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中美科技战打法升级∶这次被捶的,为什么是高通?


最近热榜上的新闻,估计大部分人即便看到了,也是手指一划就过去了,因为它看起来实在跟我们的生活离得有点远。

新闻很短:美国芯片巨头高通公司,在收购以色列一家名为Autotalks的小公司时,受到了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立案调查。

这条消息,但凡对商业稍微有点了解的人,看完第一反应都会冒出几个问号:

第一,一家美国公司,买一家以色列公司,两家公司总部都在万里之外,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就算要审查,也该是美国或者以色列的监管机构出马吧?我们是不是管得有点宽?

第二,说起“反垄断”,大家脑子里想的都是当年3Q大战,或者某外卖平台“二选一”那种事。它的目的,是防止巨头欺负消费者,保护市场公平。

可高通这事儿,收购的Autotalks公司规模不大,技术也很前沿,普通人听都没听过,这跟保护我们普通消费者,好像也扯不上什么关系。

如果你觉得这仅仅是一次普通的商业审查,或者觉得是我们想“秀肌肉”,那就把这个世界想得太简单了。

真实的世界,往往隐藏在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里。

这起看似寻常的收购调查案,就像是地壳深处的一次微小震动,普通人毫无感觉,但灵敏的仪器却早已捕捉到了信号。因为它预示着,在我们看不见的地表之下,中美科技竞争这个巨大的板块,正在发生一次剧烈而深刻的碰撞。

今天,我们就从这个“管得宽”的案子聊起,看看它如何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大国博弈的真实面貌,以及它将如何深刻地影响未来十几年,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要想搞明白我们为什么要管这个“闲事”,就得先弄清楚,高通拼了命也想买下的Autotalks,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这就要说到一个可能改变未来几十年城市形态的关键技术:V2X,车联网。

现在的汽车,特别是新能源车,越来越像一个“带轮子的手机”。你有大屏幕,有智能座舱,有无数的App。但这还不够,因为每一辆车都是一个信息孤岛,除了司机,它谁也“看”不见,谁也“听”不到。

而V2X要做的,就是给这些轮子上的“手机”们,装上一个超级“微信”。让车能跟车(V2V)、车能跟红绿灯这样的基础设施(V2I)、车能跟路边的行人(V2P)实时“聊天”。

这可不是为了让你在等红灯的时候跟旁边的车主“摇一摇”。想象一下:

你开车快到路口,前方500米有辆车突然急刹车,你的车会立刻收到它的“尖叫”,提前减速,避免追尾;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会“告诉”你的车,还剩15秒变灯,请保持当前速度就能顺利通过;甚至路边一个拿着手机的小孩突然冲向马路,他的手机会向你车的方向发出一声“呐喊”。

看明白没?这才是真正自动驾驶和智慧交通的基石。它等于为整个城市的交通系统,建立了一套实时的“神经网络”。而V2X芯片,就是这个网络里最关键的“神经元”。

这么重要的赛道,自然是兵家必争之地。就有意思的地方来了,跟当年手机操作系统一样,V2X技术也出现了两条主流的路线:

一条是美国交通部起步早,主推的 DSRC 标准。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特大号的 Wi-Fi,技术成熟,但传输距离和可靠性一般。我们今天的主角之一,以色列的 Autotalks 公司,就是这条路线上一个实力很强的小巨头

另一条是后来者居上,由中国主推,高通深度参与的 C-V2X 标准。

它不靠Wi-Fi,而是直接用我们更熟悉的4G、5G蜂窝网络来通信。它的好处是传输距离远、更可靠,而且能平滑地跟5G网络结合,潜力巨大。在这条路上,高通是绝对的霸主,手握着最多的核心专利。

本来,这是两条技术路线的公平竞争,大家各凭本事抢市场,看谁能笑到最后。

但高通现在想干嘛呢?他不跟你玩公平竞争了,他要直接掀桌子。通过收购Autotalks,把另一条路线上最有实力的选手直接“收编”,从而一统江湖,实现整个V2X芯片领域的绝对垄断。

这下,你应该明白我们为什么要紧张了。

首先,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没有之一。根据行业预测,到2030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的市场规模将达到万亿级别。

如果让高通彻底一统江湖,就意味着未来中国市场上每一辆智能汽车,都必须用它的芯片,向它缴纳一笔昂贵的“高通税”。这笔钱,会是个天文数字。

众所周知,高通是出了名的“专利流氓”,就连苹果公司也没少跟它打官司。

但这还只是钱的问题,更要命的是安全。

我们前面说了,V2X是未来智慧城市的“神经网络”。如果这个网络的“神经元”芯片,从技术标准到专利,再到市场供应,全都由一家美国公司说了算。

这就等于把我们整个国家未来交通系统的“大脑”和“神经”,都交到了别人手里。

在和平时期,这叫“全球化分工”;可一旦到了关系紧张的时候呢?人家随时可以给你“断供”,让你数千万辆智能汽车变成“瞎子”和“聋子”;甚至可以通过技术后门,瘫痪掉一个城市的交通系统。

这种命脉被人攥在手里的感觉,我们过去一百多年里,体验得还少吗?

更何况,在C-V2X这条潜力更大的赛道上,中国的话语权非常强,像华为这样的公司也是最核心的玩家之一。

所以,阻止高通完成这次收购,不仅仅是一次防御,更是在为我们自己的优势产业守住未来的战场。

所以,你看,这根本不是什么“管得宽”,这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商业案子。这是一场围绕着未来世界“控制权”的,没有硝烟的战争。




看懂了V2X技术的重要性,我们就能理解,这盘棋已经远远超出了商业的范畴。而要看懂今天大国博弈的下法,就必须明白一个最核心的变化:

时代,真的变了。

我们很多人,特别是80后、90后,是伴随着全球化的黄金时代长大的。

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15年前后,整个世界的主旋律是“合作共赢”、“效率至上”。那时候的逻辑很简单:美国有技术有资本,中国有市场有制造,大家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一起把蛋糕做大,所有人都能分到更多。

在那个时代,反垄断确实是一件纯粹的“市场工具”,就像足球场上的裁判,他的职责就是确保比赛公平,防止有球员用小动作把别人搞伤,影响比赛的精彩程度。那时候,它穿的是一件“市场监管”的西装。

但从2018年那场贸易战开始,一切都变了。

全球经济的“增量蛋糕”越来越小,大国之间开始从“一起做蛋糕”变成了“抢存量蛋糕”。更重要的是,美国猛然发现,在一些关键的高科技领域,中国不光学会了做蛋糕,甚至有能力搭一个全新的、更先进的烤箱。这动摇了它过去一百年来的根本优势。

于是,竞争的性质就从“经济问题”,滑向了“生存问题”。

所以,原来那些纯粹的商业工具,一夜之间就被装进了各国的“武器库”里。反垄断,这件原本是“市场西装”的工具,被悄悄地换上了“国防绿”。

美国人是玩这个的祖师爷。他们挥舞的“武器”,是主动进攻型的,比如用“实体清单”制裁华为,限制高科技企业对华出口;比如搞《芯片法案》,强迫全球产业链回流;再比如禁止NVIDIA向中国出口最高端的AI芯片。招招致命,就是想在你搭烤箱的时候,直接把你的电给你掐了。

而我们的“武器”虽然不多,但有一件威力巨大,那就是“中国市场”这张王牌。

我们的打法,是防御反击型的。

具体怎么用呢?任何一笔影响足够大的全球并购,只要合并后的公司想在中国做生意,就必须得到中国监管机构的点头。这个点头的权力,在法律上就叫“经营者集中审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反垄断并购审查。

这张牌,我们不是第一次打,但打法越来越纯熟,也越来越有针对性。

第一次亮剑,是2018年的高通收购恩智浦(NXP)案。

当时正值贸易战打得最凶的时候,这笔半导体史上最大的收购案,在全球9个主要经济体中,8个都批准了,唯独中国这边迟迟没有消息。

高通等不了,最后只能赔了20亿美元的分手费,交易告吹。那一次,我们用的是“拖字诀”,向世界发出了一个清晰的信号:在我的地盘上,就得守我的规矩。

第二次出手,是2021年韩国SK海力士收购英特尔闪存业务案。

这一次,我们没有拖,而是批准了。

但是,附带了大量苛刻的条件,比如要求SK海力士不得“以不公平的高价”向中国市场销售产品,甚至还要帮助一个中国的竞争对手发展壮大。

看明白没?这已经是把反垄断审查当成“产业政策工具”来用了,不光要防御,还要借机扶持我们自己人。

而这一次,2025年的高通收购Autotalks案,则是第三次进化:精确阻击

这不再是简单的拖延,也不是附加条件的放行。这是在未来最重要的产业赛道上,面对一个即将形成绝对垄断的巨头,进行的一次外科手术式的“拆弹”。

它传递的信号也最为清晰和强硬:所有商业活动,都必须服从于国家的长远战略安全。在未来核心技术的命脉问题上,我们一步也不会退让。

从“拖延”到“改造”再到“阻击”,这条清晰的进化路线表明:当大国博弈进入深水区,法律和规则的解释权,本身就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力。




从高通收购恩智浦的被否,到SK海力士的有条件放行,再到今天对Autalks收购案的精确阻击。这一系列操作的背后,其实指向了一个我们这代人必须面对的,甚至有些残酷的现实:

那个我们熟悉的,全球化高歌猛进、大家闷声发大财的“增量时代”,可能真的要结束了。

什么叫“增量时代”?

想象一下上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的前十年。那时候,互联网革命方兴未艾,中国加入了WTO,全球化浪潮席卷一切。全世界仿佛一个巨大的、刚刚被发现的新大陆,到处都是机会,到处都是蓝海。

那时候的竞争,是“增量竞争”,蛋糕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大,你跑得快,就能多吃几口,但就算你跑得慢点,也能跟着喝汤。所以,那个时代的主题是“合作”与“效率”,大家一门心思做生意,想的是怎么联手把市场做得更大。

而现在,我们进入了“存量时代”。

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主要的市场基本饱和,技术革命的红利也逐渐见顶。这就好比一块土地上的金矿,表层的富矿已经被挖完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牌桌上的玩家没变,但蛋糕不再变大了。那结果会是什么?

必然是你多吃一口,我就得少吃一口。竞争,从“做大蛋糕”变成了“抢夺蛋糕”。

在高科技领域,这种“存量博弈”表现得尤为惨烈。因为技术标准这东西,往往是赢家通吃

操作系统不会有十个,最后只会剩下两三个;通信标准也不会有五花八门,最终只会有一两个成为主流。一个标准的胜利,就意味着另一整个技术生态的覆灭。

理解了“存量博弈”这个大背景,你就能明白今天世界上很多看似不可理喻的冲突。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结构性的矛盾,是发展阶段的必然。

这个必然,正在把我们推向一个可预见的未来:两个平行的世界。

以中美为核心,全球高科技产业链正在被重塑成两个相对独立、互不信任的技术生态圈。

一个用谷歌、高通、甲骨文;另一个用百度、华为、阿里云。从芯片设计,到操作系统,到应用软件,再到支付系统,“脱钩”正在从一句口号,变成一个缓慢但不可逆转的现实。

这当然是极其没有效率,甚至是浪费的。同样的研究要搞两遍,同样的产业链要建两套,全世界的消费者都要为此付出更高的成本。

但在国家安全和产业命脉的“生存问题”面前,效率,已经不再是第一位的考量了。

那么,在这个时代,企业和国家的生存法则是什么?

对于跨国企业来说,过去你只需要一张商业地图,研究哪里的市场大、成本低。

但在未来,你的左手必须是商业地图,右手则必须是一张地缘政治风险地图。你必须学会在两个平行的世界里小心翼翼地跳舞,或者,在某个时刻被迫做出选择,到底站在哪一边。

而对于中国来说,高通这件事再一次敲响了警钟,也指明了唯一的方向。那就是彻底放弃幻想,准备迎接挑战。

“自主可控”这四个字,在过去可能还带有一点战略选择的意味,但在今天,它成了唯一的必答题,是关乎国运的生死题。所有被“卡脖子”的领域,无论要花多少钱,付出多少代价,都必须也必然会建立起我们自己的备份。

因为在存量博弈的牌桌上,你手里如果没有能掀翻桌子的牌,那最后连上桌的资格都会失去。




文章写到这里,我们再回头看开头那条关于高通的新闻。

此刻,你还会觉得它只是一条无关紧要的商业八卦吗?还会觉得我们是在“管闲事”吗?

你看到的,不再是一家公司的收购成败,而是一个时代的游戏规则正在被重写的关键信号。它像一个路标,清晰地指向了未来的方向。

它标志着中美之间的科技战争,已经从上游的光刻机、EDA软件这些“造武器”的领域,全面蔓延到了下游的智能汽车、物联网这些“用武器”的战场。

战争的形态,早就变了。

在21世纪的大国博弈里,真正的战场,不在冒着硝烟的土地上,而是在跨国公司的会议室里,在监管机构的报告里,在技术标准的草案里。

在这里,律师函就是炮弹,专利墙就是壕沟,而一个关键的技术标准,就是所有人都要拼死争夺的“上甘岭”。

看懂了这一点,才能真正看懂我们所处的这个,波澜壮阔又危机四伏的时代。

#高通#​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2

标签:科技   中美   打法   深度   中国   美国   未来   芯片   时代   市场   以色列   存量   商业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