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南京照相馆》里的“活菩萨”,救下上万妇孺却抑郁自杀,墓志铭上写着“金陵永生”!

在最近热映的电影《南京照相馆》中,有这样一个镜头:面目狰狞的日军闯入金陵女子大学,四处搜捕中国守军。

危机时刻,一位外国女医生挺身而出,伸开双臂拼尽全力护住身后的中国人,自己却被日军一个耳光狠狠打倒在地。



这个镜头背后,镌刻着一段浸透血泪的民族记忆,更隐藏着一位不该被时光淹没的女英雄,她就是影片中女医生的原型,曾担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代理校长的明妮·魏特琳。



她是美国人,却在南京沦为人间炼狱时,拒绝撤离。


她在生命孤岛建起一座避难所,庇护超过两万名难民免遭屠戮,挽救成千上万的女性不受暴力欺辱。


当年,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德国人约翰·拉贝,高度赞扬魏特琳:“她就像抱窝的老母鸡带着小鸡,保护着身后惊恐万状的中国妇女和儿童!”


她被南京人称为“活菩萨”“守护神”。



可是,就在即将迎来曙光的时刻,她却因重度抑郁自杀辞世。


她的离去映照出战争对人性的摧残有多深重,也让我们看到:在最黑暗的深渊里,依然有人高举着文明与良知的火把,这样的光芒永远不会在黑暗中熄灭


01

“我叫华群,自愿来到中国”


1883年,一对法国夫妇横渡大洋来到美国伊利诺州一个不起眼的小镇。


他们身无分文,不会说英语,靠着一家铁匠铺勉强糊口。三年后,他们可爱的女儿,明妮·魏特琳降生了。


魏特琳从小就懂事,帮着父亲给马匹钉马掌,陪着母亲干农活儿。


6岁那年,母亲猝然离世。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魏特琳包揽了所有家务,在寒冬腊月外出放牛。


艰辛的生活没有磨灭魏特琳的心气,反而让她愈发盼望早日长大,成为一名传教士,去帮助更多像她一样遭遇不幸的孩子们。


1912年,20岁的魏特琳靠着半工半读取得伊利诺州立大学学士学位,当年秋天,她就奔赴中国合肥任教。



初到合肥,魏特琳震惊于眼前的一切:女子过得艰辛不说,还没有资格读书。


她当下便为自己起了中文名“华群”,决心排除万难也要帮扶中国女子。


合肥三育女子中学,红红火火地建立了起来。


1918年,工作6年后,魏特琳返回美国。她利用这段时间到哥伦比亚大学进修教育学,同时,也满心憧憬地同未婚夫筹办婚礼。


恰在此时,一个突然的请求打断了她的计划。


正在筹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简称金女大)的德本康夫人,因要事返回美国,她想聘请魏特琳接替自己的工作。


魏特琳临危受命,迅速收拾行囊奔赴南京,为此不惜推迟了婚期。


临行前,她本以为此去不过一年半载,却想不到,从此便将最美好的年华贡献给了金陵。



虽然是代理校长,魏特琳从没有将自己视为局外人,她真心真意为建设学校献计献策,从募捐、设计到施工,一一参与其中。


大学建成后,她又着手建立一套教师以及行政人员管理培训机制,并在中国开设了实习制度的先河。


也许是儿时苦难的经历,让魏特琳格外有慈悲心肠,她购买土地,为金女大附近100名穷人的孩子们建造小学。


她鼓励在校学生积极走进结对帮扶的穷人家中,彻底为他们解决难题,而不是待在象牙塔中空喊爱的教育。


她还利用休假到欧美名校进修,把优质教育模式推广到国内。每到一个地方,她都自掏腰包为学生们购买书籍,物色优秀的教员。


为了金女大,她那无限期被推迟的婚期,最终不了了之;为了金女大,父亲去世时,她也没能陪伴在他身边。



但魏特琳觉得,只要看到眼前一张张真挚的笑脸,就甘心情愿承受一切的打击和失去。


魏特琳的付出被大家感恩于心,50岁生日那天,金女大的学生们和附近百姓按照中国习俗为她办起了隆重的寿宴。


喧闹的庆贺声中,魏特琳百感交集。


02

“永不撤离!中国是我的家,要与之共存亡!”


1937年8月15日,侵华日军对南京发动空袭。


轰炸声中,美国大使馆催促在华妇女儿童迅速撤离,在学校里挖战壕的魏特琳却说:“这是我的家,我要与之共存亡,哪里也不去!”


随着轰炸越来越猛烈,美国大使馆发来第四次警告,也是最后一次警告,并给了魏特琳三个选项:一、立即撤离;二、稍后撤离;三、永不撤离。



魏特琳坚定地在“永不撤离”上签下名字:“这也是我的使命,就像在危险中,男人们不应弃船而走,女人们也不应丢弃她们的孩子一样。”


誓与南京共存亡的魏特琳,不仅有着一腔孤勇,更有智慧,她致信美国大使馆要求建立“安全区”,将金女大变成一个保护妇女儿童的难民营。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展开长达数周的大屠杀。


“昨天和今天,日本人进行了大规模的抢劫,摧毁学校、杀害难民、强奸妇女。我的痛苦充满胸膛,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啊,上帝,今夜请控制日本兵在南京的兽行!”


“今天,世上所有的罪行都可以在这座城市里找到!”


魏特琳的日记,如实记下惨绝人寰的一幕幕。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难民营的工作人员,前排左四为魏特琳


来不及逃出城的妇女们抱着孩子、搀着老人,如潮水般涌向金女大寻求庇护。许多人没见过魏特琳,甚至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口口流传着她的“传奇故事”:金陵女子学院有位救苦救难的“活菩萨”,她敢跟日本鬼子硬碰硬,跟着她,就有生的希望!



面对神情惊恐的大批难民,魏特琳仿佛生出三头六臂。她安慰鼓舞大家,给他们带去希望;她四处奔走筹集食物,设立洗澡房,为大家看病,打防疫针,更为营养不良的孩子送去珍贵的奶粉和鱼肝油。


学校里的妇孺将每一个角落挤得满满当当,有人劝说魏特琳,别再收留了。


魏特琳一口回绝:“我宁可在未来面对破损玷污的四壁,也要为妇女儿童提供人道的服务,我绝对不能对他们关上大门。”


难民带着铺盖等物品涌入金陵女子文理学院


而为妇孺带去安宁的她,没吃过一顿热乎饭,没睡过一个整觉,整日精神紧绷,肩上仿佛压着千斤巨石:“今夜,我守护着4000多名妇孺,我不知道这种重担还能承担多久,真是可怕到难以形容。”


尽管心中充满着恐惧,但魏特琳仍像个恪尽职守的钢铁卫兵,没日没夜地守护着学校。



她用柔弱的身躯抵挡血迹斑斑的刺刀,“想杀她们,先从我的尸体上踏过去!”


她带着一脸伤痕,高声驱赶爬墙闯入的日本兵:“滚出去!你们这些畜生!”


虽然,一批又一批的日本兵被赶走,但他们贼心不死。


一次,一大波日本兵又在门口大闹,魏特琳匆匆赶去痛骂。可回过神才发现,另一拨日本兵早已潜入学校抓走了12名女子。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天的情景:枯叶瑟瑟地响着,风在低声呜咽,被抓走的妇女们发出凄惨的叫声。”魏特琳痛哭着在日记里记下令她崩溃的细节。



从1937年8月到1940年4月,魏特琳在极其繁忙、痛楚、崩溃的状态下,坚持将目睹的一切如实记录。这份混着血泪、50余万字的资料,在日后成为还原“南京大屠杀”真相的有力证据。


03

“她把生路给了南京,自己留在了黑暗里!”


1938年1月28日,日军强行下令关闭安全区的难民营。大批被强制离开金女大的难民,遭受凌辱杀害。


慈悲的魏特琳又以教学为掩护,继续收容了800多名妇女。


她不是简单给这些妇女们提供一饭一瓦,还帮她们补习文化,教授职业技能,甚至给她们将来做小本生意的本钱。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部分妇孺合影


与此同时,魏特琳还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日本人以搜捕中国士兵为借口开展户籍登记,疯狂屠杀那些没有家属认领、身份不明的男性公民。


魏特琳冒着风险,带动避难所的妇女们去冒充男人们的妻子、母亲。


就这样,2000多名士兵和平民被救了下来。


国民政府感怀魏特琳的巨大贡献,授予她三色襟绶采玉勋章,这是给予外侨的最高荣誉。


但战争的残酷,长期的超负荷劳累、压抑,让魏特琳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看到这些轰炸机,我就战栗不已,它们意味着残缺不全的尸体和可怕的痛苦。”


“我快要筋疲力尽了,双手也不听使唤。”



1940年5月14日,病情严重的魏特琳被接回美国,她发誓要积极治疗,病愈后再回金女大。


只可惜,日军暴行带来的巨大创伤,以及救不下所有人而滋生的自我责备,如两根绳索反复绞杀着魏特琳。


1941年5月14日,离开南京一周年的当天,魏特琳关死门窗,扭开煤气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年仅55岁。


万般痛苦之时,魏特琳还不忘在仓促写就的遗书里,表明心迹:


“我深深地热爱金陵女大,如果我有十次生命,愿意全部无私奉献给她。”


5月18日,魏特琳被安葬在密歇根州一处公墓。


墓碑的正面,雕刻着金女大校舍的建筑图样,写着“金陵永生”四个苍劲的汉字。下面几行英文则记录了她短暂却璀璨的一生:明妮·魏特琳,观音菩萨,在中国待了28年的传教士



同一天下午,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师生们泪如雨下,悼念为中国而献出一生的伟大教师。


然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却鲜少有人理解魏特琳的选择。

她的弟弟始终无法释怀:为了一个遥远的东方国度、一群素不相识的异国人,姐姐放弃了婚姻,疏远了家人,这样的牺牲值得吗?

但在这片她曾用生命守护的土地上,魏特琳从未被遗忘。南京的梧桐树下,老人们仍会向年轻一代讲述那个"洋菩萨"的故事;纪念馆的展墙上,她的照片永远与那段历史同在。


当张纯如的《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让世界重新认识这段历史时,中国人早已将这位金发碧眼的“金陵守护神”,永远镌刻在了民族的集体记忆之中。


日本都留文科大学教授笠原十九司,顶着重重压力,将魏特琳的日记翻译成日文版,极力在国内推行。


他渴望通过那一个个淌血的文字,还原南京大屠杀的真相,提醒国人铭记历史,永不再战。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校园内,矗立起魏特琳的铜像,碑面上刻着醒目的四个字:金陵永生。



2024年,第十一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金陵永生:魏特琳传》出版面世。


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沉痛地表示:“魏特琳的去世,就像是战场上的士兵倒下一样,她是英雄,更是南京大屠杀的受害者。”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回忆起明妮·魏特琳女士的故事,不是为了仇恨,也不是为了控诉,而是拒绝遗忘。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透过烽烟残骸,我们不能忘记那样一群人。


他们不是超级英雄,却迸发出无尽勇气,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用血肉之躯和荧荧微光换来如今的太平盛世。


你们拼来的明天,我们接续奋斗;你们坚守的信念,我们永远捍卫!


牢牢铭记,是一种精神的接力;深深感恩,更是一种自觉的担当。


山河已无恙,吾辈当自强。


参考资料:

1. 澎湃新闻:救下上万中国妇孺的她,也是南京大屠杀受害者

2.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84年前的今天她自杀,她也是南京大屠杀受害者

3. 北京日报:一位美国女性,她一生未育,却有一群中国孩子……

4. 江苏人民出版社:《南京照相馆》看完了,你认出这些隐藏人物了吗?

5. 人民日报文艺:书里书外 | “我愿意到中国去,同你们一起战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9

标签:时尚   活菩萨   金陵   妇孺   墓志铭   照相馆   南京   抑郁   中国   文理学院   女子   日本   美国   难民   日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