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城到底有没有用?美国专家说出7个字:长城害惨了欧洲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旨赖秦长城。

从秦朝开始,长城就一直被视为守护边疆的重要屏障。但美国人类学家托马斯·巴菲尔德在个人著作《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原王朝》表示:

长城作为防御工事,影响了游牧民族的迁徙方向,部分游牧部落因此向西方迁徙,这一迁徙过程对欧洲历史发展产生了影响,最终害惨了欧洲……

在多数人眼中,长城的作用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确实,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都曾是中原王朝心头的隐忧。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筑万里长城,后代沿用甚至不断加固,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硬生生隔开。

游牧民族生活方式以流动、袭掠为主,生产力发展缓慢,但战斗力强。而长城的修筑,在很大程度上切断了他们南下的路径,迫使其向西迁移。

几百年间,这种西向迁移的趋势愈发明显。蒙古人西征、突厥西迁、匈奴分裂成南北两支,北匈奴正式西迁后进入了欧洲草原。

随着这些力量西进,欧洲大陆的局势开始剧烈动荡。

在罗马帝国的边境,日耳曼部落不断接纳被游牧民族挤压出来的部落联盟。北匈奴人被认为对日耳曼人形成了强压,间接促使其向南迁徙,最终攻入罗马城。

从这个角度看,长城虽然稳固了中原边境,却意外“推动”了欧亚大陆另一端的剧变。

当然,这并不是说长城本身要为欧洲乱局负责,美国专家所谓“长城害惨了欧洲”的说法,更多是一种带有戏谑色彩的历史推演。

但其中提到的迁徙路径与后果,是有实际依据的。比如突厥人在7世纪迁至中亚,对拜占庭和波斯都形成了影响。而之后的蒙古西征,更是直接改变了中东、东欧乃至俄罗斯的发展走向。

蒙古帝国在元朝时期,虽然未完全控制整个欧洲,但其对伊斯兰世界和东欧国家的冲击,持续数百年。

马可·波罗笔下的元大都繁华景象,与当时动荡的东欧形成鲜明对比。从军事压力到贸易路线重建,蒙古的西征是中国历史因素外溢的典型案例,而这背后推动力之一,正是长城的存在。

从战略角度看,长城不仅仅是防线,更是一种边界观的体现。

中原王朝希望通过固定边界的方式稳定统治秩序,而游牧民族因长期受限,逐步失去了向南扩张的机会,自然寻找替代通道。西方学者从全球史的角度回看这段变迁,长城的“外溢效应”就显得格外显眼。

长城作为中国历史的地标之一,过去人们只关注长城防御功能,但忽视了它迫使游牧力量“另寻出路”的间接结果。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长城不仅影响了军事格局,也对文明交流产生了作用。古代丝绸之路的走向,部分受到长城地理分布的限制。

很多商队为了避开军事重地,只能绕道行走,从而形成更广泛的文化互动区域。而这些绕道路径,也在中亚、西亚留下了大量汉文化的痕迹。

历史从不单线发展,一道城墙背后牵连的,是不同族群的命运变迁。从中原王朝的自我防护,到欧亚草原民族的流动轨迹,再到地中海世界的崩溃和重组,长城仿佛成了连接这些事件的一个隐性节点。

今天的长城,更多被人当作旅游景点和文化象征,但它在几千年的时空中,曾不动声色地改写着整个欧亚大陆的权力结构。

从防御线到历史分水岭,从国家安全工具到全球迁徙催化剂,这道墙的影响远比表面看起来要深远得多。

美国专家的那七个字(长城害惨了欧洲),虽然略显夸张,但却并非无的放矢。

信源:百度百科——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

#夏日生活打卡季#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5

标签:历史   长城   欧洲   美国   中国长城   专家   中原   游牧民族   蒙古   王朝   匈奴   欧亚大陆   突厥   帝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