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XY
金融市场的风向标正在大变!若还死盯着单纯的“降准降息”次数来押注2026年的行情,恐怕会错失货币政策真正的操盘逻辑——这就是今天大眼仔要给大家讲的重点,那这些变化到底是什么情况呢?
央行不再仅仅满足于“大水漫灌”式的总量投放,而是正在精细化地从单一的水平调节,转向对利率比价与“利率水平”的双重掌控。这不仅是关于流动性的数字游戏,更是重塑金融资产定的变革。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当市场提及长期流动性供给,“降准”往往是第一反应。然而,迈向2026年的政策工具箱中,主角的光环正在分散。
尽管为实体经济输血的使命依然迫切——每年仍需通过配合工具释放1.0至2.0万亿元的基础货币来支撑GDP增速维持在4.0%-5.0%的合理区间,但投放的手段已不再非此即彼。

一个信号是,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正逐渐走向舞台中央,试图分担甚至替代传统准备金率调整的功能。这种变化并非偶然,而是“降准”空间日趋逼仄后的必然选择。
经过数年的调整,加权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行至6.20%的低位,虽然大型存款类机构仍有操作余地,但仅靠这一招已难以为继。
此时,国债买卖作为一种流动性投放的“平替”显现出极高的性价比:根据测算,若央行在公开市场净买入1万亿元国债,其向市场注入的长期流动性效能,竟等同于一次50bps的全面降准。

但这并不意味着“降准”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作为这一年稳定预期的重器,1到2次的降准操作依然在未来的清单之上。不同的是,它更多将扮演“信心压舱石”的角色,尤其是在资产负债缺口扩张、政府债发行迎来高峰的特殊时点,为银行体系补血。
更有趣的变化发生在于微观层面的“水位”控制。毕竟,只有当作为源头的政策利率(未来可能降至1.20%-1.30%区间)能无损地传递给短端国债,进而影响长端收益率时,整个货币政策的链条才是咬合紧密的。


然而,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最终还要看银行这个“二传手”接不接得住球。2026年的银行业,注定要在“资产荒”与“负债重”的夹缝中艰难求索,而这一过程正是货币政策关注“利率比价”的核心考量。
近年来:贷款投放越来越难,债券投资却越来越热。翻看金融机构的资产账本,债券资产占比已飙升至近23%,而贷款资产占比却一路下滑。为了抢夺有限的优质客户,银行间爆发了惨烈的“价格战”,导致出现了一个极为扭曲的现象:经过税收和资本占用成本还原后的实际贷款利率,竟然一度低于同期限的国债收益率。这种倒挂,不仅是在做亏本买卖,更是对金融常识的挑战。

对此,2026年的政策重心将鲜明地指向“反内卷”。监管的意图非常明确:既然无法阻止利率中枢的整体下移,那就必须维持合理的价差,让银行活下去。这也解释了为何未来的“降息”节奏会如此微妙——虽然7天期逆回购利率仍有10-20bps的调降空间,但这一动作不再是单纯为了“宽货币”,而是在稳住银行净息差前提下的精细操作。
前几年被储户锁死的高息定期存款将迎来密集的到期重定价。随着这些高成本负债转化为活期或进入低利率的新周期,银行的息差压力有望得到缓和。

但这硬币的另一面是,资金“活期化”乃至流向理财、股市,会使得银行负债端的久期变短、稳定性变差。这种负债端的不稳定,与资产端被迫承接长久期政府债的刚性任务撞在一起,构成了新的矛盾。
因此,哪怕2026年的GDP增长依然能带动十数万亿的新增贷款需求,银行也不得不更加依赖央行通过买断式逆回购、国债买卖等工具提供的基础货币支持,以平滑自身的流动性缺口。


在所有的价格信号中,没有什么比收益率曲线的形态更能暴露市场的情绪与风险。央行对于2026年长端利率的心理底线极为清晰:收益率曲线必须向上倾斜。
一条过于平坦甚至倒挂的曲线,隐含着资金对未来经济增长的悲观,以及不敢做长期投资的畏缩。为了对冲这种风险,政策层面将引导10年期国债利率维持在1.70%-2.0%的区间波动,而30年期国债利率则被锚定在1.90%-2.30%。这区间数字,实则是货币政策与市场交易反复博弈后划定的“楚河汉界”。

为何要如此执着于维持“正的期限溢价”?回顾美国硅谷银行的教训便不难理解。当银行资产端过度集中于对利率敏感的债券,一旦市场利率出现剧烈波动,哪怕是微小的估值回调,都可能在庞大的杠杆下演变成一场资产负债表的灾难。
尤其是在中小银行大举买债的当下,通过收窄短端利率波动来给长端利率留出Carry(套息)空间,既是保护银行的资产安全,也是在为“长钱”提供应有的风险补偿,诱导资金从投机转向长周期的实体配置。

穿透所有的工具创新与政策表述,2026年货币政策的最底层逻辑已然浮现:在“比价关系”中寻找新的定价锚。
单纯的融资成本高低已不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资产收益与负债成本的匹配、短期资金与长期资本的溢价、风险资产与无风险资产的价差,这些“相对关系”将取代“绝对水平”成为新的指挥棒。这意味着,未来的降息将不再是毫无顾忌的“自由落体”。监管层会小心翼翼地把控着LPR的下行幅度与存款利率的重定价节奏,力求两者趋同,避免贷款利率因“内卷”而下行过快,导致银行无利可图、不敢放贷。

在这场博弈中,市场参与者必须学会在狭窄的波动区间里寻找确定性,在各类资产的比价关系中捕捉稍纵即逝的交易机会。
毕竟,在这个不再以“放水”论英雄的时代,看懂结构与关系的微妙平衡,远比赌对一次降准来得重要。
更新时间:2025-11-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