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工作进入倒计时。
这项全民参与的活动,历来都不乏话题,其中常说常新的一个内容,就是各省分配不一样的高招录取名额。
很多人对高招名额的分配制度耿耿于怀,认为有失公允,主张全国一张卷,统一考试,统一录取,打破名额分配的地域性不公平。
理想总是好的,但真要是打破地域界限,实行统考统招,那才是最大的不公允。
很难想象,全国统招的话,各大高等院校里,河南话将会取代普通话,再不然,响在你耳旁的就是山东方言,想听句新疆西藏话,恐怕不太容易!
为啥?高考大省将会占据录取名额的绝大部分,有些老少边穷省份可能会颗粒无收。
单从分数筛选上看,是公平了,但从地域发展角度看,那是最大的不公平。没有了人才回流,这些地区谈何发展?
这是制度制定者最不希望看到的结果。
想起了发生在朱元璋时期的“南北榜事件”来。
朱元璋做了皇帝,实行开科取士,他让颇有清誉的名士刘三吾担任主考官,张榜告知天下,他朱皇帝重视人才,天下举子尽可参考。
刘三吾很敬业,整个考试过程公平公正,没有徇私舞弊的情况发生,考试工作很顺利。
然而,等到刷榜,天下哗然!
为啥?这帮中进士的,无一例外,清一色都是南方举子。
北方读书人整团倾覆,考了个大鸭蛋,全部名落孙山!
这个结果能服了天下读书人?
别说那些读书人,朱元璋本人都被这结果吓了一跳!
但是朱元璋知道这里面应该没有人为因素,也就是没人动手脚。他把刘三吾他们找来,找原因。
这帮主考官们腿都软了,他们清楚,得罪了杀人成性的老朱,没啥好果子吃。
经过分析,原来是北方长期处在战乱之中,举子们的文化素养普遍不及南方人,再加上北元这个马上帝国,对文化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这次科考北方读书人全军覆没。
如此看来,刘三吾他们说的也有道理,做的也足够公平。
但,这事儿不能按照刘三吾他们的思路走。
因为如果为了单纯的所谓公平,而尽取南方举子,那就势必会造成地区间更大的差异。失去的不仅仅是北方读书人中的那些可堪大用的人才,更大的可能是,让北方读书人心灰意冷。
如果为了这所谓的公平,北方落后地区的举子将永无出头之日,这些地区的发展与安定必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作为全局统筹谋划者,朱元璋只能采取极端措施,来平衡这个事件带来的影响。
刘三吾秉着考试公平的原则,自然没错,但他考虑的是考试本身的问题,站位受到局限,朱元璋则必须兼顾大局,这才是最大的公平。
这届科考,共进行了两次,第一次成绩作废,而第二次考试则按照南北四比六的名额进行录取,虽然北方读书人仅占了登科人数的四成,却也是皆大欢喜!
后来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又有了调整,把全国分为南北中三个区域,这就显得更加合理了。
“南北榜事件”是科举时代的一件大事,它开创了南北分卷制度,避免了南方文人集团独家做大的局面,体现的是当权者维持政治生态平衡的智慧。
更新时间:2025-04-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