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重磅文件!国家踩刹车,未来10年财政格局要变天,什么信号?

中央财政部官网一则机构调整公告文件引发全网关注:预算司下属的债务管理处升级为独立的债务管理司。

这一字之差的背后,是国家对92.6万亿元政府债务(含10.5万亿隐性债务)的治理升级,标志着延续十余年的地方债务“内部循环”模式将彻底终结,中国债务管理进入全生命周期监管的新时代。

过去,我国债务管理长期处于“九龙治水”的分散状态,预算司、国库司等多部门分头管理,导致责任模糊、监管缺位。

地方政府趁机通过“资源变现+国企搭桥+银行放贷”的闭环模式扩张隐性债务。

西部某省出让大佛景区经营权套现17亿元,东部某县靠低空经济20年特许经营权入账9亿,再加上土地出让收入,地方通过透支未来收益换取短期资金。

更关键的是,这些交易多由地方国企操作,资金源于银行抵押贷款,最终形成“地方银行→地方国企→地方财政”的资金循环,债务则由城投公司隐性承担,长期游离于监管之外。

数据显示,2023年之前城投债务增速居高不下,直到10万亿元化债计划落地后,2024年增速才降至3.3%的历史低位。

债务管理司的成立,就是要给这笔92万亿的“大盘子”找个专职管家。

新部门下设6个处室,实现从债务发行、兑付到监测的全链条覆盖,核心目标是打破分散监管格局。

财政部明确将“不新增隐性债务”作为铁的纪律,新机构的首要任务就是封堵“卖大佛”这类不规范融资渠道。

但这绝非停止举债,而是转向中央主导的规范举债:2025年前9个月全国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超4.3万亿元,其中8000亿元专门用于化债,同时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将聚焦科技创新、国家安全等战略领域,让债务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

这种“节流+开源”的组合拳,正在构建以国家信用为核心的新型财政模式。

当前化债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5年9月末,全国融资平台数量和存量经营性金融债务规模较2023年3月分别下降71%、62%,隐性债务化解进度已过半。

按照规划,2027年6月前将实现融资平台和隐性债务“双清零”,城投公司需剥离政府投融资职能,转向综合土地开发或投资控股平台,提升独立偿债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化债资源向中小省份倾斜,东北三省等债务规模较小的省份可获得65%的债务置换覆盖,而江苏、浙江等经济大省则保持适度增长,既防范尾部风险又保障国家战略推进。

债务管理司的设立,本质是在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寻找动态平衡。

财政部强调的“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正是这一改革的核心逻辑。未来数十年,中国债务管理将对粗放模式"踩刹车",走向规范透明、服务战略的新常态。

这场关乎92万亿资金的治理变革,不仅能化解潜在风险,更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你认为这场债务改革能给地方经济带来哪些变化?欢迎在评论区留下观点。

#我要上头条##财经##上头条 聊热点##时事热点头条说##消费##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1

标签:财经   重磅   格局   信号   财政   中央   未来   文件   国家   债务   隐性   财政部   地方   大佛   资金   国企   模式   经济   热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