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本丸沉没:他花了7年从海底打捞出828个名字

暑期带娃走了趟舟山,又随着《东极岛》的各种争议,大胡子想起了那段隐入尘烟的历史,以及2023年的一部纪录片。

1942年10月,一艘名为「里斯本丸」的日军运输船载着1816名英军战俘驶向日本。在中国东极岛附近,美军潜艇的鱼雷击中了这艘船。

船沉了,800多生命留在了那片30米深的海底。N多年过去,这个数字几乎被历史遗忘,直到方励的出现。





方励,这位曾经的商人、制片人,用了7年时间,跨越多个国家,寻访380多位战俘后代,最终完成了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

他说:这部电影不是为了拍电影而拍的,而是为了让那些死者重新被看见。



01.


和传统我们所看的纪录片略有不同,《里斯本丸沉没》没有站在旁观者的叙述角度。

作为导演和总控,方励走到了镜头前,成为故事的讲述者和参与者。略胖、疲惫,在不同地方找到不同的人,尝试还原历史真相。





这种第一人称参与的叙事风格让纪录片具备了不一样的情感特质。当方励在镜头前流泪,当他在采访中沉默,当他在墓地里久久驻足,那些不是电影中的表演,是来自心底真实的触动。

为了搭配这种真实情感体验,方励没有用宏大的历史叙事开场,而是从个人的偶然发现开始。




2017年,他在东极岛海域潜水时意外发现了沉船遗迹,从此开始了这段漫长的寻找之旅。这种开场方式让整个故事具备了强烈的现实感和在场性。

在故事视角下,《里斯本丸沉没》采用了双线并进的叙事结构。

一条线是方励在现实中的寻访调查,另一条线是通过CG动画还原的历史场景。

现实线索中,方励按照事件的发展脉络,依次寻找四方参与者:英军战俘、美军潜艇兵、日军押运兵、中国渔民。

每一次寻访揭开了历史的一个侧面。




典型的莫过于:94岁的林阿根是当年参与救援的中国渔民中唯一的在世者,威廉·班尼菲尔德是里斯本丸号的幸存战俘,击沉里斯本丸的美军潜艇机械师加菲尔德的儿女,押运战俘的日军船长经田茂的后人。

历史线索则通过CG动画完成。

这些动画没有台词,只有环境音效:甲板上日军的喝骂声、船舱内战俘的咳嗽声、大海的呼啸声、机枪的扫射声。

方励选择了定格画面加解说的形式,避免为了剧情连贯而进行的主观想象,体现出对历史真实性的敬畏。




02.


《里斯本丸沉没》整体呈现出一种新形式的纪录电影体例,也产生了一些争议,比如虚构元素的介入。

电影巧妙地处理了这个问题,CG动画确实是虚构的,但这种虚构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之上。




炮手查克留下的录音资料、幸存者的口述记录、各方面的文献档案,为动画创作提供了依据。

更重要的是,方励通过间离效果处理了虚构与真实的关系。

作为观众能够清楚地区分什么是动画模拟,什么是历史资料,什么是当事人口述。

动画场景没有具体的人物对话,没有细致的情节展开,而是通过环境营造和氛围渲染来完成历史情境的重现,让虚构成为了通向真实的桥梁,且不是对真实的违背。

所以,当历史的细节已经无法完全还原时,合理的想象成为了接近真相的必要手段。

从传统来看,纪录片么,就应该保持客观中立,避免过度的情感介入。但《里斯本丸沉没》恰恰通过主观情感的介入,实现了更深层次的真实。





那些最打动人心的段落,往往出现在方励的情感流露之中。

当他听到二等兵理查德的弟弟回忆兄弟情深时,他在镜头前毫不掩饰地流下眼泪。当他讲述第三船舱的士兵在最后关头齐声高唱军歌时,他用群声来还原那个场景。这样的情感介入看似主观,实际上体现出对历史人物的共情和敬意。





方励没有站在道德高地上评判历史,而是用一个普通人的情感去感受那些战争中的个体。就好比最后关头,第三船舱的上百名士兵在绝境中齐唱《It's a long way to Tipperary》,这个场景既有史实依据又带有情感虚构。

方励正是通过这种处理方式,赋予了死者尊严,让他们在银幕上获得重生。



03.


作为以追寻、还原为主题的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也充分表现出了历史克制。

在商业电影普遍追求感官刺激的时代,方励选择留白。

中国渔民营救英军战俘这段历史,按照常规的创作思路,应该是全片的高潮部分,需要大量笔墨去渲染。




但方励给这段内容的篇幅很少,出现得也很晚,而且没有使用激昂的配乐和夸张的表现手法。

这种处理方式体现了东方美学的智慧。中国渔民的救援行为就摆在那儿,真正的力量不需要大声宣告,真正的善良无需刻意标榜。这种克制的表达方式,反而让善行的力量更突出。




因此,《里斯本丸沉没》在国际传播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益于它超越了单一的民族叙事。虽然突出了中国渔民的善行,但没有简单地进行道德评判,所展现的是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复杂表现。




英军战俘的坚韧与绝望,日军士兵的服从与残忍,美军潜艇兵的职责与愧疚,中国渔民的善良与勇敢,这些不同的人共同构成了战争的全景。

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立场和处境,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选择和命运。

这样的处理方式让影片具备了跨文化对话的可能性。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能在其中找到共鸣点,因为它触及的是人性的普遍经验。

回顾起来,80多年过去,这个事件几乎被世界遗忘,连当事人的后代都不完全了解真相。方励的寻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记忆唤醒和重建的过程。





当方励找到战俘后代时,很多人也都是第一次听到详细的事件经过,第一次看到祖辈的照片和资料。

历史不仅仅是客观发生的事件,更是被记忆和讲述的故事。当没有人记得时,历史就会死亡;当有人重新讲述时,历史也会复活。

《里斯本丸沉没》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个体生命,那些被历史洪流冲散的故事,同样值得被铭记。




每一个战俘都有自己的名字、年龄、家庭背景,每一个死者都曾经是某人的儿子、丈夫、父亲。那些令人动容的段落,就出现在对个体命运的描述中。

中国少女梁秀金和英国士兵约翰的跨国恋情,斯图尔特上校在危难中展现的军人品格,二等兵理查德和弟弟之间的兄弟深情。这些个体让抽象的历史变得具体,让遥远的过去变得亲近。

历史不是数字的堆积,而是无数生命的汇聚。




好吧,如果你时间充裕的话,可以找个沉静的晚上,去看下《里斯本丸沉没》。

它为纪录片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证明了在商业化浪潮中,严肃的历史题材依然有自己的观众和市场。

关键在于如何处理真实与虚构、客观与主观、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方励找到了一种合适的表达方式,既保持了对历史事实的尊重,又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体验;既运用了现代电影技术,又坚持了纪录片的基本原则。

而驱动这些的在于真诚。没有真诚,再高超的技巧都是空洞的;有了真诚,最朴素的表达都能打动人心。





又是全新的一天,东极岛迎接着新的一缕阳光。不过在深邃的海底也埋葬着800多条年轻的生命。

方励用7年时间,终于让这些生命重新被看见,让这段历史重回人们的视野。

或许这就是纪录片最大的价值,记录现在,唤醒过去,让那些人和事,在时光中获得永恒。


PS:东极岛太远了,没去成,娃就疯狂地在东沙、南沙海边刷存在。/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6

标签:历史   里斯本   海底   名字   战俘   纪录片   中国   渔民   情感   日军   真实   动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