最低。

她不是天生如此,而是被环境“训练成”的。

为什么?

因为在那种环境里,一点声音、一点自我、一点需求,都可能引爆大人的情绪。

忘记带便当,妈妈能当众骂她;稍微打扮一下,妈妈看她的眼神里充满羞耻和恐惧;想表达自己,马上会被斥责“我已经够辛苦了”;想亲近妈妈,换来的却是妈妈的压力与情绪。

于是这个孩子学会了心理学里一句最心凉的适应:

“如果我不存在,世界会更安全一点。”

很多人长大后还保持这种模式:不敢制造麻烦,不敢表达悲伤,不敢说自己累,不敢要任何东西,不敢让别人失望,永远做那个“撑着的人”。

你以为这是成熟、是体贴、是懂事,其实是童年在你身上刻下的生存方式。

内心深处的剧本是:“我不能要,我不能说,我不能让别人负担我。”

但你有没有想过——那时候真正应该懂事的人,其实根本不是你。

三、为什么原生家庭越消耗你,你越难逃离?

因为这不是简单的“不爱”,而是深深的心理牵绊。

牵绊一:孩子对父母的本能依恋

孩子对父母的爱,从不是选择,而是本能。

你一出生看到的第一个人就是母亲,你的大脑天生会把她视为“唯一的安全来源”。

所以哪怕她伤你、骂你、打你、忽视你,你仍然会:

靠近她,安抚她,配合她,模仿她,原谅她,心理学称之为:“强迫性忠诚”

孩子宁愿伤害自己,也不会承认父母有问题,因为承认等于摧毁自己的心理基座。

牵绊二:孩子对父母情绪的“超负荷承担”

在混乱的家庭里,孩子永远在干一件事:背着父母的情绪活着。

父母不开心,他就闭嘴;父母焦虑,他就让自己消失;父母暴怒,他就立马讨好;父母脆弱,他就立刻变成小大人。

孩子会用各种方式告诉自己:

“是我不够好。”
“是我不够努力。”
“是我让他们生气。”
“是我拖累了他们。”

这是一种极其错误却极其常见的心理机制。

为了维持父母的面子、尊严和脆弱的大人形象,孩子不断牺牲自己的需求。

那一刻,你就成了一个容器——装着别人的情绪、恐惧、焦虑和挫败。

而你,却没有人装。

四、你为什么长大后仍然被“原生家庭”消耗?

因为你的心理仍然停留在“当年的那个孩子”。

即使你三十岁、四十岁了,你对父母的情绪依旧敏感到可怕:

他们烦躁,你就紧张;他们失望,你就惶恐;他们批评,你就自责;他们沉默,你就不安。

你以为你害怕的是父母,其实你害怕的是——

再次成为那个不能被爱、不能被容纳的小孩。

所以你不断回到原生家庭的情绪里,不断重复童年的命运。

五、真正的觉醒是:你不再期待他们成为你的“容器”

电影里最刺痛的一幕,是母女多年后重逢。

母亲依然是那种:

她说:

“你的妹妹过得很好。”

“你也很好。”

“过去都过去了。”

你看得出来她在用“否认”保护自己脆弱的自恋。

因为如果承认自己失败,就等于摧毁她最后剩下的自尊。

你这时就会彻底明白一件残酷的真相:

那个你以为会长大的大人,其实永远不会长大。

而你等再多年,他也不会给你一个真正的“容器”。

你必须学会——把自己接住。

六、如何“做自己的容器”?心理学给出三个关键步骤

这个部分最重要。它决定了你能不能真正从原生家庭的泥沼中站起来。

第一步:承认童年的伤,不再美化父母

你不需要控诉,不需要责怪。

你只需要诚实地说一句:“那不是一个健康的家庭,我确实受过伤。”

承认,是和过去断开纠缠的第一步。

第二步:把父母从“神坛”上请下来

你要明白:他们不是绝对正确的人,他们不是你命运的掌控者,他们不是你情绪的源头,他们只是两个普通人——

有伤,有痛,有局限,有盲点,甚至有些地方永远不会变好。而你不需要跟他们一起沉下去。

第三步:给自己一个稳定的心理空间——也就是“容器”

容器是什么?是你自己的怀抱。是你能接住自己的:

恐惧、委屈、愤怒、需求、渴望、痛苦、真实。当你心里那句话响起:

“即便没人懂我,我也能接住自己。”

你就脱离了原生家庭的命运牵引,你终于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大人。

七、你为什么要成为自己的容器?因为没有人能代替你成长

任何人都可以陪你、理解你、安慰你,但真正能让你从黑暗里走出来的,只有你自己。

一个真正的“大人”,不是没有破碎,而是:知道自己的破碎,并且愿意负责自己的修补。

你不再用父母的方式对待自己,你不再重复原生家庭的脚本,你不再把自己当成废墟的延续,你开始给自己力量、空间、尊重和温度。

那一刻,你就赢了。

八、梅娘说:原生家庭不能决定你的人生,“容器”才能

你来自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决定去哪里。

你能不能拥有幸福的关系、稳定的情绪、成熟的自我,从来不是由父母的能力决定的。

而是由你能不能学会:疼自己、接住自己、接纳自己、保护自己。

当你发现原生家庭正在消耗你时,请记住这一句话:

你不是他们的延续,你不是他们的牺牲品,你不是他们人生的替罪羊。

你有权利挣脱,你有能力成长,你可以选择重生。

你只要学会做自己的容器——你就赢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8

标签:美文   容器   发现   家庭   父母   孩子   大人   情绪   妈妈   女孩   懂事   心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