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斯·特维德,这位已出版17本著作、销量超过百万册的金融思想家,再度以新作《超智能与未来》冲击我们的认知边界。
他在书中提到:花旗银行发布的一份重磅报告预测,到2050年全球将有41亿台AI驱动设备投入运行,包括自动驾驶车辆、人形机器人及自主服务机械。届时社会近半数“劳动者”可能是非生物体……这场变革的冲击不言而喻。
拉斯·特维德还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根本性问题:当技术几乎在所有领域超越人类时,人类将从事何种工作?他的答案是“或许就藏在人性之中。”
作为《逃不开的经济周期》的作者,以及跨界经济学家、金融投资家和未来趋势预测专家,特维德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跨学科的思维方式著称。
以下内容摘编自他的《超智能与未来》,希望能为你带来有价值的洞察。
01
2050年,全球将有41亿机器人上岗
随着基础大语言模型的性能持续获得突破,许多领域的发展将成为亮点。
机器人等物理AI领域将出现类似但相对温和的发展趋势。虽然物理AI成本高于纯数字AI,但其相关费用将显著降低。
随着市场日益成熟,人形机器人价格可能降至1万美元左右,而使用寿命约2万工作小时。算上利息和折旧,每小时有效工作成本约1美元。
即使加上每小时耗电500瓦(电费8~15美分),总时薪仍能控制在1美元左右。
你能从这1美元获得什么效益?机器人可以不知疲倦地昼夜工作,甚至周末和节假日也孜孜不倦,使工厂等场所实现100%的产能利用率,简直发人深省!
相比之下,人类生产力极为有限。
研究显示,蓝领工人的有效工作时长比(有效工作时间/工作时间)是70%~80%,白领是60%~70%,假设普通人每年工作220天,每天工作8小时,职业生涯45~50年,那么按平均值计算,其一生仅有约8%的时间处于高效工作状态。
这个估算仍然过于乐观,因为它未计入沟通障碍、文化隔阂、内部冲突和惯性行为等人为低效因素。AI和机器人则无须休息、休假或睡眠,并能在毫秒间精准稳定地接收并执行指令。
培养一个具备就业能力的子女在中等收入国家可能耗费逾10万美元(约合20年投入),在富裕国家,这一数字可能突破30万美元,在高知家庭甚至可达45万美元。
年轻人平均22岁才能开始全职工作。反观人形机器人,工厂以1万美元成本量产后即可立即上岗。纯粹从经济学视角,机器人的培育效率是人类的千倍以上,用工成本仅为其1/20。
机器人劳动力的规模将有多庞大?2024年12月,花旗银行发布的一份重磅报告预测,到2050年全球将有41亿台AI驱动设备投入运行,包括自动驾驶车辆、人形机器人及自主服务机械。
届时社会近半数“劳动者”可能是非生物体该报告的具体分析细化了这些AI驱动设备的分布情况:
● 18.5亿台自动驾驶设备(含货运卡车、配送机器人)或将重构全球物流体系。
● 6.5亿人形机器人渗透客服、医疗、制造等领域。
● 12亿家用清洁机器人接管日常家务。
● 其他细分领域(看护机器人、食品配送机、服务型无人机等)将填满自动化社会的每个缝隙。
这些数据惊人但可能仍属保守预估。埃隆·马斯克等专家预言:到2040年,AI机器人总量或将突破100亿台——超越同期人口预期。
参照2050年45亿~55亿人类劳动力规模估计,这场变革的冲击不言而喻:当机械劳动者如预测般普及,全球就业市场将迎来结构性重塑。
02
当98%的现有工作被AI改变,我们何去何从?
专家预测,在5~20年内AI和机器人可能在成本、智能及创造力上全面超越最优秀的人类,届时98%的现有工作将被自动化或彻底改变。
人类将面临何种局面?社会影响可能极其深远:大规模失业、薪资停滞、技能供给与劳动力市场需求错配等问题是否接踵而至?
这样的社会风险令人不安,但历史经验给予我们保持乐观的理由:技术革新从未导致长期失业。经济学中的萨伊定律表明,当机器与自动化提升生产效率时,不仅会创造更多商品和服务,还将催生全新市场。
当收音机被发明时,人们仅视其为朗读书籍的工具;电视最初被认为只是戏剧转播技术;互联网早期则被看作智能数据库。这些技术最终都衍生出革命性新业态,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就业机会。
财富效应强化这种转型。当技术提升生产率后,人类消费能力随之增强,从滑雪度假、设计师家具到数字服务,新增需求又转而刺激新行业诞生。
历史上,技术进步改变的只是就业结构而非就业总量,这种“创新—增效—新需求”的循环始终是经济增长与就业稳定的引擎。
然而,享受萨伊定律红利有个前提:我们必须拥抱而非抵制技术创新。我们需要大规模投资新技术而非禁止或征税来避免其带来的问题。这个观点看似反直觉,我们为何要对可能取代人力的技术加大投入?
实践表明,这种策略能快速催生经济增量与就业机会。积极采纳新技术的社会组织将收获繁荣与岗位更迭,抗拒者则面临失业率上升与市场份额流失。
在AI与机器人领域,快速抓住机遇的人和组织将成为“闪电扩张者”。这些人和组织能调动AI军团处理设计、行政、营销、客服、数据分析等多元任务,并将其整合为可扩展的商业模式,以空前速度抢占市场。
主动投资而非遏制的经济逻辑在本质上是维持劳动与资本的动态平衡。
如果自动化快于资本积累,即投资新行业的资源不足引起替代岗位不足,就会导致失业与经济困境;反之,如果资本积累与自动化同步,新兴行业就能充分吸纳被替代的劳动力。因此,激发投资与资本形成是应对技术革命、避免经济停滞的关键。
03
当技术几乎在所有领域超越人类时,人类将从事何种工作?
我们与计算机的相互关系是即将发生的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我们正进入一个只要你简单告诉计算机希望它做什么,它就为你编写代码来完成的时代。
你不再需要学习复杂的编程语言和花费数小时来调试程序。正如无须了解大脑如何运作你就能和朋友交谈,你也无须了解编程原理就能创建软件。
这一转变意味着人类将学习和理解的任务转移到了AI身上。AI必须学会理解人类的情感、意图以及人类世界的复杂性来实现与我们无缝互动。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的艰巨任务。
因此,在未来,重大学习任务不在于我们理解技术,而在于AI理解我们!但是在AI与机器人发展的极端情境下,我们面临一个根本性问题:当技术几乎在所有领域超越人类时,人类将从事何种工作?
答案或许就藏在人性之中——在于我们培育情感联结的能力、通过艺术/音乐/文学表达自我的天赋、对彼此/动植物/星球的关怀、对文化遗产的守护,以及对带来快乐与意义之体验的追求。
人类价值不仅由生产力衡量,还取决于我们独有的共情力、创造力与联结力。这个认知在新时代里将无比重要。
猫狗的演变过程或许对此有所启发,最初人类饲养它们是为捕鼠看家,如今珍视的却是其带来的欢乐与陪伴。
同理,未来人类的“商业模式”或许就是培育并分享那些使我们珍贵而不可替代的特质。我们具备共同创造、感受与体验的能力。
扪心自问:你真正渴望与之分享美好体验的是人类还是机器?生命的意义未必来自“不可或缺”。现实中普通人本就罕有不可替代的专长。
在狩猎采集社会中,我们或为失去狩猎目标而感到茫然,正如我们在AI主导的世界初期会感到迷失。然而,即便AI在多数职能上超越人类,我们仍能在无法自动化的人性特质,如好奇心、社群归属和创造性表达中找到深刻意义。
04
朝九晚五的工作模式正成为过去时
在远程办公与技术革新的浪潮中,传统的朝九晚五正成为过去时。
想象这样的未来:工作适配生活,而非生活迁就工作。你可能同时兼任某公司经理、某机构长期顾问并兼接自由项目。
身份认同将从“你在哪儿工作”转向“你在做什么”。工作场所可以是海滨小屋、喧闹的咖啡馆,或自家客厅。
旧式职级体系也将消解。职业生涯变得灵活动态,随着世界变迁与个人成长而进化。互联网的透明度将重塑劳动力市场的权力结构,雇主作为守门人的角色逐渐弱化,未来属于掌握核心技能者,无关出身与人脉。
算法将主动网罗人才,跨平台连接雇主与自由职业者,并根据任务性质智能分配给人、机器人或AI模型。劳动力市场由此演变为多元智能的协作网络,各类主体在其最具价值的领域发光发热。
这种转变会引发一个深刻思考:当工作成为快乐源泉时,为何还要固守65岁退休的传统?越来越多人会为智力刺激、技能施展之乐和保持社会交往而持续工作。对于能活到150~200岁的超长寿者,退休年龄的设定将更显复杂。
组织结构同样面临变革。自由职业者构成的“人力云”将与AI即服务云、机器人即服务云共同组成弹性资源池。
AI能够实时指导每位员工,推动决策权下沉,即便是职场新人也能在其保密框架内获得近乎高管的洞察力。技术还能最大限度减少决策延迟,通过实时监控与信息同步确保组织高效运转。
弗雷德里克·莱卢的《重塑组织》描述了人类的各种组织形式。该书预言技术将推动两种新型组织:一是强调共同价值的绿色组织,所有成员都享有话语权,决策注重社会与员工福祉而非单纯利润;二是如生态系统般灵活的青色组织。
AI通过赋能分布式决策与实时响应,加速这两种模式的演进。在未来,任务本身将成为磁石,吸引人、机器人与AI模型如蚁群般聚集协作,完成后又自然解散。
这种动态自组织系统既能快速地解决问题,又减少了对中央控制的需求。其结果是形成以灵活性和快速变革为核心、运行流畅且适应性强的组织结构。此外,它还能避免传统组织为维持存在而制造伪工作的弊端。
更新时间:2025-09-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