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起痛心的事情发生了……
近日,河南鲁山8岁自闭症儿童失踪的寻人启事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关注,如今,终于有消息传来。

令人没想到的是,传来的却是最坏的消息,耿子涵在失踪五天后,在一个未加盖的化粪池中被找到,现场画面更是惨不忍睹。
本以为这只是一场简单的意外,亦或者是奶奶的疏忽,但随着耿子涵,多名知情者发声,大家才意识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寒风卷着雪渣拍打在河南鲁山的乡间土路上,对于当地人来说,这是一个肃杀的季节。
农历十月初一,是民间传统祭祖的“寒衣节”,活人要为逝者送去御寒的纸衣,谁也没想到,这个旨在缅怀先人的日子,最终却成为了一个八岁女孩生命的终点。

这场悲剧的注脚,是一根断裂的绳子。
当耿子涵的遗体在失联五天后被发现时,整个互联网的愤怒几乎都在那一瞬间被点燃,地点是在距离她走失处仅一公里的养鸡场,夺去她性命的是一个未加盖的化粪池。

那个漆黑的坑洞,像是一张等待已久的巨口,吞噬了这个只会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孩子,而在此之前,为了防止她乱跑,七十多岁的奶奶曾试图用一根细绳,将她的手腕与电动车的车把连在一起。
正是这个细节,在事发初期引发了铺天盖地的指责,人们在屏幕后敲击键盘,质问这位老人为何如此“狠心”,为何为了进院子送一袋花生、说几句话的几分钟空档,要把孩子像牲口一样拴在门外。

然而,当救援队的搜寻落幕,当那个面目全非的小小身躯被证实遇难,随着更多知情同村人的发声,这起意外背后那个千疮百孔的家庭真相,才像洋葱一样被一层层残酷地剥开,露出了让人无法直视的辛酸内核。
我们必须承认,对于这个家庭而言,这一天本就是一场冒险,奶奶带着子涵从石佛寺村的家出发,骑着电动车跨越十公里的距离去袁寨村上坟,这对年轻人来说或许只是半天的行程,但对于这一老一小,却是一次充满不确定性的长途跋涉。

这并不是一次轻松的出行,因为耿子涵不是一个普通的八岁女孩,她活在一个封闭的围墙内:自闭症、严重的智力障碍、失语,以及极难控制的多动倾向,她听不懂危险的警告,说不出自己的需求,也无法像正常孩子那样对陌生的环境产生恐惧。
在那天的监控画面里,时间定格在下午4点02分到4点10分之间,不知她是用了什么方法,挣脱了那个被视为“保障”的绳结,几分钟后,绳套空了,车旁没了人影。

最令人心碎的线索,来自一位村民的目击,大概在当天下午五点左右,有人看到过这个女孩,那时她手里拿着一根木棍,正在田野间追逐一只小狗。
那时候天色或许还未全黑,那是她留给人间最后的生动画面,随后,她便消失在了袁寨村错综复杂的巷弄与荒野之中,这并非仅仅是一次看护的疏忽,这是一场关于“生存”的无声战役。

当网络上的声音从最初的讨伐转向深究时,人们震惊地发现,这根绳子的另一端,拴着的不仅仅是一个多动的孙女,而是一个摇摇欲坠的三代之家。
孩子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这并非是他逃避责任,而是这个家庭赖以生存的唯一经济命脉,之所以要背井离乡,是因为家里的状况早已不允许任何一点收入的断绝。

耿子涵的母亲,同样是一位智力障碍患者,其认知水平仅仅比孩子稍微好一点,而悲剧的链条并未就此中断——子涵还有一个12岁的姐姐,情况甚至比她更为糟糕,连基本的大小便都无法自理。
父亲的离异,与其说是感情的破裂,不如说是被现实重压击垮后的溃逃,于是,所有的重担,这笔几乎不可能完成的照护算术题,最终全部压在了那位年过七旬的奶奶肩上。

想象一下这位老人的日常:白天黑夜,她不仅要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还要时刻盯着两个随时可能失控、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孙女,她就像一颗早已磨损严重的螺丝钉,在嘎吱作响的机器里苦苦支撑,不敢有一刻松动。
那根被网友诟病的绳子,在这一刻显露出了它原本的悲凉含义,它不是虐待的刑具,而是在资源极度匮乏、人力极度透支的情况下,一个目不识丁的老人所能想到的最笨拙、也是最后的“安全带”。

她想要在进屋寒暄的那几分钟里留住孙女,却因为体力和认知的双重局限,最终输给了意外。
搜救的过程异常艰难,这也从侧面印证了这类特殊儿童监护的困境,当蓝天救援队、警方和村民发动无人机和搜救犬,将方圆十公里的区域翻了个底朝天时,最大的障碍恰恰来自孩子本身。

救援人员绝望地指出,面对呼喊,子涵不会有任何回应,面对寒冷和黑夜,她没有常人的恐惧感,也就不会主动寻求庇护,这种“双向阻断”的搜索,就像是在大海里捞一根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沉没的针。
最终发现遗体的那个化粪池,位于一个养鸡场内,这并不是一个完全废弃的陷阱,池子大部分都加了盖,偏偏就留了那么一个口子,仅仅一公里的路程,对于一个毫无方向感和危险意识的孩子来说,就是生与死的距离。

这一结局公布后,曾有一句极其残酷的评论在网上流传:“这孩子不丢,也难活”,这句话虽然冰冷刺骨,却无情地刺破了社会救助体系在农村地区的巨大空洞。
人们开始意识到,即便没有那个没盖好的化粪池,即便没有那根断裂的绳子,当奶奶某天老去、倒下,这两个重度残障的孩子,又将在这世上如何立足?

其实,这并不是孤例,就在几个月前,云南大理的一个自闭症男童在参加户外营地时走失,最终在山涧遇难,在大洋彼岸的英国,同样有自闭症儿童在公园因缺乏有效看护而遭遇恶犬扑咬。
无论是在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乡村,还是在管理看起来更为规范的城市甚至国外,特殊儿童在开放环境中的脆弱性,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创口。

我们虽然看到了政策层面上的努力,比如“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的推进,但在那个寒风凛冽的下午,这些宏大的政策尚未能化作一双可以托举的手。
专家们早就警告过,农村地区的“祖辈照护”面临体力与能力的双重天花板,而乡村环境中如无盖化粪池、野外水塘这类的“隐形陷阱”,更是这些折翼天使的夺命杀手。

事发后,为了瞒住那位已经哭干了眼泪的老人,亲戚们甚至还不敢直接告诉她孩子已经离世的消息,只能一点点铺垫这残忍的真相。
院子里的电动车还停在那里,车筐里或许还残留着那袋花生的香气,但那个曾经需要时刻提防跑丢的身影,已经永远不会再被领回来了。

这起悲剧不该只剩下一声叹息,或者对那位老人无休止的道德审判,那一根系在车把上的绳子,其实是我们社会保障网上的一个破洞。
当专业的社区日间照护缺席,当针对高风险环境的排查不到位,当家庭除了这一老一小互相捆绑外别无选择时,意外的发生就不仅仅是运气不好,而是一种系统性的必然。

如果不去修补那些化粪池的缺口,如果不去建立能够分担家庭重压的基层支持网络,如果不给这些困境家庭提供哪怕一点点“喘息服务”。
那么,无论奶奶把绳子系得有多紧,命运的无常总能找到缝隙钻进来。

那场雪停了,孩子走了,希望在下一个类似的寻人启事里,我们能看到的不是“在某处被找到”的冰冷通报,而是全社会共同编织的一张温柔而坚韧的网,能真正接住这些摇摇欲坠的生命,让结尾变成“已平安回家”。
这不是对奇迹的奢望,而是文明社会应守的底线。

文丨太阳当空赵
编辑丨太阳当空赵
《随奶奶上坟走失的8岁女童化粪池遇难,亲属:70多岁的奶奶以泪洗面很自责》潇湘晨报2025-11-26 17:42北京

更新时间:2025-11-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