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木这片土地上,麟州曾以 “河外三州” 之首的姿态,统辖一方、坐镇 700 余年!
作为与突厥、吐蕃、契丹、党项、西夏等势力长期拉锯的边关重镇,它硬生生把黄土夯筑的城墙,染成了浸透血泪的边关屏障。范仲淹、欧阳修等奉政务使命而来的朝廷重臣,以文人之身担守土之责,在麟州的烽火中写下了豪迈诗文。

欧阳修在神木
可一句 “浊酒一杯家万里”,终究难述历史的冰冷与山河的破碎。夏金拉锯时期,麟州在焚城与易主中一度沦为焦土。重新收复麟州的金朝,此后不再恢复它的旧制,而是依其城外东南的三棵唐松,将其易名为 “神木寨”—— 神木的名字,就来源于此。

范仲淹在神木
这三棵树龄久远、形态苍劲非凡的古树,需要两三人才能合抱。“神木” 二字,俨然成了这片焦土民众的精神依托:“城郭倾颓霜雪老,苍松不改是神木。明时古木随尘散,千载重修不似先。”

什么名称的由来
如今无论是仿制的塑料大树,还是后人栽种的几棵瘦弱小松,终究只能是对当年那三棵参天古松的遥远念想,再也撑不起 “神木” 二字曾经的厚重与传奇。
这一次,史诗级纪录片《华夏方志》的第 2 集,我们不止于 “造访”,更带你穿透时光,读懂建筑之中隐藏着的千年密码,让重游多一份深刻与动容。

古松细节
随着麟州的裁撤,那些曾为防御而生的川道与寨堡,正悄悄孕育着新的故事。
太和寨、弥川寨,与神木寨共同构成防御体系,成为金朝抵御西夏和后续蒙古势力的前沿据点。随着戍边民众的迁入,废弃千年的石峁故址又一次焕发了生机。
还是在这片秃尾河沿岸的开阔地,宋朝人称这里为飞鸦川,到了金代又改称为弥勒川。规格远不及麟州的弥川县,就取自于这道川名。可随着政权更迭,弥川县仅存了 43 年就被草草地撤销。

弥勒川
明正统四年,陕西巡抚陈镒将原弥川寨的相关建制,移到了附近的高家庄一带,重新构筑堡城并命名为 “高家堡”。

高家堡
高家堡所在的区域,往北能衔接蒙古族活跃的河套地区 —— 这可是游牧民族南下的潜在路径,在这两山相夹的关键位置布防,能有效抵御外族侵扰。而且往南还能通达州府葭州,后续依托交通优势,这里逐渐成为与晋葭大地商贸往来的物资集散点,通过军民互动、商贸流通进一步稳固边境,选址极具战略眼光!

高家堡传统民居
从高家堡古城的造型,也能洞察出古人设计的精妙。这座古城平面呈长方形,城墙内部为夯土结构,外部用石条和城砖包砌,坚固耐用。
东、南、西墙各辟有一座券门,分别建有瓮城和箭楼,还镌刻着 “耸观”“永兴”“安澜” 的石额。为了防洪与御寇,城池北边并未开设城门,仅建有坚固的三官楼一座 —— 既起到军事瞭望的作用,又供奉天、地、水三官大帝,成为凝聚民众信仰的核心。

古城南门鸟瞰
清代乾隆年间两度重修后,随着蒙汉一统、边患平息,高家堡的军事功能逐渐弱化。因地处蒙汉互市要道,它慢慢变成了盐碱、皮毛、粮食的转运集散中心。“十六家盐行半座城”,就是当时繁荣景象的真实写照:商铺、票号、会馆林立,形成了 “四街八巷” 的聚落格局。

两旁商业街
站在神木高家堡古城的街巷里,不用刻意寻找,目光总会被一座巍峨的楼阁牵引 —— 那就是中兴楼。它像一颗沉稳的心脏,稳稳嵌在古城的正中央,四条主街从它脚下向四方延展,就像脉络贯通全城。

中兴楼
不管是挑着货担的商贩、走亲串户的居民,还是慕名而来的游客,都要从它底层的十字形券洞穿行而过。从前有急事要通知全城,值守的人就在楼上敲钟或喊话,声音顺着风传遍四方,成了古城最靠谱的 “消息站”。

十字形券洞
古城的南大门,是这整座堡子的主门。从前车马商旅、挑夫走卒都从这道城门进出;现在,随着改编自路遥同名小说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出圈,南门俨然成了游客感受这座明清古镇风貌的重要入口。

平凡的世界
走在高家堡的大街上,《平凡的世界》里的 “原西县” 瞬间在眼前鲜活起来!走着走着,嘴边就忍不住模仿起陕北人的腔调,一句句质朴的调子漫出来,仿佛自己真成了扎根这片土地的原西人。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的红横幅在头顶猎猎作响,国营饭店的红星招牌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的标语白墙格外刺眼;路边一排生锈的自行车,链条缠在一起,车座的黑皮磨得发亮,恍惚间能听见当年的青年们骑车掠过街巷时,车铃叮铃铃的嘈杂声。

自行车
拐角处的砖墙上,雷锋的宣传画红得浓烈,他身后的光芒像真的从旧时光里透出来。钻进供销社,玻璃柜台里的铁皮暖壶、搪瓷缸子码得整整齐齐,柜台后摇着折扇、穿着时髦的售货员笑容洋溢,竟意外地和满柜的老物件莫名和谐。

供销社
原西县革委会的大门上,“为人民服务” 的红漆字在阳光下泛着旧光,两侧的语录墙刷得雪白,风一吹,墙根的草叶沙沙作响,像是把《平凡的世界》里的岁月,真的锁进了这扇门里,把作品中的虚拟人物与故事,和古城的现实场景深度绑定。

突然就懂了,为什么孙少平会对着黄土地发呆 —— 这风里的土味、标语的红、自行车的锈,把整个七十年代都揉进了高家堡的砖瓦里。
高家堡的年代感,是镜头打磨出的细腻,如同精心复刻的老电影。而神木古城(神木县)的岁月痕迹,却是一代代神木人用柴米油盐、烟火日常,在砖瓦墙缝里凿刻出的真实掌纹。

老城商业区域
那老街上的木门板,被几代人的手掌摩挲得发亮,裂纹里仿佛还嵌着爷爷赶集时,拉着孙子童年小手的汗渍;街角的老自行车旁,仿佛还能撞见爸爸们当年穿着发白的藏青矿工服,骑车送孩子上学左躲右闪的匆忙模样 —— 车铃叮铃铃撞碎晨雾,把矿上人的踏实日子,碾进了青石板的纹路里。

神木老城
神木古城,坐落于东山旧城下的窟野河川口平川地带,东面侧依龙凤山,西面与笔架山隔河相望。地势平坦,取水、交通和农耕都十分便利。

古城鸟瞰
明正统八年,神木县城正式从山顶迁至此地并定名 “神木营”。起初是军事要塞的它,后来逐渐发展为商贸繁荣的区域。神木老城曾有完整的城墙与多座城门,如今城墙仅存零星残段,城门则基本无原迹留存。

长城残迹
据当地老者回忆,神木老城曾设东、西、南、北四座正城门,且都建有瓮城,各外门皆转向,城门上方还建有二层砖木结构的门楼。
可清同治七年正月,一场浩劫打破了这里的平静:回民起义军首领马致和率领数万兵力,先后攻克了高家堡、解家堡、柏林堡等神木周边的重要堡垒,将这些据点焚掠一空后,于正月十九进逼神木县城。

古城遗址
入城后起义军大肆烧杀,城内火势连续多日不熄,原本的城镇建筑尽数化为焦土。此次浩劫中,神木城乡居民死难者超万人,城内的文武官员更是全部被杀,城中的标志性建筑凯歌楼也在这场大火中化为灰烬。

凯歌楼与西街
直到当年十二月,清廷派遣延绥总兵刘厚基率领军队进驻神木,起义军才开始向内蒙古扎萨克旗境内撤退。战乱结束后,逃散在外的商民和大户,直到同治十一年才陆续返回神木县城。之后公私双方一同大兴土木,重建街市,此前被焚毁的凯歌楼等建筑也开始着手修复,神木才逐步从这场浩劫中缓慢复苏。

凯歌楼十字路口
正因如此,神木老城的古建筑屈指可数。张氏 “能忍堂” 能幸免于难,是因为当时有两名蒙古牧民因躲避战乱,悄悄藏在屋顶夹层中。见房屋起火,为了保住自己的藏身之处,两人立刻用随身工具和屋顶的沙土奋力扑火,最终成功扑灭了明火,保住了宅院的主体结构。

神木的古宅
同样是在回乱中,神木白氏民居的主人白兰瑞,父母被乱军杀害,姐姐被掳走,13 岁的他藏在死人堆里才侥幸存活。成年后白兰瑞靠贩卖羊毛发家,之后在老家神木修建了一座规整的二进四合院 —— 还有影壁、斗拱、砖雕等京式元素,和当地传统建筑差异极大。

影壁、斗拱、砖雕等京式元素
民间为了解释这种 “风格特殊性”,杜撰了 “山西官员孙家涣奏请皇上” 的故事,让这种 “异乡建筑” 在边塞有了合理性,慢慢就口口相传下来。而史实是:白氏发家后,特意从山西、北京聘请工匠,用骆驼将山西岢岚山的上等建材托运过来,才建成了这座冬暖夏凉、五脊六兽造型、内部装潢精雕细琢,能传好几代的豪宅。

神木的四合院
如今神木古城的街道,以修复重建后的凯歌楼为中心,呈 “田” 字型布局。这座神木仅存的三层楼阁式清代建筑,堪称为老城的 “历史地标”—— 楼基座中间辟有 “十” 字券洞,南北与大街贯通,东西连接巷道,东北角的石阶可通往二层。

“十” 字券洞
明隆庆元年,当时蒙古部落首领吉能进犯榆林,神木参将高天吉临危受命星夜驰援。恰逢窟野河水势大涨阻拦去路,相传他祷告水神后,军队顺利渡河,打破了驰援路上的最大障碍,为后续参战争取了宝贵时间。
为庆祝这次凯旋、感念神恩,他主持修建了这座楼,命名为 “凯歌楼”,楼上还特意设了三官庙,供奉天地水三官神祇。

凯歌楼
1906 年,年仅 12 岁的王雪樵经师长力荐,获邀为家乡标志性建筑凯歌楼题写匾额。他挥毫泼墨,笔下 “凯歌楼” 三字虽出自少年,却无半分稚气,反倒透着沉稳大气。匾额制成后悬于楼上檐,为这座兼具军事底蕴的城楼,添了浓墨重彩的文化气息。
可惜这块凝聚少年才情的匾额,因被视作 “四旧” 没能躲过时代劫难,最终损毁无存。如今我们所见的匾额,是后人依据历史记载复刻还原的,已非王雪樵当年的亲笔真迹。

凯歌楼正面
而王雪樵并未止步于年少成名,凭借过人天赋与数十年深耕,最终形成 “魏隶参合” 的独特书法风格,与于右任、李棠并称 “陕西书坛三杰”,成为民国书坛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烽火褪尽,风骨犹存;岁月流转,温情不改。
神木,这座以松为名、以土为根的古城,用尽千年的坚守,写下了边关与民生的传奇。城墙记得戍边的热血,古松守望焦土的重生,街巷藏着岁月的温柔。
下次重逢,我将更深入这座城,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你解锁藏在烟火里的未知故事。
更新时间:2025-11-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