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石就义后,16岁女儿吴学成没哭没闹,她干了件事,人们由衷敬佩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1950年6月,吴石将军就义后,16岁的女儿吴学成没哭没闹,转身做了件让大人都敬佩的事。

就在三个月前父亲被捕,母亲也进了监狱,家里只剩下她和年幼的弟弟,面对这一切突如其来的变故,她没有慌,而是扛起来这个家的重任。

很多年后,人们提起这一幕,依然忍不住点头佩服:

一个16岁的女孩,究竟经历了什么?她那天又做了什么,让无数人肃然起敬?

一夜之间,家没了

1950年3月1日,吴家的门被重重砸开。几个特务冲进来,不由分说就把吴石将军铐走了。

吴学成还没反应过来,母亲王碧奎也被带走了。父亲临走前只来得及回头看了她一眼,那个眼神里有不舍,有歉疚,还有一种说不清的托付。

房子很快被查封,家具物品被搬空。吴学成拉着弟弟吴健成站在街上,看着那些人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

邻居们远远地看着,没人敢靠近。这就是"匪谍"家属的下场,谁沾上谁倒霉。


天黑了,姐弟俩不知道该去哪里。吴学成想起父亲的部下吴荫先,就带着弟弟摸黑找过去。吴荫先开门看到他们,愣了好几秒。

他知道收留"匪谍"家属意味着什么,全家都可能跟着倒霉。吴学成什么都没说,只是看着他,眼睛红红的,嘴唇咬得发白。

吴荫先叹了口气,把门开大了:"进来吧!"

那天晚上,吴学成躺在陌生的床上,弟弟已经哭累了睡着了。她却一点睡意都没有,脑子里乱糟糟的。


父亲会不会被判刑?母亲什么时候能出来?以后的日子怎么过?这些问题像石头一样压在心口,压得她喘不过气。

16岁的姑娘本该享受青春年华,吴学成的人生却在那一夜彻底改变了。

她不能哭,不能慌,因为弟弟还要她照顾,母亲还等着她营救,父亲还不知道会面临什么。她必须变得坚强,必须扛起这个家。

一封信换回父亲的尊严

6月的台北,闷热得让人透不过气。吴学成从别人嘴里听说,父亲在狱中受尽了酷刑。

电刑、水刑、老虎凳,什么手段都用上了,就是要他招出其他地下党员的名字。父亲一个字都没说,硬是扛了三个月。

6月10日那天,有人悄悄告诉吴学成,父亲被枪决了。

吴学成握着那张纸条,手抖得厉害。她没有哭出声,只是眼泪一滴一滴地往下掉。弟弟看到姐姐的样子,吓得不敢吭声。


父亲没了,遗体还在军法局。吴学成知道,如果不去领,父亲的遗体会被随便处理掉,连个葬身之地都没有。

她坐在桌前,铺开纸,拿起笔。这封信要怎么写?她是"匪谍"的女儿,人家凭什么把遗体给她?

吴学成写了又撕,撕了又写,改了好几遍。信里没有哭诉,没有哀求,只是平静地说明身份,请求领回父亲的遗体。


字迹工整,语气恭敬,看不出半点慌乱。这哪里像一个16岁少女写的信?简直像个久经世事的成年人。

她把信送到军法局,等了好几天。那几天她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脑子里全是父亲的样子。

小时候父亲教她写字,带她放风筝,那些画面一遍遍地在眼前闪过。

军法局终于同意了。吴学成去领遗体那天,天气热得要命。她看到父亲的遗体,终于没忍住,趴在旁边哭得撕心裂肺。


哭完了,她擦干眼泪,联系火化事宜,把骨灰安放在一个寺庙里。

整个过程她都是一个人办的,没有长辈指点,没有亲友帮忙,就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那天回到吴荫先家里,吴学成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整夜没出来。

第二天早上她出来的时候,眼睛肿得不成样子,人却平静了下来。她知道,哭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日子还得往下过。

16岁少女撑起一个家

母亲出狱了,身体垮得厉害,走路都要人扶。

吴学成不能再住在吴荫先家里,得自己想办法。她租了间小房子,简陋得很,但总算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三口人要吃饭,要交房租,还要给母亲买药。钱从哪里来?吴学成想到自己学过缝纫,就借钱买了台旧缝纫机。

白天她去给人家做衣服,改裤脚,补破洞,什么活都接。晚上回来还要照顾母亲,给弟弟做饭。


那台缝纫机从早到晚响个不停,吴学成的手指都磨出了茧子。

有时候累得眼睛都睁不开了,还得硬撑着把活干完。弟弟看着心疼,想帮忙,吴学成总是摇头:"你好好读书就行,家里有姐姐。"

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吴学成早上只喝稀饭就咸菜,中午吃个馒头,晚上才能吃点像样的。

她自己省吃俭用,却让弟弟吃饱,让母亲吃好。邻居们看着这个瘦弱的姑娘,都说不容易。


每年父亲的忌日,吴学成都会去寺庙祭拜。她跪在父亲的骨灰前,说说这一年的事情。

弟弟考试考得好,她说给父亲听。母亲身体好一点了,她也说给父亲听。她不求父亲保佑什么,只是想让父亲知道,这个家还在,大家都好好活着。

时间一年年过去,吴学成的手艺越来越好,生意也稳定下来。弟弟争气,考上了好学校,后来还去美国留学了。

母亲的身体虽然不好,但在女儿的照顾下,也算安稳。这个被命运狠狠打击过的家,在吴学成的双手下,慢慢地站稳了脚跟。

41年后带父亲回家

1991年,两岸关系开始松动。吴学成已经57岁了,头发都白了一半。她心里一直有个念头:要把父亲带回大陆,让他落叶归根。

于是,吴学成开始打听怎么去大陆,需要办什么手续。

那时候去大陆还不容易,各种证明要开一大堆。她跑了好多部门,填了好多表格,脾气再好的人都会急,她却一声不吭地办着。

终于,所有手续都办好了。吴学成捧着父亲的骨灰盒,登上了去大陆的飞机。41年了,父亲离开家乡41年了。他生前没能回来,现在女儿要替他回来。


飞机落地的那一刻,吴学成的眼泪止不住地流。

她抱着骨灰盒,觉得手里沉甸甸的。这不只是骨灰盒,这是父亲的一生,是一个家庭的苦难,是41年的等待。

大陆方面对吴石将军的牺牲很重视,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

吴学成站在人群里,看着父亲的骨灰被安葬在北京香山,心里那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她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父亲回家,现在做到了。


1994年,母亲王碧奎去世。吴学成把母亲的骨灰也带到大陆,和父亲合葬在一起。父母分离了44年,现在终于又在一起了。

吴学成跪在墓前,她想对父母说的话太多了,可是千言万语到了嘴边,却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从16岁到60岁,吴学成用了大半辈子的时间,完成了一个女儿的承诺。

这个承诺全是她自己心里的坚守。她守住了父亲的尊严,守住了一个家,也守住了那份最珍贵的亲情。


《——【·结语·】——》

吴学成这辈子没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儿,做了女儿该做的事情。

当时的她可以选择抱怨命运不公,可以选择自暴自弃,可她偏偏选择了承担。

这份承担里有对父亲的爱,有对家庭的责任,更有一个人面对苦难时的尊严和勇气。

她用一生证明,真正的孝顺不是嘴上说说,而是用行动去守护,用一辈子去完成!

信息来源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烈士褒扬司档案资料》

2.《台湾白色恐怖时期政治案件史料汇编》

3.《吴石将军传记》(中国文史出版社)

4.《隐蔽战线英雄人物志》(解放军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9

标签:历史   敬佩   女儿   吴学成   父亲   弟弟   母亲   遗体   军法   骨灰   骨灰盒   家里   大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