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作为有着强大制造业的国家,本来应该成为欧洲的中流砥柱。可是最近这些年,德国的经济却开始不断下滑。
在今年年初,GDP也罕见的出现了下行。甚至现在已经出现了连续5个月的对美出口下滑。看得出来,现在德国过的可并不算的上好。
其实对于这种情况,早在多年前就已经有经济学家有过表述。
提到德国经济,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精密制造、严谨作风,还有战后快速崛起的 “经济奇迹”。
但很少有人知道,上世纪 20 年代的德国,曾经历过一场靠“花钱”堆起来的虚假繁荣,这场被当时德国人称为“消费经济”的狂欢,不仅埋下了经济危机的伏笔,更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今天咱们就扒一扒这段历史,看看靠借贷和过度消费撑起的经济,到底有多脆弱。故事要从一战结束后说起。
1918 年德国战败,社会动荡不安,甚至面临崩溃风险。好在社会民主党出手,暂时稳住了局面。
可新问题又来了,这个刚被拯救的资本主义社会,政治体系早就碎成了渣,而社会民主党的理念,又没法按照资本主义的逻辑搞经济。
结果就是经济政策一团乱麻,既没走向社会主义,也没让资本主义正常运转,只剩下让所有人都不满的劳工主义在那儿摆着。
不过当时的德国,似乎总能找到“救星”。担心国家毁灭?
道威斯计划里的反侵略保证解决了。经济陷入僵局?全世界的信贷源源不断地往德国流。就连通货膨胀可能引发的道德混乱,也靠着平衡预算和金本位制暂时压了下去。
那时候社会民主党可能觉得,有了外国信贷和民主制度,德国就万事大吉了。可表面的安稳下,全是看不见的窟窿。
首先是德国经济的“对外依赖症”太严重,本来就靠外国投资过日子,一战后更是彻底失去了外国投资,连工商业在国外的地位也没了,这对经济的打击可想而知。
其次是工业设备的问题,一战期间德国工业的生产装置本来就老了、旧了,战后不仅没更新,反而因为大家都想躲通货膨胀,搞了一堆没意义的投资,把工业结构搞得更乱。
那会儿还有个特别流行的想法:只要有钱花、有支出,不管花在哪儿都管用。
这种想法有多荒唐?等通货膨胀的支撑一消失,经济立马就露了馅。
结构调整的危机说来就来,可那些在通货膨胀时期冒出来的“病态产业”,却迟迟不肯退出市场,它们就像毒瘤一样,拖慢了德国经济的恢复,还成了后来长期麻烦的根源。
从1925年到1928年,这段时间德国经济看起来挺顺的,就像给生病的人打了强心针。
外国信贷不断注入,贸易障碍也不算多,全球货币体系也还算稳定,这些因素把所有问题都暂时掩盖了。
但没人注意到,德国工业投资的风险比英国、美国高得多,而且很多产业因为政治恐惧,盲目转移阵地,既浪费精力又浪费资源。
更没人重视,为了应对外国竞争,德国企业改造设备花了不少冤枉钱,这些都是埋在经济里的定时炸弹。
1929年,这颗炸弹终于炸了。外国资本说停就停,之前靠信贷撑起来的繁荣瞬间崩塌。有意思的是,外资一断,德国的商品贸易差额反而很快朝着有利本国的方向变了,这倒是成了经典对外贸易理论的绝佳证明。
可这种变化来得太晚,也太残酷,德国被迫搞起了 “赔款出口”,为了偿还债务,拼命往外卖东西。
这一出口不要紧,直接搅乱了国际经济形势。其他国家一看德国这么搞,纷纷开始限制出口,搞配额、设壁垒,形成了恶性循环。
大家也终于看清了一个事实:用债权国根本不接受的支付手段去还债,根本就是自欺欺人。除了外部的信贷问题,德国内部的财政政策更是“雪上加霜”。
通货膨胀过后,德国第一个联邦预算其实做得还不错,不仅没亏,还剩了10亿马克左右。1925年的时候,联邦政府、各州、各市政当局加上社会保险和赔款支付,总支出大概173亿马克,占国民收入的31.9%,要知道1913年的时候,这两个数字才84亿马克和18.9%,看起来财政规模是扩大了,但问题也跟着来了。
德国当时的政治结构,根本没法满足民众的需求,也没法理性规划未来。
等紧急情况一过,1925年财政 “改革” 把混乱的立法理顺之后,财政支出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往上冲.
1927年,支出直接飙到233亿马克,从这一年开始,财政赤字成了常态,到1929年甚至出现了现金短缺的尴尬情况。
要知道1929年的时候,公共收入是在稳步增长的,而且之前靠削减流转税还创造过财政奇迹,可支出增长的速度,早就超过了收入能覆盖的范围。
更可怕的是债务增长速度。1927年到1928年,公共机构的总负债增加了77亿马克,到1929 年底又多了60亿马克。
这些钱花出去,确实带来了一些文化和社会成就,比如城市变漂亮了,福利也有所提升,而且跟创造的价值比起来,成本不算高。
可关键问题是,这种靠借钱支撑的过度消费,已经把整个经济拖入了“过度消费 的泥潭。
公共机构花钱大手大脚,带动整个社会都跟着过度消费,资本要么从实业里抽走,要么就根本没机会投入到工业体系建设中.直接原因是税收太高,间接原因是各种成本跟着上涨。
当时德国人把这种情况叫做“消费经济”,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经济的根基早就被掏空了,潜在的困难和表面的繁荣形成了鲜明对比。
更讽刺的是,这种“消费经济”叠加在正常的经济周期上,产生的产出数据差点让德国受到道威斯计划的惩罚。
可即便如此,当时不少经济学家还觉得这是最正常的经济状态,坚决不承认这种状态要么会崩盘,要么会引发通货膨胀,然后迎来更猛烈的崩溃。
后来的历史大家都知道了,1929年全球经济大危机爆发,德国因为之前埋下的种种隐患,受到的冲击比很多国家都要严重。
这场“消费经济”的狂欢,最终以惨痛的代价收场。
回头看这段历史,其实能给我们很多启示。经济发展不能只看表面的繁荣,更要关注内在的结构是否健康。
靠借贷和过度消费撑起的增长,就像建在沙子上的房子,风一吹就容易倒;而合理的财政政策和理性的投资,才是经济稳定的根本。
百年前德国的教训,直到今天依然值得我们警惕,任何时候,都不能为了短期的“面子”,牺牲长期的“里子”,经济发展如此,其他领域也是如此。
更新时间:2025-10-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