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评书大师81岁的高龄竟然还在工作?
刘兰芳年轻时仅凭一部《岳飞传》成为一介大师,晚年却只能在简陋的小房间生活,直到现在还在为生计奔波!
这位被时代洪流推向神坛的大师,这些年到底经历了什么?
才导致她晚景如此凄凉呢?
在北京一个寻常的老旧小区里,时光仿佛凝固在了上个世纪,楼道里墙皮发黑起卷,头顶的电线杂乱如蛛网,磨损的扶手上积着厚厚的油污,这里住着81岁的刘兰芳。
推开她家的门,一股陈旧的气息扑面而来,泛黄的墙壁,老式的铸铁暖气片上带着锈迹,唯一能看出点现代影子的,是一台同样发黄的老旧挂式空调。
客厅中央没有气派的茶几,取而代之的是一张不起眼的绿色小圆桌,直径不过60厘米,其中一条桌腿,还用胶带一圈圈地加固着,生怕它随时会垮掉。
很难想象就是在这张摇摇晃晃的小桌前,坐着那位曾经仅凭一部《岳飞传》就让全国万人空巷的评书大师。
一位涂着鲜红指甲油的老艺术家,伏在这张破旧的桌子上,一笔一划地修改着书稿。
巨大的反差让人不禁想问,那个被时代洪流推上神坛的刘兰芳,究竟经历了什么?这张小桌又承载了她怎样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这张绿色小圆桌,既是刘兰芳的创作圣地,也是她计算柴米油盐的账台,桌子上曾诞生过无数金戈铁马的英雄故事。
想当年正是从类似的书桌上流淌出的《岳飞传》,通过电波传遍大江南北,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收听狂潮。
那是一个属于收音机的黄金时代,每到广播时间,街头巷尾都安静下来,人们围着收音机,屏息凝神地听她那洪亮又利落的嗓音。
据说当时全国收音机的销量都因此猛增,甚至还流传着小偷趁大家听书时入室盗窃的段子,足见其影响力之深。
她不仅是声音的魔术师,更是评书界的一位破局者,作为评书史上首位大规模登上舞台的女性,她用飒爽的台风和独创的手眼身法步同步表演,彻底打破了这项艺术由男性主导的传统。
1983年她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让全国观众都记住了这位评书界的奇女子。
然而当聚光灯熄灭,镜头从辉煌的舞台拉回到这张绿色小圆桌时,一切都变得具体而沉重,这张桌子所处的环境,无声地诉说着主人当下的窘迫。
她和85岁的老伴王印权都没有固定的养老保障,这意味着所有的生活开销和未来的医疗费用,都压在她一个人的肩上。
艺术早已从纯粹的热爱,变成了一份必须扛起的生计,她的商演行程表被各色笔记标记得满满当当,已经排到了第二年。
她坦言不敢停下来,因为家里人等着她拿钱吃饭,去年二月,在马街书会,零下二度的风雪里,她只穿着一件单薄的长裙登台表演。
对她而言这已不是艺术家的风骨,而是一个普通人为生活所迫的坚持,她极度节俭,甚至会把家里的废品积攒起来,统一卖掉换点零钱。
在这张小圆桌前,刘兰芳展现出的生命力,常常让人忘记她的真实年龄,81岁的她精神依然很好,面色红润腰板挺得笔直,皱纹也比同龄人少得多。
她说话的声音依旧洪亮,仿佛随时能再说上一段《杨家将》,可只要视线稍微移动,就能看到她身后那个衰老的身影。
她85岁的丈夫王印权头发斑白稀疏,腰背早已佝偻行动蹒跚,离不开拐杖的支撑。
他说话的声音轻柔,与妻子的洪亮形成鲜明对比,每当刘兰芳要出门演出,王印权总会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送她到门口。
等她深夜归来,也总能看到老伴在家门口等候的身影,这种鲜明的反差,恰恰凸显了刘兰芳在这个家里的支柱角色。
她必须保持强健,因为她身后是需要她照顾的老伴,和一言难尽的家庭重担。
这张小桌见证了夫妻俩的相濡以沫,丈夫常常帮她整理修改书稿,为枪挑小梁王这样的经典桥段润色旁白,但它同样也承载了这个家庭无法言说的巨大伤痛。
刘兰芳一生中,经历了两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锥心之痛,早在1990年代,她的三儿子王鹏就因病早逝。
而在2023年,命运再次给了她沉重一击,二儿子王玉也因病离世,就在儿子葬礼结束后的第三天,刘兰芳强忍悲痛,像往常一样登上了演出的舞台。
这份外人眼中的坚强,背后是怎样的撕心裂肺,或许只有她自己知道,生活的重压并未就此停歇。
她60岁的长子王岩事业发展平平收入微薄,不仅无法在经济上反哺父母,有时候甚至还需要老两口的接济。
所有的责任,最终都落回了刘兰芳的肩上,她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只喝白水,吃饭定量这种近乎苛刻的自律,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养生。
她说自己得有好身体,才能照顾老伴,才不会给家人添麻烦。
这张小桌也见证着一位传统艺人在时代夹缝中的双重生活,一方面她是评书这门古老艺术的忠实守护者。
夜深人静时,她会伏在桌上,连夜修改第二天要表演的《诸葛亮出山》的书稿。
在后台面对年轻的后辈,她毫无保留,细致入微地指导对方声调的抑扬顿挫,希望能将这门艺术的香火延续下去。
她曾面对陈云等老一辈领导,与侯宝林、骆玉笙等前辈大家一同合影,如今那张珍贵的照片里,只剩下她一人还健在。
传承的使命感,沉甸甸地压在她心头,她承诺只要还有一个人听,我就会一直说下去。
然而现实是,台下的观众席里,坐着的绝大多数都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评书的日渐式微,是她无力扭转的时代趋势。
可另一方面,谁也想不到,在这张桌子旁,这位守护着传统的艺术家,却一头扎进了最通俗、最现代的网络世界。
她戴上老花镜,痴迷地捧着手机看网络穿越小说,她不仅看,还看得特别上头,每天雷打不动地花50块钱给喜欢的作者打赏,甚至骄傲地自嘲是作者的金主。
这个看似矛盾的爱好,恰恰是她与这个时代独特的和解方式,也是她寻找精神慰藉的出口。
她坦言自己特别喜欢小说里重来一次的情节,这让她觉得日子还有奔头。
对于一个经历了两次丧子之痛,且深知人生无法重来的老人而言,这种虚拟世界里的重启,给予了她巨大的心理能量。
网络小说为她提供了一个可以暂时逃离现实的精神角落,这种对奔头的渴望,与她在现实中只要有人听就说下去的艺术坚守,内在的逻辑惊人地统一,都是为了寻找一个继续前行的理由。
然而现在短视频里的热闹盖过说书人的声音,我们这代人又该如何留住这份一人一桌说尽古今的独特魅力?
大家身边还有人听评书吗?对于传统艺术的传承,你觉得我们能做些什么?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
参考资料:
光明网《刘兰芳:一鸣惊人《岳飞传》演古说今四十年》
更新时间:2025-09-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