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走失
8月9日,北京一7岁男孩铠铠,在云南大理苍山走失。8月13日,大理市应急管理局向南都N视频记者证实,该名男孩已被找到,不幸遇难。
走失前,铠铠在参加一个户外独立营,徒步在森林中采菌子。
4个老师照看7个小朋友,一转眼就找不到铠铠了。
这个独立营每周的费用是3800元——父母花了这么多钱,却把孩子送进凶险。
这两天,苍山连续有雨,加上山中昼夜温差很大,给搜救工作带来严峻考验。
更要命的是:
铠铠是一个自闭症儿童。
自闭症儿童因天生感知缺陷,听到动静反而会躲起来,亦不会对外界呼救应答,搜救队只能反复播放他妈妈的音频:
“王X铠,快出来,妈妈这里有奥利奥。”
每个善良的人,都希望奇迹出现,铠铠获救,但是,命运并未再次垂怜,走失的男孩铠铠终究没能等来生命的奇迹。
我还想谈谈背后更深切的问题——
风险·认知
自闭症的小朋友因为神经发育上的问题,“走失” 的风险特别高。
他们对危险没什么概念,就算身陷险境也不会喊人帮忙,反倒容易被些咱们常人想不到的东西勾住目光,一门心思就跟着走了。
有位自闭症孩子的妈妈跟我讲过,有天她在院子里洗衣服,6 岁的儿子就在旁边待着。
就低头搓了几下衣服的功夫,再抬头孩子就没影了。她赶紧往外冲,好家伙,孩子已经跑到家附近车来车往的马路上了,差点被车撞着 —— 原来她儿子超爱积木,刚好有辆车从门口过,车屁股上贴了张积木图案,孩子就这么跟着车跑出去了。
自闭症孩子还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不会跟人眼神交流,也不爱说话,这也是为啥叫 “孤独症” 的原因。
他们一旦遇上危险,很容易在安安静静中被人忽略,在默默无语中受伤害。
北京那个 7 岁的铠铠,他爸妈肯定也知道这些啊。
可偏偏,他们还是花了大价钱,把有自闭症的孩子一个人送进了夏令营。
真不该怪他们 —— 养自闭症孩子的爸妈,估计是这世上最难的爸妈了。为了让孩子能自己照顾自己,他们这辈子都扛着扛不动的苦。
我就是想从这种 “明明是为孩子好,结果反倒可能坑了孩子” 的父母心说起,聊聊这个暑假里最让人揪心的 “坑”——
爸妈太想让假期 “有意义”,说不定正在毁掉孩子的假期呢。
假期·意义
上周,关系特铁的一个闺蜜问我:“假期带娃去哪儿玩了?有没有啥好景点或者夏令营推荐啊?”
听我说因为工作原因,整个暑假压根没带孩子出过门,她语气里满是遗憾:“不给孩子安排点有意义的活动,总觉得对不起他。”
她在体制内工作,请公休假得排队等领导批,就是个再普通不过的上班族。
可刷朋友圈时,看到别人家孩子不是天南海北打卡景点,就是去欧洲游学,再看看自家娃天天宅家吃西瓜、玩手机,竟觉得这简直是 “犯罪”。
只不过 “犯罪” 的不是孩子,是她自己:“人家孩子都在外头长见识,咱家娃天天家里蹲,说到底还是咱当父母的不合格啊。”
我一时不知该怎么安慰她,只好跟她讲了我们共同的朋友 A 带娃赶景点的经历 ——A 暑假带孩子跑了北京又去内蒙,结果呢?“孩子就想赖在宾馆里吃着冰淇淋玩手机,连配合摆拍张照片都懒得动!”
你看,家里蹲和赶景点的区别,说白了就是:一个是在家里吹空调玩手机,一个是在宾馆里吹空调玩手机。
留给孩子的长假本就不多。在能力范围内带孩子出门见见世面,当然是好事。但得想清楚:咱们拉着孩子赶景点、塞去夏令营,到底是自己被亏欠感裹挟着跟风追求 “有意义”,还是孩子是真的想去看看世界?
不然的话,到头来不过是换个地方跟孩子置气,实在没什么意思。
填鸭·留白
暑假还没到呢,我家门口的鞋柜上就已经堆起了各种传单 —— 补习班的、旅行社的、游学中介的,花花绿绿挤了一堆。
上面的话写得都挺 “戳心”:“暑假可是弯道超车的黄金期”“千万别让你家孩子在假期掉队”“想提升孩子英语能力、独立意识和社交圈?快来 XXX 欧洲游学团……”
这些机构啊,算是把中国家长的心思摸得透透的 —— 一辈子都怕孩子落后于人那点焦虑,被他们攥在手里,变着法儿地掏咱们的钱包。
可话说回来,不管是补习班、外地游还是游学团,主角从来都该是孩子,不是家长。
逼着孩子马不停蹄地赶场,到底是孩子自己愿意,还是父母打心眼儿里见不得孩子有太多空闲时间?
这个暑假我聊过的 10 个朋友里,有 9 个一说起给孩子报班、送夏令营的事,都差不多是一个调调:“看见娃在家疯玩刷手机我就浑身不自在,赶紧花钱把他送出去,省得我看着心烦。”
这大概是家长的又一个特点:不光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更怕孩子在吃喝玩乐里 “虚度光阴”。
所以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在假期把孩子推进另一场 “军备竞赛”—— 要么往死里补课,要么扎堆赶游学。
见不得孩子自由自在地玩,见不得孩子无所事事地晃,见不得孩子对着天空发呆 —— 这大概是我们这代父母身上挺严重的 “病”。
这 “病” 的根源,除了对孩子未来的焦虑,还有个藏得挺深的心思:我们这些 70 后、80 后、90 后家长,早就把自己活成了生产队里不停拉磨的驴,“勤劳” 和 “有用” 这俩词刻进了骨头里,潜意识里根本容不下孩子的 “悠闲” 和 “无用”。
童年·记忆
但。
孩子不是机器人,不能学校卷了之后,假期继续卷,卷生卷死卷到没边没沿。
“无用、无聊、无意义”的留白,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它们是少年成长的阳光,是灵魂喘息的氧气,是孩子在工具化的属性之外,生而为人的乐趣。
想想我们自己的童年吧。
80 后的童年,像是被时光浸过的老照片,没有像素的堆砌,却在记忆里洇开一片暖黄的光。
那时候的日子过得慢,天空总是很蓝,日子总过得太慢,没有手机刷屏的指尖忙碌,没有平板里循环的动画片,连电视机都是稀罕物 —— 多半是带着 “雪花点” 的黑白屏,每天下午才播两集《西游记》,却能让整个院子的孩子搬着小板凳围坐成圈,为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尖叫,为唐僧的迂腐叹气。
那时候的 “玩具” 全凭大自然赏赐,也靠双手创造。春天挎着竹篮去田埂挖荠菜,顺便掐几朵蒲公英,对着风一口气吹飞白色的小伞,看它们像小伞兵一样飘向远方;夏天揣着玻璃瓶去捉萤火虫,天黑后把闪烁的 “小灯笼” 挂在床头,以为拥有了整个银河;秋天在落叶堆里打滚,把金黄的叶子踩得 “咔嚓” 响,或者用玉米杆做支 “长枪”,和小伙伴在晒谷场上演 “地道战”;冬天最盼下雪,雪一停就冲出家门,滚一个比人还高的雪人,鼻尖冻得通红也不停歇,哪怕手冻成红萝卜,也要攥着雪球追跑打闹,直到棉袄被汗水浸湿,才被妈妈扯着耳朵拽回家。
那时候的 “社交” 是面对面的热闹。没有微信聊天框,喊伙伴出门全靠嗓子 —— 趴在自家院墙上喊一声 “某某某,出来玩啊”,不出三分钟,巷子里就会聚拢起一群 “小疯猴”。女孩们跳皮筋、踢毽子,嘴里念着 “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皮筋从脚踝升到头顶,笑声比阳光还亮;男孩们弹玻璃球、滚铁环,或者爬上老槐树掏鸟窝,哪怕被树枝勾破了裤子,回家挨顿揍,第二天依旧乐此不疲。傍晚时分,家家户户的烟囱冒出炊烟,妈妈们站在门口扯着嗓子喊 “回家吃饭喽”,此起彼伏的应答声里,藏着最鲜活的人间烟火。
那时候的 “游戏” 带着点笨拙的诗意。用粉笔在地上画个 “房子”,单脚跳着就能玩一下午 “跳房子”;把纸折成 “东南西北”,在里面写上 “傻子”“英雄”,闭着眼选的时候心跳得像打鼓;用泥巴捏成小碗,举过头顶狠狠摔在地上,听 “啪” 的一声脆响,比现在的电子游戏通关还让人兴奋。
没有电子设备的童年,我们像野草一样自由生长,在阳光下奔跑,在风里唱歌,用眼睛记住云朵的形状,用耳朵收藏蝉鸣的节奏。那些简单的快乐,像一颗颗饱满的种子,在记忆里发了芽,长成了如今面对生活琐碎时,依旧能让人会心一笑的力量。那时候的纯真,不是刻意营造的童话,而是日子本来的样子 —— 慢一点,再慢一点,让时光足够装下一场滚铁环的奔跑,一次捉萤火虫的等待,和一群伙伴叽叽喳喳的整个夏天。
不必花费金钱,不必晒朋友圈,不必包装成证书和阅历,甚至不必拿去和人比较。
只是松弛的、开心的、随意的、自然的、具体的、发自内心的爱、平和与喜悦。
给孩子一个有意义的假期,固然是好的。
但更好的,是让孩子在自己假期里,安放自由和记忆。
共勉。
来源:网络综合整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果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82898800编 辑:琬璘
审 核:崔英
终 审:凯淇
更新时间:2025-08-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