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你的阅读,友情提醒: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问诊。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之“谷雨”,为春季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里湿气最易侵体之时,民间有句老话叫“谷雨不除湿,全年堵得慌”,不是没道理的。
谷雨过后,气温回暖、雨水增多,空气湿度骤然升高,湿气趁虚而入,身体若不及时调理,轻则乏力困倦,重则湿邪缠身,一整年都难受。
所以,这个季节是养生祛湿的关键节点。咱们今天来谈一谈:谷雨时节,身体湿气重会有何种表现呢?吃什么能有效祛湿?日常生活中又该注意哪些小细节?
在中医的观念之中,湿气被称作“万恶之邪”。它就像空气里的水汽,看不见摸不着,却能悄悄渗透进我们的身体。尤其于春夏时节,空气湿度攀升、环境趋于潮湿,湿气更易侵袭人体,对脾胃运化功能产生影响,那么湿气缠身的信号都有哪些?
中医讲“湿邪困脾”,脾是人体运化水湿、主气血生化的关键器官,一旦脾被湿气缠上,身体很多地方都会出问题,最直观的表现,就是那种从早到晚的沉重感。
这种沉重感,不是简单的累,而是一种仿佛全身灌了铅一样的钝重。
尤其是手脚,早上起床时就觉得腿脚发沉,活动几步也提不起劲,连平时最轻松的散步都像负重行军一样。
这种感觉在阴雨天、湿度大的时候尤其明显,人变得不想动、提不起精神,甚至稍微做点家务、走个楼梯,就觉得累得慌。
很多人以为是缺乏锻炼、或者年纪大了,其实是体内湿气太重,把气血运行阻滞了。
中医常说“舌为脾之苗”,也就是脾胃的健康状况,可以通过舌头直接反映出来。
如果你早上刷牙前,照照镜子,发现舌头上铺着一层厚厚的、发白发腻的舌苔,甚至有点泛黄,这就说明体内湿气已经不轻了。
正常健康人的舌苔应当是薄白而润泽,厚腻说明脾胃阳气受困,水湿代谢异常,湿浊内生。这种情况的人,往往还会伴随着口气重、口中发黏,有时候刚刷完牙没多久,口里又开始泛出一股异味,这都是湿气在体内郁结、脾胃运化不畅的信号。
除舌苔之外,排便状况亦能显露湿气的些许端倪。很多人日常饮食没什么大问题,也没吃坏肚子,却常常感觉大便不爽快。
要么是稀溏不成形,要么是便便粘腻,排完后发现马桶里“挂便”,怎么冲都冲不干净,这其实是典型的“湿困脾胃,肠道失于通调”的表现。
湿气重时,肠道蠕动会受影响,水湿积滞,大便因而偏软偏稀,质地粘腻。这种情况往往还伴随着腹胀、屁多,有时候肚子里咕噜咕噜响,胃口也不太好,吃点东西就容易觉得顶着不消化。
值得一提的是,湿气对皮肤的影响也不小。湿邪郁于体内,排泄不畅,皮肤就容易油腻出油,脸上爱长痘,尤其是下巴、额头、脸颊两侧,时不时冒出闭口粉刺和红肿痘痘。
有些人皮肤甚至会出现湿疹、瘙痒,或是感觉脸上总是油光发亮、毛孔粗大。
春夏天本来天气闷热,湿气重的人再一出汗,皮肤就像裹了一层油,越洗越油、越擦越腻,怎么都不清爽。
当你发现自己最近容易疲倦乏力、舌苔厚腻、大便粘腻、皮肤爱出油长痘等情况的时候,基本上就可以判断,体内湿气超标了。而谷雨时节,正是除湿调理的关键时机!有3个谷雨必吃的“祛湿宝”,简单又有效,家里备上准没错。
谷雨时节,养生的关键词就是两个字:祛湿!那怎么祛湿呢?其实,老祖宗早就总结好了“三宝”,在这湿气最重的节气里,靠它们调理脾胃、化湿利水,简单好用,人人都能吃得起。
第一宝:薏米
《本草纲目》中早有记载,薏米性味甘淡且微寒,有着健脾渗湿、利水消肿以及除痹止泻之功。其最大特点就是能有效排除体内多余的水湿,缓解因湿气积滞带来的沉重感和水肿症状。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薏米它含有的多酚类化合物,以其强大的抗氧化能力,帮助清除体内的自由基,缓解氧化应激,保护身体免受过度氧化的伤害。
此外,薏米具有抗炎功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慢性炎症。这些特性使得薏米在改善皮肤问题方面表现出色,比如可以减轻痤疮、湿疹等由湿气或炎症引起的皮肤问题。
在食用方法上,薏米可以煮粥、煲汤,也可以搭配其他食材一起食用,如红豆、茯苓等,效果更佳。
但需要注意的是,薏米性偏寒,脾胃虚寒或容易腹泻的人群应当适量食用,最好与温性食材如山药、姜一起搭配,避免过度刺激脾胃。
第二宝:山药
山药,被誉为“脾胃养生小能手”,性味甘平,入脾、肺、肾三经,既能健脾养胃,又能生津润肺、固肾益精。简单来说,它能补脾胃,脾气足了,运化水湿的能力就强,自然把体内多余的湿气化掉、排出去。
山药富含黏液蛋白、淀粉酶及多糖类活性成分,其生物活性可有效修复受损胃肠黏膜并增强消化功能。中医理论认为,脾胃运化失司易致湿邪内蕴,长期湿浊停滞将诱发慢性代谢性病理改变。山药通过促进消化和吸收,帮助改善这种情况,进而促进湿气的排除。山药还具有调理体质、增强免疫力的作用,这对于湿气重、体质虚弱的人群尤为重要。
山药的食用方法多样,可以煮粥、炖汤、蒸食等。谷雨时节,搭配薏米、茯苓一起食用,效果更佳。然而,食用山药存在一些注意事项。特别是脾胃虚寒的人,不宜生吃山药,因为生山药含有草酸钙结晶,容易刺激口腔和胃肠道,导致不适。
另外,切山药的时候,它表面的黏液容易刺激皮肤,可能引起过敏或瘙痒,建议操作时戴上手套,或者用清水及时冲洗,避免皮肤不适。
第三宝:茯苓
茯苓是一味在中医里非常常见的药材,很多人煲汤或者泡茶都会放上一点。它的性味甘淡、平和,主要作用在脾、心、肺、肾这几个脏腑,用得好还能帮身体赶走湿气。
茯苓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如茯苓多糖、茯苓酸等,具有抗炎、抗氧化、利尿等作用,能够有效排除体内湿气,缓解因湿气造成的体重增加、浮肿等问题。
茯苓的食用方式也很灵活,可以将其与其他食材如薏米、山药等一起煮汤、做粥。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茯苓具有强烈的利水作用,如果正在服用利尿药物(如氢氯噻嗪、呋塞米等),则不宜与茯苓同服,以免引发电解质紊乱或低血钾等问题。服用期间,如果想要使用茯苓祛湿,建议先咨询医生或药师。
当然,光靠吃还不够,日常生活中如果不注意,一样容易被湿气“缠上”。所以,除了吃这3宝,谷雨后还有哪些实用又简单的祛湿妙招呢?
想要真正赶走湿气,保持身体轻松舒畅,以下几个简单易行的日常妙招,大家一定不能忽视!
谷雨前后,适当艾灸对调理身体非常有帮助。艾灸不仅能温阳散寒,还能祛湿通络、健脾养胃,大家可以在几个穴位进行艾灸:足三里,有助于调理脾胃,提升免疫力;关元穴,补肾固本,驱寒除湿;阴陵泉,健脾利水,专门用来化湿排水。
每个穴位艾灸15-20分钟,最好能感到温热舒适,微微出汗。每天或者隔天进行一次,长期坚持,湿气就能逐渐远离,身体轻松不少。
“睡前泡泡脚,胜吃补药”,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谷雨时节,湿气容易从脚底渗入,泡脚不仅能促进血液循环,还能帮助湿气顺利排出,大家可以尝试一些泡脚小方法,比如取适量艾叶和生姜片,煮水10分钟。
煮好水后,将水倒入泡脚盆中,水温保持在40℃左右,确保温暖舒适。然后,将双脚浸入温热的水中,静静享受15到20分钟的泡脚时间;泡脚过程中,水温会逐渐降低,若感觉水凉了,可以适时添加热水保持温度。泡至额头微微出汗、双脚通红为最佳效果。
这种方法有助于缓解手脚冰凉、夜间失眠等症状,坚持下来,湿气沉重的感觉也会得到显著改善。
阳光有天然的除湿功能,所以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要把衣物拿出去晒晒。上午10点到下午3点这段时间阳光最为强烈,晒衣物时能达到最理想的除湿效果。如果遇到阴雨天,可以用干燥机、除湿机,或者在衣柜里放些干燥剂、活性炭包来保持干燥。谨记,莫要穿着湿衣服,亦需避免用湿被子覆身。须知,湿气易乘虚而入,若如此为之,健康恐受影响。
谷雨时节,我们需要特别注意养生、调理脾胃。适当的饮食、运动以及生活习惯的调整,能显著减轻湿气对身体的负面影响,维持身心的轻松与愉悦。
薏米、山药、茯苓这三宝,不仅有助于祛湿,还能调理脾胃,促进身体的健康。在谷雨时节,抓住这个关键节点,不仅能改善当下湿气带来的不适,还能为一整年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1、新华网.谷雨时节养生防病注重“健脾祛湿”.2024-04-18
2、中共杭州市委.雨水绵绵 湿气渐重 谷雨时节如何科学“祛湿”?.2024-04-22
3、人民网.常吃这些食物摆脱湿气 3类"消暑粥"抗炎热.2018-07-31
4、生命时报.体内湿气大有5个典型信号.2015-06-03日
更新时间:2025-04-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