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数字技术赋能博物馆,会带来什么效果?
伴随着数字时代来临,AR、VR等技术走进博物馆,让文物“活”起来,不但为游客带来了新颖的游览体验,更让“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国庆前夕,西安博物院正式推出《西博宝藏》精品文物数字艺术互动体验项目。该项目以西安博物院中央大厅为实景基础,围绕馆藏文物特色,构建出以绿水青山为意境的超现实文物交互场景。
游客佩戴设备体验《西博宝藏》数字艺术互动体验项目。西安博物院供图
游客佩戴XR眼镜即可开启“穿越之旅”,在交互区域内,可将数字文物置于掌心自由缩放,清晰观察该馆明星藏品“三彩腾空马”的釉色肌理和“阿拉伯文碗”的纹饰细节。
指间轻触,唐代诗人、画家王维晚年山水代表作《辋川图》中的景色从画卷中立体呈现,云卷云舒,渔舟随波轻荡,仙鹤翩跹起舞,唐诗吟诵声萦绕耳畔。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我可以近距离观察文物的每一个细节,比如原本在展柜外难以看清的花纹,戴上设备后就能看得一清二楚,数字技术给了我们更奇妙的观展体验。”来自湖南长沙的游客张景然说。
据了解,该项目通过构建全虚拟文物展览与虚实混合展览场景,结合先进的增强现实技术,不仅打破了地域与空间的限制,更重构了文物与观众的互动关系。
“每件数字文物均配备详细文字介绍、语音讲解及历史背景资料,部分文物还有动画演示其制作工艺,让观众在趣味交互中读懂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西博宝藏》项目负责人介绍,观众在虚拟空间中可与这些文物的“数字化身”亲密接触,以文物为线索开启跨越时空的互动旅程。
国庆假期期间,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以下简称“陕历博”),围绕馆藏珍品唐墓壁画开发的VR大空间沉浸式数字体验项目《壁画那边是唐朝》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体验。
一名《壁画那边是唐朝》项目的体验者正在和剧情互动。人民网记者 李志强摄
唐墓壁画是陕历博最具代表性的馆藏文物,出土于近30座唐代墓葬的675幅、面积约1200平方米的壁画,真实反映了唐代的社会风貌,生动再现唐代贵族生活的丰富细节,是了解大唐文明极为重要的“视觉史册”。
“戴上VR眼镜,好像穿越到章怀太子墓的壁画里,近距离感受唐代的历史。”10月3日,来自四川的文物爱好者徐思彤说。
飞入云端,鸟瞰长安盛景;搭乘华盖马车,追逐皇家狩猎队伍;深入墓穴之中,亲历墓室壁画绘制过程……实际体验环节,观众通过30分钟的全景写实“大唐之旅”,不仅能目睹唐章怀太子李贤的生平历程,还可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一览盛唐风貌。
壁画那边是唐朝》高精度还原了唐代马球运动的场景。陕西历史博物馆供图
“数字技术就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为博物馆工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我们将不断用新技术、新理念为公众提供更优质的文化产品。”陕历博馆长庞雅妮说。
佩戴XR设备,推开地宫大门……10月4日,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马俑国际旅游广场,来自江苏的游客李女士和家人一起体验《帝国密码——秦始皇陵》全真XR互动项目,“穿越”至两千年前的秦陵地宫,在虚拟与现实的交织中探秘地宫奥秘、触摸文明记忆,沉浸式感受大秦雄风的独特魅力。
《帝国密码——秦始皇陵》全真XR体验项目。陕文投集团供图
“通过数字技术转化为可触碰的肌理、可倾听的故事、可参与的历史,不仅为历史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开辟了新路径,更为群众提供了高品质文化消费的新选择、新场景,激活了文旅消费的新活力。”《帝国密码——秦始皇陵》全真XR体验项目运营负责人王巧萍介绍。
国庆假期期间,《帝国密码——秦始皇陵》全真XR体验项目推出“月满华诞·穿越秦时”系列主题活动,以“文化赋能+沉浸科技+节日共鸣”为核心理念,营造全民共享的沉浸式文化盛宴。
“这种全新的古今交融、时空对话式的体验方式,让我们得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触摸’文物、探究历史。”李女士说,《帝国密码——秦始皇陵》全真XR互动项目不仅让兵马俑“活”了起来,更激发了她和家人对历史文化的探索欲望。
文物形象由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止趋向流动,数字技术让文物展览再无“边界”。如今在陕西,多个博物馆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把观众“送进”展柜、“送进”历史,解决了传统展览“看不到、看不清、看不完”等痛点,不仅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更提高了博物馆文化传播的辐射力,增强了感染力,真正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
人民网记者 孙挺
更新时间:2025-10-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