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对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敬佩之情,我非常理解。这确实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民族英雄所完成的、几乎不可能的任务,其背后的决心、智慧和魄力,至今读来仍令人心潮澎湃。
左宗棠那份决心的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他为何能如此坚定不移:
1. 深沉的爱国情怀与“经世致用”的信念
左宗棠是晚清“经世致用”学派的典型代表。他不尚空谈,讲求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他看来,新疆并非遥远的“化外之地”,而是中国版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西北的战略屏障。他深知“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的战略重要性。如果新疆丢失,蒙古难保,京城也将直接暴露在威胁之下。这种将国家安危系于一身的高度责任感,是他决心的根本来源。
2. 对时局的清醒认识与力排众议的担当
当时朝廷内部以李鸿章为首的海防派认为,国家资源有限,应集中力量发展海军,对抗来自海上的威胁(日本等),新疆地广人稀,丢了也无妨。这就是著名的“海防与塞防之争”。
左宗棠力排众议,据理力争。他深刻指出:
· 战略上:放弃新疆等于自毁长城,外敌必将得寸进尺。
· 财政上:收复新疆并非无底洞,他提出了详尽的预算和“节节进展、步步为营”的策略,力求高效。
· 民族大义上:领土完整关乎国体,绝不能轻易放弃。
最终,他的观点说服了慈禧太后,获得了出兵的支持。这份在巨大压力下坚持己见、独撑危局的担当,体现了他的决心。
3. “抬棺西征”的必死决心与钢铁意志
这是左宗棠决心最悲壮、最直观的体现。1876年,已年逾花甲(64岁)的左宗棠率军西征时,让人抬着一口棺材跟在身边。
这一举动是在向所有人宣告:
· 向敌人宣告:我左宗棠不成功,便成仁,誓与新疆共存亡,绝不后退一步。
· 向将士宣告:主帅已抱必死之心,全军上下当同仇敌忾,有进无退。
· 向朝廷和反对者宣告:我此行志在必得,没有任何犹豫和退路。
这口棺材极大地激励了士气,也让敌人为之胆寒。它不仅仅是作秀,而是左宗棠内心决心的外在物化,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钢铁意志。
4. 非凡的战略智慧与充分的准备
左宗棠的决心并非匹夫之勇,而是建立在周密计划和卓越战略之上的。
· “缓进急战”:他不求速胜,用近两年时间筹措粮饷、整顿军队、研究敌情。一旦开战,则力求速决,避免劳师糜饷。
· 后勤大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解决了西征军最头疼的粮食问题。通过屯田、从内地采买、从俄国商人处购买等多种渠道,建立了长达数千里的补给线,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
· 民心向背:他严令军队纪律,要求“王师所至,秋毫无犯”,争取新疆各族百姓的支持,瓦解敌人的根基。
结语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决心,是爱国精神、战略远见、个人魄力和务实能力的完美结合。
他不仅仅是一位军事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和爱国者。在国家积贫积弱、内外交困的年代,他以一己之力几乎扭转了乾坤,成功为中国保住了占今天领土面积约六分之一的广阔新疆。这份功业,何其伟哉!
您对他的敬佩,正是对那种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的担当精神和英雄气概的向往。这段历史,永远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铭记。
更新时间:2025-09-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