闷声发大财!日餐企在华疯狂扩张,市值破万亿,中餐将何去何从?

很多人嘴上说着“中餐才是世界顶流”、要吃就吃中餐,可手上拿的却是日本寿司,北京西单大悦城的寿司店内,每天都会排起长长的队伍,从开始营业到闭店一直如此。

有些人宁愿等待10个小时,也要吃上一口寿司,日本餐企进驻中国,就是在闷声发大财,所到之处寸草不生,走到哪店就开到哪,市值都突破了万亿大关。

反观遍地都是的中餐店,几乎是没有这样的待遇的,那么问题来了,日餐为何会在中国如此火爆?中餐未来将何去何从?

日餐疯长

在北京西单大悦城的寿司郎门口,排队时长常年飙到187分钟;上海的滨寿司一年开出7家门店,还在计划加速扩张。

就连刚进中国的日本烧鸟品牌鸟贵族,首店开业就排起长龙。

这两年日餐在国内简直"杀疯了",寿司郎母公司市值突破万亿日元,成了日本第二家达此规模的餐饮企业,中国市场贡献了近半的海外新店和暴增118.9%的利润。

反观不少中餐店,服务员坐着刷手机,空桌子摆一排,全国餐饮行业利润掉了67%,连海底捞都有点扛不住。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全国日料门店数已经超过5.4万家,2024年市场规模达到690亿元,预计2025年还能冲到700亿元。

更关键的是,日餐早已不是一线城市的专属,正加速往三四线城市下沉,广东、江苏、浙江这些省份的门店数常年稳居前三。

日餐的扩张套路特别清晰,用“全价位”网罗客群。

高端市场有人均几百的怀石料理撑场面,中端有寿司郎、元气寿司稳住客流,低端还有N多寿司、食其家这类人均35元以下的品牌铺量。

光是寿司这一个品类,全国就有2.3万家店,N多寿司更是开出2000多家门店领跑赛道。

从几十块的盖饭到几百块的料理,不管你有多少预算,都能找到对应的日料店。

日餐的“制胜密码”

日餐能在中国闷声发大财,真不是靠运气,而是把"效率"和"体验"玩到了极致。这些本事,是在日本"失去的30年"里练出来的硬功夫。

先说效率碾压,这简直是日餐的制胜法宝。

寿司郎后厨直接上机器人,每小时能做3600份寿司,一下砍掉60%的人工成本。

点单用平板,送餐靠双轨道,整体人力需求狂减,成本控制比行业均值低一大截。

更夸张的是萨莉亚,连拖把都带机关,按一下自动出水,清洁时间省一半,腾出的人力还能去服务顾客。

再看标准化到极致的品控。日本拉面品牌早就在玩工业化汤底,六七十年前就做出了和手工熬制90%相似的成品汤底,解决了口味不稳定的大问题。

寿司郎更狠,从食材采购到上桌,每一步都精算到个位数,连中国产的鳗鱼都能做出统一口感——要知道现在日本70%的鳗鱼都来自中国,中日供应链的合作让食材又稳又便宜。

还有踩准年轻人的需求点。日料摆盘精致,随手一拍就是朋友圈大片,正好撞上社交媒体风口,小红书上日料探店笔记超200万篇,抖音播放量破千亿。

而且人家还懂本土化创新,寿喜锅加贵州酸汤,寿司配中国特有的调料,把"正宗"和"对味"平衡得刚好,难怪年轻人愿意排队。

场景打造也是加分项。九本居酒屋把中国红融入装修,搞出热闹的中式氛围;上井料理推出高端禅意风格,满足不同人的审美需求。

这种“日料内核+中国元素”的组合,既保留了新鲜感,又让人觉得亲切,比硬凹“日式风”靠谱多了。

中餐的“尴尬处境”

反观中餐,论口味绝对不输任何人,八大菜系随便拿出一样都能吊打众生,但就是“火得费劲”。

问题不是出在“味道”上,而是出在“经营”上,尤其是标准化和规模化这两个坎,难住了太多中餐老板。

先说标准化难题。一道西红柿炒鸡蛋,每家店的咸淡、酸甜都不一样,更别说需要复杂工艺的川菜、湘菜了。

很多老字号靠的是“师傅的手艺”,一旦扩张,口味就容易走样。

而日餐不一样,寿司的米、盖饭的酱汁都能精确到克,随便哪个店员培训几天就能上手,开100家店味道都差不了多少。这种稳定性,让日餐能快速复制扩张,中餐却只能“小打小闹”。

然后是品类太“重”。中餐里最火的火锅、烧烤,开店要重装修、重设备,还得有大厨房;而日料里的寿司、盖饭,小店就能开,外卖也方便。

加上很多中餐依赖厨师,人力成本高,一旦厨师离职,店就可能垮掉。日料却能靠中央厨房预制食材,店员简单加工就能出餐,运营效率高太多。

还有品牌意识的差距。提起日料,能说出寿司郎、食其家、N多寿司一串品牌;可说起中餐,大多只能想到“XX川菜馆”“XX饺子铺”,很难有全国知名的连锁品牌。

很多中餐店要么靠“老字号”吃老本,要么没特色,在年轻人眼里缺乏吸引力,自然拼不过会搞社交营销的日料。

中餐不用慌

看到日餐扩张,有人担心中餐会被挤压,但其实中餐的根基稳得很。

毕竟刻在骨子里的口味偏好不会变,饺子、面条、火锅这些品类,永远有庞大的消费群体。关键是要学日餐的“巧劲”,把自己的优势放大。

首先得搞定“标准化”,但不是搞“千篇一律”。可以学日料的思路,把核心食材、酱料做成统一标准,保留调味的灵活性。

就像兰州拉面,汤的配方统一,辣油、香菜可自行添加,既保证了基础味道,又满足了个性化需求。

现在有的中餐品牌已经在做中央厨房,把预制菜配送到门店,店员简单加热调味就能出餐,效率和口味稳定性都上去了。

其次要学会“讲新故事”。中餐的“烟火气”是最大的宝藏,没必要非要模仿日料的“精致感”。

比如麻辣烫可以搞“干净明亮小店+网红装修”,让廉价美食变时尚;老字号可以推出“传统菜品+创意摆盘”,既能吸引年轻人打卡,又不丢老味道。

就像日料靠“漂亮饭”出圈,中餐也能靠“烟火美学”吸粉,毕竟谁能拒绝一碗热气腾腾、摆盘讲究的炸酱面呢?

本土化优势更要抓牢。日餐能改口味,中餐更能玩出花样。川渝火锅可以推出“微辣清汤鸳鸯锅”适配南方人,粤式早茶可以搞“迷你份”方便单人食用。

同时也可以像日料那样用国产好食材讲故事,比如东北的大米、云南的菌子、山东的海鲜,既能突出地域特色,又能引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

最后得打造“记忆点”。日料靠寿司、盖饭建立了清晰认知,中餐也可以聚焦细分品类。

比如专做饺子的喜家德、专做面条的味千拉面,靠单一品类做深做透,反而更容易形成品牌效应。再配合社交媒体营销,把菜品、环境拍成有意思的内容,不愁吸引不到年轻人。

说到底,日餐的扩张不是“威胁”,而是“启示”。它证明了餐饮行业从来不是“谁正宗谁赢”,而是“谁懂消费者谁赢”。

中餐有几千年的饮食文化打底,有最庞大的口味基础,只要解决好标准化、品牌化的问题,把“好吃”的优势转化为“好卖”的竞争力,就永远不会被替代。

毕竟在中国人的餐桌上,一碗热汤面、一盘家常菜的分量,从来都比任何外来美食更重。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6

标签:美食   市值   中餐   何去何从   疯狂   寿司   日本   中国   盖饭   口味   品类   品牌   年轻人   老字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