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声丨别让AI监督伤害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近日,互联网上“这次辅导作业定有高人指点”话题引发热议,不少家长借助AI工具来监督孩子写作业,期望以此确保孩子注意力集中、避免分心。这些智能系统功能强大,能通过摄像头精准监测孩子的视线方向、面部表情,甚至细致分析笔迹速度,一旦捕捉到“走神”迹象,便会立刻发出提醒。可在这看似高效便捷的监督背后,实则潜藏着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巨大威胁,若盲目依赖AI监督,我们或许能在短期内收获所谓的“效率”,却可能让孩子长远的情感发展与心理健康遭受重创。

对孩子们来说,当AI系统实时追踪自己的每一个细微动作,甚至是短暂的停顿时,他们便会不自觉地陷入“被审视”的困境。孩子们原本在认真地书写作业,本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思考、停顿,然而,AI系统的存在却打破了这份宁静与自在。他们就像置身于一个无形的透明牢笼之中,一举一动都被精准记录和分析。孩子可能会将这种“被监视感”内化为自我认知的一部分,逐渐形成完美主义倾向或过度自我批判的性格,为未来焦虑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的发生埋下隐患。

实际上,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家长陪伴孩子写作业虽偶尔会有摩擦,但这也是亲子间情感交流的重要契机。然而,当AI取代了父母的角色,家庭作业时间便变成了孩子与机器的孤独对峙,孩子或许会产生误解,认为父母更关心作业的完成情况,或者父母只相信机器的消极心理。一旦这种想法产生,孩子可能会陷入自我价值怀疑的深渊,甚至通过行为问题来呼唤家长的关注。

AI系统通常基于固定算法来识别“分心”行为,却无法理解创造性思考所需的“发呆期”。事实上,许多突破性的灵感恰恰诞生于看似不专注的思维漫游之中。孩子被AI监督训练成机械响应任务的机器时,他们丧失的不仅仅是自主的学习能力,丧失的更是创新的勇气。当外部因素干扰越强,孩子们的内在学习动机往往消退得越快,一旦监督撤离,孩子可能如释重负般彻底放弃学习,而非成长为终身学习者。

面对这些潜在风险,家长要以平衡的智慧使用AI工具,技术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关键在于使用方式。首先,家长要明确AI工具的辅助定位,避免其完全替代自己监督孩子,需要定期与孩子沟通使用感受,若发现孩子出现焦虑迹象,应立即调整监督策略。其次,监督时要允许孩子有一定时间去发呆,去探索,这样既能保护孩子的心理空间,又能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更重要的是,家长应投入不可替代的情感互动,经常与孩子进行全方位的情感交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注点超越了作业的完成情况与正确率,直达孩子的思想与情感世界。

在AI浪潮席卷教育的当下,我们更需铭记:技术永远应是连接未来的桥梁,是拓展人类潜能的工具,而非禁锢心灵的围墙和束缚创造力的枷锁。与成绩单上的数字相比,我们更要关注的是孩子们心中坚实的安全感和眼中不息的好奇光芒。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享受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守护好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AI真正成为教育变革的助力器,引领孩子们走向一个充满无限可能和创新活力的未来。(郑州大学 于焱坤)

来源:河声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0

标签:育儿   心理健康   孩子   大学   作业   家长   父母   工具   系统   机器   未来   精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