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长征,一段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一种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今天(10月22日)是长征胜利纪念日,当我们回顾长征路,深切感受那种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心中满是感动与敬仰。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翻越岷山,迎着曙光,感慨万千地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七律·长征》,以极为凝炼的诗行,满怀豪情地概括了长征中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那么,“金沙水”“大渡桥”“岷山雪”……这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毛泽东手书《七律·长征》。(图片来源:毛主席纪念堂)
▲张文源《红军过草地》油画,现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一)枪法比试:“红军卡沙沙”
1935年5月,红军将领罗炳辉率红九军团渡过金沙江,从宁南进入凉山彝族聚居区。罗炳辉出生于云南彝良,他深知凉山彝区的同胞们生活困苦,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可能对红军存有误解。
罗炳辉反复告诉红军将士们,要尊重当地彝族群众的风俗习惯,保护彝族人民的利益,模范地执行毛主席、党中央的民族政策。万一他们由于误会而对我们采取行动,一定要耐心地说服教育。只要坚持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和理解彝族同胞,就一定能够取得他们的信任和帮助。
一天,红九军团在行进到半山腰时,数百位彝族老乡“砰、砰”开着枪,从山上冲了下来。罗炳辉急忙命令停止前进,不许开枪,带着几个干部来到队伍前面。彝族老乡们见红军停止了前进,且没有还击,也就不再开枪。罗炳辉面带笑容,一边挥手一边向村民们走去。一位腰挎大刀、身别手枪的彝族头人也走了出来,通过通司(翻译)和红军对话。
▲罗炳辉。(图片来源:《党史博采》杂志社)
头人见罗炳辉身材魁梧,提出要和他比试枪法。只听一声枪响,头人将远处的一只山羊击中,他很是高兴。罗炳辉也竖起大拇指,连声夸赞。正在这时,空中飞过一只孤雁,罗炳辉举枪便打,“砰”的一声,枪响雁落,人群不由得阵阵喝彩,头人也对罗炳辉充满敬佩。
罗炳辉将手枪递给头人,说:“送给你!喜欢吗?”头人高兴地接过手枪,不住夸赞:“红军卡沙沙!红军瓦吉瓦!”意思是“谢谢红军!红军万岁!”由此,他们对红军的防备心态逐步解除了。
晚上,大家在村子的场坝上燃起篝火,举着火把跳了起来。老乡送鸡送蛋,送牛送羊,红军不要,实在谢绝不了收下的,也要如数付钱。就这样,红军怀着对彝族人民的深厚感情,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赢得了彝族同胞们的爱戴,越来越多彝族青年纷纷加入红军。
在彝族同胞的支持下,红九军团顺利通过了凉山彝族地区,与中央红军主力胜利会师。
1935年5月,时任红军总参谋长兼先遣军司令员刘伯承和彝族果基家支头人小叶丹以水代酒,“彝海结盟”。此后彝族同胞护送红军历经七天七夜通过彝区,不仅为红军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赢得了宝贵时间,也在彝区埋下了革命火种,帮助彝族人民建立了革命武装——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果基)支队。
▲凉山州冕宁县彝海结盟纪念碑。(图片来源:四川党史)
(二)夹金山的向导“马灯红”
说起红军长征,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爬雪山、过草地”。
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就是位于四川宝兴县与小金县的夹金山,“爬雪山”起点是位于宝兴县硗碛乡夹金山南麓的一条小路。此后人们把它亲切地称之为“红军小道”。
在雅安市宝兴县,一提到当年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的向导是谁?人们都会告诉你这样一个名字——马登洪。
1935年6月,飞夺泸定桥后,中央红军北上来到四川雅安宝兴夹金山脚下。夹金山主峰海拔4900多米,山岭连绵,地势陡峭,人迹罕至,白雪皑皑,气候变幻无常,当地流传着一首歌谣,“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
此时的红军经过长途跋涉,身体羸弱,装备又差,缺乏高海拔活动经验,可谓举步维艰。要想翻越夹金山,没有熟悉山路的向导是不可能完成的。
▲“长征万里险,最忆夹金山”。夹金山是历史上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见证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图片来源:雅安文旅)
红军需要向导,而早已躲在山上的藏族群众也在悄悄观察着红军们。由于不了解,很多得知红军即将抵达的藏族同胞纷纷躲进山里,他们害怕这支队伍和土豪劣绅一样,只会欺压百姓。
但是,随着观察的深入,藏族老乡们发现这支队伍步伐整齐、纪律严明,住宿不进老百姓的屋,对百姓的柴火等物资不动分毫,同以前来了就要欺男霸女、烧杀抢劫的“匪兵”大不一样。
藏族老乡们很感动,于是陆续返回村子。有一位穷苦的藏族青年猎人第一个站了出来,表示愿意当红军的向导,甘冒危险为红军带路。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不断有群众自愿加入到带路的队伍里。
中央红军主力翻越夹金山前后用了7天时间。期间,这位藏族青年猎人及家人多次往返带路。最后一次带领红军翻越夹金山时,一位红军战士问他:“老乡,请问您叫什么名字?”这位青年人说出了他的藏族名字。红军又问他介不介意为他取一个汉族名字,他说:“我当然愿意!”红军送了一盏马灯给他,脱口而出说:“你就叫马灯红吧。”意思是:一盏马灯照亮红军前进的道路。从此,这位青年人便开始使用“马登洪”的名字。
不仅如此,怀着对红军的深厚情感,马登洪一家也从此开启了世代姓马的历史,至今沿用。而那条红军小道,就是马登洪拥军开始的地方……
▲蔡循生《信仰的力量——翻越夹金山》油画。(图片来源:四川政协报)
▲马花在宝兴县红军纪念馆,左上角的照片为他的爷爷马登洪。(图片来源:四川日报微信公众号)
(三)马氏三兄弟找红军
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出版发行的《播种之旅:红军长征与少数民族》一书中,记录了一个羌族三兄弟的故事。
马氏三兄弟从小生活在四川省茂县三龙乡卡玉村。他们听说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就下定决心要参加红军。1935年4月,大哥马福堂、二哥马福龙在北川找到了红军,成为了红四方面军的战士。5月,红军到达茂县县城;到达的当天,马福堂、马福龙领着60多名红军走小路到三龙乡的卡玉、纳呼等地,马家老三马福寿在这天也加入了红军,同两个哥哥一样成为光荣的红军战士。
第二天,包括马家三兄弟在内的30余名红军战士遭到反动势力的围攻。激战中,二哥马福龙冒着枪林弹雨保护其他同志,不幸牺牲。大哥马福堂、老三马福寿兄弟俩继续带着红军突围,经历血战后转移。后来,在攻打宝兴城的战役中,大哥马福堂光荣牺牲。马福寿一年中失去了两位兄长。
1936年1月,红四方面军向康北撤退。马福寿跟随部队翻越夹金山,经懋功(今小金)到打箭炉(今康定),负责大部队的掩护任务,屡建战功。在去炉霍的途中,马福寿一行和隐藏在寺庙中的匪徒作战,缴获战马160多匹,活捉匪徒80多人;到甘孜后,马福寿所在的连队组成收容队,帮助伤病员背东西,还常常把干粮分给伤病员,自己却吃野菜。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与战友情的激励下,马福寿和战友们带着伤病员走出了茫茫的草地,一路转战到达甘肃。
同年,马福寿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并在多年的军旅生涯中,勇敢善战,屡建战功。
▲蔡亮、张自嶷《三大主力会师》油画。(图片来源:中国美术报)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震撼人心的壮举。毛泽东曾写道:“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今天,当我们重读《七律·长征》,读懂的不仅是红军的远征史诗,更是各民族“根连根、心连心”的精神密码。我们不会忘记,这条征途的大半程都穿梭于西南、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区,苗、瑶、彝、藏、羌、回等十多个民族的同胞,用赤诚与热血为长征注入了不竭动力。
是彝族首领小叶丹与刘伯承在彝海歃血为盟,以“兄弟相称”的信义为红军开辟通路,留下民族团结的千古佳话;是川西北的藏、羌群众节衣缩食,将粮食、牲畜悉数捐献,用“牦牛革命”支撑红军翻越雪山草地;是侗族群众目睹红军灭火救灾、发放救济款后,主动打开家门送上粮物,把幸存的鼓楼唤作“红军楼”以表恩情;更是红军在缺粮绝境中收割青稞后留下的“割麦证”,用纪律与真诚换来了各族群众的衷心信赖。
八十余载岁月流转,从未冲淡长征路上那些镌刻着民族深情的记忆。如今,长征精神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而那份在征途上铸就的民族团结基因,终将指引我们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继续凝聚起同心筑梦的磅礴力量。
(作者简介:庄勤早,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诺凡,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来源:道中华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