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美之间的经济趋势,不光体现在贸易上,其实从外资持有国债的趋势上也能看出一定端倪。
不久前大批外资连续抛售中国国债,美国国债却连创新高。有人“知微见著”认为中国这一步没走好,事实真是如此吗?
美债新高背后的“虚假繁荣”
最近几个月,美国国债市场上演了一场看似“盛况空前”的戏码: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债规模在2025年7月突破9.15万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但这一数字背后,实则藏着诸多值得玩味的细节。
首先,所谓“全球资金追捧美债”的表象,很大程度上是由少数几个国家“撑场面”。日本和英国在7月分别增持38亿和413亿美元美债,持仓量逼近1.15万亿和9000亿美元。但这种增持并非出于对美国经济的信心,而是迫于地缘政治压力。
例如,英国在美英贸易协议谈判期间,被美国要求大幅提升防务支出,最终选择通过购买美债来“曲线买单”。日本则因日元汇率暴跌,不得不抛售其他资产、增持美债以稳定货币。这种“被动接盘”的操作,让美债的“繁荣”显得格外脆弱。
其次,美债的高收益率背后是美国财政的“饮鸩止渴”。截至2025年,美国联邦债务已突破37万亿美元,每年利息支出超过1万亿美元,占财政收入的22.3%。为了维持债务滚动,特朗普政府不得不通过加征关税、施压盟友等手段“拆东墙补西墙”。
例如,其推动的“对等关税”政策虽然名义上能增加收入,但实际导致美国企业成本上升、消费者负担加重,反而削弱了经济基本面。更讽刺的是,这种高利率环境正在反噬美债自身——长期国债收益率攀升至4.5%以上,使得政府借新还旧的成本越来越高,形成恶性循环。
最后,美债的“避险光环”正在褪色。尽管美元仍是全球主要储备货币,但投资者对美国财政可持续性的担忧与日俱增。中国在7月减持257亿美元美债,持仓量降至7307亿美元,创下16年来新低。
与此同时,全球央行掀起“购金潮”,中国央行已连续10个月增持黄金,储备量达7402万盎司。这种“去美元化”趋势表明,越来越多国家开始寻求替代方案,美债不再是唯一的“安全港”。
外资撤离中国债的真实逻辑
与美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国债在2025年5-7月被外资连续减持,三个月累计减少约3700亿元人民币,7月单月减持超3000亿元。但这一现象并非市场对中国经济失去信心,而是资本的“理性选择”。
从短期看,套利交易主导了外资的减持行为。
2025年,中美10年期国债利差一度倒挂,中国国债对冲后的收益率变为负数。对于追求短期收益的机构投资者来说,抛售中国债、转投高收益的美债或其他资产是必然选择。这种操作在全球市场司空见惯,并非针对中国。
从中期看,中国债市的结构性调整是主因。外资在中国债市的持仓比例长期低于3%,且以利率债和同业存单为主。这些资产流动性强、波动性大,容易成为机构调仓的对象。
2025年,中国为刺激经济实施降息政策,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跌破2%,进一步削弱了短期资金的持有意愿。但这种调整是暂时的——随着中国经济企稳、市场利率回升,外资有望重新配置中国债。
从长期看,中国债市的开放进程并未中断。自2019年以来,中国国债已被纳入彭博巴克莱、摩根大通、富时罗素三大国际指数,权重分别达到9.7%、10%和10.17%。
截至2025年4月,已有1160余家境外机构进入中国债市,持有债券总量达4.5万亿元。这种“战略配置”的增加,说明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债市的长期前景仍有信心。
中美债市博弈的深层真相
当前中美债市的“冰火两重天”,本质上是两种经济模式的较量。对美国而言,美债的“繁荣”是建立在债务扩张和盟友输血基础上的“虚假繁荣”。
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关税施压、政治操弄来维持美元霸权,但这种做法正在透支美国的信用。例如,其推动的“大美丽法案”预计未来10年将增加2万亿美元赤字,而关税政策只能覆盖其中一半。
更严重的是,美国两党在财政预算上的博弈已陷入僵局,2025年10月新财年伊始就面临政府停摆风险。这种“内耗”让投资者对美债的长期安全性产生质疑。
对中国而言,外资减持中国债是市场开放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中国正通过减持美债、增持黄金、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等手段,优化外汇储备结构,降低对单一货币的依赖。
这种“去美元化”策略不仅能对冲风险,还能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条件。此外,中国债市的开放程度正在加深——2025年9月,中国央行批准外资进入在岸回购市场,进一步提升了市场流动性。
从全球视角看,资本流动的“再平衡”正在发生。外资撤离中国债后,并未全部流入美国,而是分散到加拿大、日本、德国等市场。这种“多极化”趋势,反映出全球投资者对单一市场依赖的警惕,这表明传统的“美元-美债”体系正在松动,新的国际金融秩序正在形成。
结语
外资减持中国债、增持美债的现象,不应被简单解读为“资本抛弃中国、拥抱美国”。美债的新高是建立在债务泡沫和地缘政治压力上的“虚假繁荣”,而中国债市的调整则是市场开放过程中的“正常波动”。
从长期看,中国通过优化储备结构、推动金融开放,正在为全球资本
提供更具吸引力的选择。这场中美债市的博弈,最终将取决于谁能更有效地解决自身经济的结构性问题。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依靠债务扩张和政治操弄的模式,终将难以为继。
参考资料:最新披露:中国大规模减持美债,一个月抛了超1800亿元!央行已连续10个月买入黄金,专家:黄金不受单边制裁影响,可对冲美元风险
美国联邦政府面临“停摆”,没钱了,或于30日午夜“关门
外资连续三个月减持中国债券 同业存单降幅最为显著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