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13时52分立秋,懂养生的人已收起筷子,远离这四类食物
今日8月7日13时52分,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言:“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虽然名为“立秋”,但“秋老虎”的威力不减,我国大部分地区仍处于暑热之中,此时正是阴阳转换、冷热交替的关键时刻。
在中医理论中,立秋标志着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转折点。人体经过一夏的消耗,脾胃功能相对较弱,稍有不慎就容易引发各种不适。老话常说:“立秋不忌嘴,郎中跑断腿”,这不仅是经验之谈,更是古人顺应天时的智慧结晶。
一不吃:韭菜
“六月韭,臭死狗”——这句农谚道破了天机。今年闰六月,立秋仍处在农历六月,此时的韭菜质地变硬,味道辛辣,营养价值大打折扣。更值得警惕的是,夏季韭菜农药喷洒频繁,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替代推荐:茄子
“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是代代相传的饮食智慧。秋季的茄子饱满多汁,简单清蒸后撕成条,浇上蒜蓉酱汁,清爽开胃又解暑,是“贴秋膘”的绝佳选择。
二不吃:大白菜
此时市面上的大白菜多是冷库“陈货”,口感发柴,营养流失严重。更令人担忧的是,为延长保存期,部分白菜可能经过化学处理,健康隐患不容忽视。
替代推荐:芋头
“立秋吃芋头,腿脚不抽筋”。立秋前后新鲜芋头大量上市,价格亲民营养高。将芋头与红豆、陈皮同煮成糖水,软糯香甜又健脾胃,特别适合缓解秋燥。
三不吃:生姜
“一年之内,秋不食姜”、“立秋先忌姜,四季都安康”。生姜性热辛辣,立秋后天气干燥,食姜易伤肺气,加重口干舌燥等不适。尤其晚间更应避免,“夜不食姜”的古训不可轻视。
替代推荐:冬瓜
冬瓜水分充足,清热解暑又利尿。搭配鸭肉、薏米炖汤,既符合“立秋炖大肉”的传统,又能温和滋补不油腻,是初秋养生的上乘之选。
四不吃:丝瓜
立秋后的“秋丝瓜”开始变老,纤维粗糙,口感差。更关键的是,丝瓜性寒,随着天气转凉,食用会寒上加寒,尤其对脾胃虚寒者不利。
替代推荐:秋梨
“啃秋梨,离灾祸”——秋梨有“远离瘟病”的美好寓意。其水分充足,润肺养阴效果显著。用梨子搭配银耳、百合、莲子炖羹,能有效缓解秋季干燥带来的咽喉不适。
1. 生冷海鲜
立秋时节气温仍高,细菌繁殖活跃。生腌海鲜、未煮透的贝类可能携带戊肝病毒等病原体。宁波曾有男子因贪食生腌海鲜导致肝衰竭,住院40余天的案例。
2. 冰镇瓜果
“秋瓜坏肚”的谚语绝非空谈。从冰箱直接取出的西瓜、甜瓜等,温度过低会刺激脆弱脾胃。尤其老年人及儿童,易引发腹痛腹泻。
3. 辛辣燥热食物
辣椒、花椒等虽能开胃,但在秋燥时节如同“火上浇油”,加重口干舌燥、咽喉肿痛等症状。重口味火锅、麻辣烫也应节制。
4. 肥腻厚味
西安45岁的刘先生去年立秋后连续大吃火锅、烤肉“贴秋膘”,结果突发急性胰腺炎送医抢救。高脂饮食会加重心血管负担,诱发多种急症。
传统“贴秋膘”不等于放纵饮食。现代人营养过剩问题普遍,更应遵循“清补为主,荤素搭配”的原则。
优质蛋白选择:鸡胸肉、鱼肉、兔肉等脂肪含量适中
润燥食材搭配:莲藕、百合、山药、银耳等应季食材
烹饪方式改良:多采用蒸、煮、炖,少用煎炸烧烤
衣:早晚加衫防秋凉
立秋后昼夜温差加大,随身携带薄外套,避免颈背受凉引发感冒。
住:空调使用有讲究
睡眠时避免空调直吹,特别注意腹部保暖。夜间可改用除湿模式,既舒适又健康。
行:早睡早起养肺气
最佳作息是22:30前入睡,6:00左右起床。早晨适度户外活动,但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
情志:心态平和防“悲秋”
秋日易生忧郁情绪,可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调节,保持心境开朗。
谣言1:“换季输液能通血管”→ 真相:输液不能清除血管斑块,反可能加重心肾负担。
谣言2:“血压稍高秋后自降”→ 真相:季节转换期血压更易波动,需坚持监测用药。
谣言3:“喝红酒软化血管”→ 真相:酒精无软化血管功效,过量饮用伤肝。
今日立秋,顺应天时调整饮食,远离四类食物,选择温和滋润的替代品,给身体一个温和的过渡期。养生之道,贵在顺应自然。在这个夏秋之交,用智慧饮食为健康筑基,方能精神饱满地迎接金秋丰收时节!
你觉得立秋养生最重要的是什么?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验!
更新时间:2025-08-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