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2030年前将在乐山建成全国最大萤火虫种质资源库"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这一宏伟计划背后,是乐山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科研团队多年来在萤火虫保护与繁育领域的深耕,彰显了学校强大的科研实力。
乐山师院生命科学学院的科研团队在曹成全、李龙、蒋冲雨三位老师带领下,由崔欣月、雷蕾等15名学生组成。团队以萤火虫人工繁育技术为核心,针对行业长期存在的真菌感染致死率高、化蛹成功率低、野外种群复壮难三大难题展开攻坚。经过不懈努力,不仅完成西南首例萤火虫规模化繁育,还发明全国首个萤火虫化蛹器具,掌握20余种萤火虫野外繁育技术。乐山师范学院教授曹成全表示,团队依托学院在昆虫学、生态学等学科的深厚积累,从环境模拟、饲料优化到精准调控温湿度,每个环节都经过反复研究与实践。
科研实力也赢得了各界认可。项目得到院士团队肯定,获四川省文旅厅及5个地方政府高度评价,与超25家企业达成合作,受到十余家媒体关注报道。一家合作文旅企业负责人提到,乐山师院团队提供的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支持,技术独创性和稳定性令人信赖。此前,乐山新闻网报道过乐山师范学院与棕桥村共同打造的萤火虫保护项目“牧萤人家”,通过人工干预扩大萤火虫种群和数量,成效显著,目前棕桥村萤火虫总量达一二十万只以上 。
根据规划,团队将以乐山为起点,在2030年前建成全国最大的萤火虫种质资源库。该资源库不仅会成为萤火虫物种保护的“基因银行”,还将联动旅游与产业集群,通过“萤火经济”助力乡村振兴。从实验室技术突破,到田间地头种群复壮,再到产业融合规划,乐山师范学院用实力证明地方高校科研力量在特色领域的创新能力。这场萤火虫科研探索,成为乐山师院服务地方发展、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生动实践。
(文图据乐山师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更新时间:2025-08-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