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束一个人的行为,有两种方式。
1.自律。
2.他律。
自律让人自由,他律让人受困,有出息的人都选择前者。
自律的方法也有很多,自我提醒、自我暗示、设定目标、规划时间等。
最高级的自律,就是“我不要了”,有舍有得,去繁存简。

不彻底的放弃,是一场灾难。
朋友晓琳,在大学时,和同学恋爱。
毕业之后,为了爱情,她留在了长沙,放弃了在深圳的工作。可是她不甘心,还是希望去深圳闯一闯。
一边是工作,一边是爱情,怎么选,都是错的。
结婚之后,公司有一个去深圳分部的机会,她去了。可是到深圳几个月,很是痛苦。她牵挂家里的孩子,还要面对丈夫的各种指责——怎么能够抛弃家庭,远行工作呢?
一段时间,她也想过要离婚;也想拉着丈夫到深圳一起过。但是丈夫的工作相对稳定,要放弃,也不同意。
就这样,她一直纠结,一直和丈夫纠缠。终于,生活就像一场永无止境的追逐,她永远也逃不出自己的阴影。
人最怕的,不是不自律,而是自律不够彻底。努力的效果很差,甚至适得其反。
“想要,又想不要”的状态,就是一种自我的消耗。好比一个巨大的摆锤,左边敲一下,右边敲一下,持续性痛苦。
它制造了各种舍不得,拖住人的前行的脚步。
1.关于爱情。爱了A,又好像B更合适。结果两个都要失去。和A分手了,和B结婚了,又常常去找A,结果还是要弄丢婚姻。
离婚之后,舍不得孩子,又复婚。也难免是再次跳进火坑。
2.关于工作。常常嫌弃工作收入太少,你的工作动力就少了。从而缺乏工作成绩,提拔的机会等。决定换工作的时候,犹豫几天,大概率换不成。一旦看到人家的新工作,收入很高,又捶胸顿足,好像错过了一个亿。
3.关于社交。碍于面子,到处去应酬,喝酒,你也会变成狐朋狗友。还在社交中,花掉一大笔钱。
4.关于育儿。是送孩子去某艺术班,还是不去呢?不去似乎会落后,去了又花太多钱。父母摇摆的态度,让孩子学不好,断断续续地去艺术班。
5.关于孝老。要不要把父母接到身边?夫妻的想法不一样。都会造成老人过不好,子女觉得亏对父母。
还可以例举很多方面的问题,要不要,不确定,都会变成“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我不要了”,放弃就是重生。
陶渊明,在亲戚的举荐下,多次为官。
母亲过世,他借机会辞官回家。后来又做彭泽县令。
他好像自己被困住了,决定辞职。妻子安慰:“你也等稻谷熟了,再说吧。”
他觉得有道理,就继续留在县衙。
他只想好好工作,不想看人脸色,被人呼来喝去。
有一天,督邮来视察工作。下属提醒他,应该去迎接。
他匆匆忙忙准备马车,出发前,下属提示:“你不穿好官服,就这样去吗?”
他觉得太繁琐了,内心非常痛苦——一咬牙,挂印辞官。
归隐的陶渊明,生活没有很富足,但他彻底自由了。正如他写的诗句:“久在樊笼里,复返得自然。”
一了百了,不是消极,而是开启了陶渊明自己喜欢的生活:带月荷锄归。
一亩三分地管好了,够吃,然后剩下大量的时间,自己写诗,也不被人打扰。
“我不要了”,是彻底放下过去,开启未来的拐点。
“我不要了”,还是一个人变强大的开始。
决定不要的那一刻,人会很勇敢,也彻底不受他人的约束,不看人的脸色。
有一个骑驴的隐士,受宰相的邀约,去赴宴。
到宰相府,被仆人拦住,非要他下驴,并且给出邀约的书信。
他转头就走:“我不要求宰相,凭什么要被刁难,在这里受气。”
宰相知道他来了,又走了,满是遗憾。
如果你彻底舍去一种社交,那对方无法拿捏你。
以此类推,如果你不要某一个工作了,那你不再陷入工作的烦恼。你也会另辟蹊径,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如果你不要了一段错误的爱情,你一转身,会遇到真正爱你的人。
如果你不要别的兄弟姐妹帮忙了,你看似孤注一掷,你也是真正靠自己。
不要的逻辑,就是这样——结束也是开始;结束也是绝处逢生。

掌握“我不要了”的自律方式,也不难。
当下让你痛苦的事,不要去咀嚼,而是快刀斩乱麻,扔掉。
勇敢地开始下一件事,新的来了,旧的就去了。开始也是结束。
养成迅速决断的习惯,限定决断的时间,一定要反拖延。
不要害怕绝路,相信悬崖边,也有小路,甚至悬崖是起飞的最佳平台。
你什么时候,把困住自己的东西扔掉了,你什么时候就拥有了最贵的自律。
作者:布衣粗食。
更新时间:2025-11-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