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人文社
撰 | 人文社
«——【引言】——»
10月6日,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和两位美国学者拿下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消息一出,日本全国都沸腾了。
而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也有不少人发出疑问,为什么我们要关心别人家的奖?
更有意思的是,这一次,许多科研圈的人说,中国其实该替日本高兴。
为什么?
这事得从头说起。
一个“免疫系统的和平使者”
坂口志文的研究说起来很“学术”,但讲白了,就是搞清楚免疫系统怎么分清“敌我”。
我们身体里的免疫细胞是战士,平时保护我们不被病菌入侵,可一旦“认错人”,就会攻击自己——这就是所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比如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
坂口志文和他的团队发现了一类特别的T细胞,它们像“和平使者”,能让免疫系统在该打仗的时候打,不该打的时候停。
这听上去像小事,但实际上是几十年免疫学思维的“地震”。
这项发现也让科学家们重新理解了身体如何保持免疫平衡,为癌症免疫疗法和器官移植等领域打开了新思路。
这不是凭空冒出来的成果。
坂口志文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这项研究,几十年如一日。
他的工作,从最初被质疑,到后来被全球实验室反复验证,最终登上诺奖的舞台。
这种长期积累的精神,恰恰是日本科研体系最值得被我国观察和反思的地方。
诺奖的背后,是国家科研底气
很多人喜欢用诺奖数量来比拼国力。
日本现在已经拿下20多个自然科学类诺奖,我国目前只有屠呦呦一位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奖,看似差距不小。
但如果你把时间线拉长,就会发现,日本这几十年的诺奖不是突如其来,而是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种的树。
那时候,日本政府提出“科学立国”,不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到上世纪90年代,他们又提出“要培养世界级科学家”的计划,并设立了长期资助制度。
研究者可以在不担心短期成果的情况下,专注钻研一个问题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坂口志文就是这套制度的受益者。
而反观我国,过去二十年更多精力放在工程技术、应用创新上,造桥修路、搞芯片、搞航天,全世界都在看中国速度。
但在基础科学上,我们确实还在追赶。
日本这次的诺奖,其实是在提醒我国,想在科学上成为世界领头羊,光有“快”和“多”还不够,还得有“慢功夫”和“定力”。
中国该高兴的三件事
说我国该高兴,并不是因为“别人得奖,我们蹭喜气”,而是因为这件事本身对中国科研有三层启发。
第一是说明东方科研体系是行得通的,过去,诺奖得主大多来自欧美,日本的持续获奖打破了这种格局。
它证明了非西方国家同样可以依靠自己的科研生态取得顶级成果。
这对我国是极大的信心增强。
日本的科研路径与我国有不少相似点:都是后发国家,早期靠引进消化吸收起家,也都经历了科研体制改革和教育国际化。
如今,日本能在免疫学这样前沿的“纯科学”领域获奖,说明亚洲国家也能走出自己的科研路,而不必完全模仿欧美。
第二是我国的科研正处在“前夜”,从专利数量到论文产出,我国早已是科研大国,但距离“科研强国”还有一步之遥。
这次的获奖提醒我们,基础科学的积累可能需要几十年酝酿,但只要持续投入,突破的那一刻就可能在不经意间到来。
事实上,我国在免疫学、肿瘤治疗、AI药物研发等方向已开始追上世界。
例如中科院系统性研究免疫调控网络、清华和北大团队在细胞免疫工程上的成果,已经多次发表在国际顶刊上。
可以说,我们正在沿着坂口志文开辟的那条路,走出自己的版本。
第三是合作与竞争并存,未来是“双赢”, 坂口志文本人与我国科研圈关系密切。
他多次在我国高校讲学,与复旦、上交、北医等团队合作探讨免疫耐受机制。
这意味着日本的突破并非“独享”,而是国际科研合作链的一环。
这种跨国合作,实际上有助于我国科学家进入更高层次的国际科研网络,也能推动中国的免疫医学转化。
简单说,日本的诺奖突破,未来也可能变成中国科学成果的“加速器”。
别被诺奖数字绑架
当然,“高兴”不意味着盲目崇拜。
日本得奖多,不等于我们要照搬它的模式。
日本科研体系也有自己的问题,比如年轻人科研热情下降、预算增长停滞、体制老化等。
事实上,日本的科研产出在过去十年已经放缓,这也提醒我国:要保持科研活力,光靠资助不够,还得有创新土壤。
我国的科研生态这几年在悄悄变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加大了青年项目比例,科研经费审批简化,大学里也开始倡导“容错”文化。
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挑战冷门课题,比如量子生物学、AI药理模型、深海微生物机制等。
这些听上去离“实用”很远,但正是未来诺奖的土壤。
诺奖不该是科研的终点,而是科研体系健康度的一个侧影。
日本今天的成就,其实是几十年前埋下的种子结果,我国现在正值播种期。
“高兴”的更深一层,是科学文化的成熟
一个社会对待“别人成功”的态度,往往能反映出它的文化心态。
早些年,日本科学家拿诺奖时,我国舆论常会酸溜溜地说一句“人家体制不同”。
但如今,越来越多声音在说:“这是好事,科学没有国界。”
这种转变说明我们更有自信了。
中国人对科学的尊重、对原创精神的认可,在一点点生根。
哪怕这次得奖的不是中国人,我们也能从中看到人类共同智慧的闪光。
这种宽广的心态,才是科学强国该有的气度。
从“替别人高兴”,到“让别人替我们高兴”
坂口志文获奖当天,有中国学者在社交平台写道:“这是免疫学的胜利,也是东方科研的胜利。”
这句话说出了许多科研人的心声。
科学的赛道,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
日本今天的领先,提醒我们路有多长,也告诉我们:这条路是走得通的。
如果说过去我们更多是“仰望”诺奖,如今该进入“并跑”的阶段。
中国的科研实力、资金投入、人才储备,已经具备跻身世界前列的条件。
接下来要做的,是继续夯实基础研究,把耐心和好奇心还给科研者。
等那一天到来,也许下一个诺贝尔奖的颁奖现场,就能听到一位中国科学家的名字。
尾声:那份“高兴”,其实是信心
日本又拿下一个诺奖,这确实值得关注。
但真正让人振奋的,是中国在这场科学长跑中不再焦虑。
我们可以欣赏对手的速度,也能沉下心修自己的步伐。
坂口志文的“和平使者”细胞,不只是免疫系统的平衡钥匙,也像是一面镜子,映出东方科学世界的韧性与坚持。
中国该高兴,不是因为别人拿了奖,而是因为我们离那个舞台,已经没那么远了。
参考资料:第一财经——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出炉!十年内第三位日本科学家获奖,免疫领域“梅开二度”
更新时间:2025-10-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