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和军事实力均强于日本,为何大清却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

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这是中华民族心中永远的痛。

在很多人的意识里,清朝士兵是用大刀长矛和日本兵厮杀,其实,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大清并不比日本相差多少。

因为,当时日本明治维新也才二十几年,而同时大清也进行了自救的洋务运动。

经济实力对比,清国强于日本。

甲午战争爆发之时,中日两国在GDP上的对比,清国是远大于日本的,有资料甚至认为中国是日本的5倍,在我搜索到的资料里,当时的大清最少也是日本2倍。

在财政收入上,1893年,清朝为8698万两白银,其中仅赫德掌控的海关就为清政府提供了2000多万两。同一年,日本为8804万两。中国比日本还略高几百万两。

在进出口上,1893年,清国为1.01亿海关两,是日本的两倍多。

我们再来看单项数据。

1880年代开始,清朝开始大规模修建铁路,总体规模上应该和日本差不多。

在机械纺织上,棉纺业,清四大纱厂有纱锭13万枚,而日本是38万枚,日本强于清国。在丝织业上,生丝产量日本是3000多吨,大清是5000多吨,清国又反超日本。两国的防止也基本齐平。

在钢铁产量上,1994年,张之洞在武汉建立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已经投产,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钢铁企业之一,而日本的第一家大型钢铁企业八幡制铁在1901年才投产。

在煤的产量上,当时大清开平煤矿一年产煤就达到49万吨,而众所周知,日本缺煤。

这些数据表明,当时清国的经济体量还是略胜于日本的。

在军工生产上,清国更是远超日本。

1893年,中国除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金陵机器局四大骨干企业外,另外还有山东机器局等16个军工企业。仅福建船政局就有工人 26003人。

同一年,日本有东京炮兵工厂、大阪炮兵工厂、横须贺海军工厂、筑地海军造兵厂等4 大骨干军工企业,军工企业合计雇用职工10132人;

1893 年,日本陆海军工厂的机器动力共 2205 马力,而大清的江南制造局一厂 1891 年便有 4521 马力。

我们再比较造船。1884 年至 1890 年横须贺厂造军舰七艘,其中除高雄号外都不到二千马力。同期福州船政局也造船七艘,基本上都在 2000 马力以上,当时福建船政局还可制造钢甲舰,日本则没有这样的技术。

可见,甲午战争前,清朝的军工实力是日本两倍。

我们再来比较一下军队人数和军事装备。

就兵员和枪炮数量上来说,大清远远多于日本。

大清有兵员100多万,虽然大多数是不堪一战的八旗兵和绿营兵,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新式近代陆军。

我们来看看清军的新式装备:清军大炮和机关炮总和1733门,日军大炮294门,炮械比5.9 : 1。清军洋枪装备23万支,12万参战部队枪械装备率85%。

我们来看看海军,中日两国海军都是倾两国财力武装的高科技兵种,清朝进口的外国战舰在吨位上名列亚洲海军第一。1887年,日本加速引进新锐战舰,至清日战争开战,日本军舰在火炮射速和弹药杀伤力上已经超越清朝,只能说两国海军各有优势。

清朝的镇远和定远两舰是亚洲巨无霸,号称"遍地球第一等之铁甲舰",装备305mm后膛炮。当年两舰访问日本,曾引起日本的恐慌。舰上官兵上岸与当地居民发生了互殴事件,最后以双方相互赔偿了事。日本的民间甚至发起捐款来造船应对清朝的镇远舰。

但是,清朝为什么败了,而且败得那么惨?

首先,最高层面上,思维格局不在一个维度。

大清政治腐败,朝廷内部在“战”还是“和”上面始终没有形成统一意见。高层出于自身利益,在决策上互相制肘。

日本的战略意图相当坚决,指挥统一,作战目标非常明确:

1、引诱清军进入朝鲜,然后日本登陆朝鲜,牵制清朝军队。清朝派援军时,袭击运兵船,再和北洋水师决战。

2、如日本海军取胜,掌握了黄海制海权,日本陆军便由渤海湾登陆,实施直隶(河北)平原决战,一举消灭清朝主力。

3、如海上决战胜负未分,则以舰队控制朝鲜海峡,协助陆军主力占领整个朝鲜。

4、如日本舰队决战失败,清朝取得制海权,则以日本陆军主力实行本土防御,海军守卫本土沿海。

反观清军方面,战前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由于统治集团主战、主和意见分歧,相互掣肘,事先既未组成专门的作战指挥机构,更无统筹全局的战略指导。在没打之前,准备不足,寄希望于俄、英等国的“调停”,然后在受到攻击的情况下仓促宣战。

其次,在指挥系统,军制等方面,清军完全没有近代化的建军思想和近代作战理念。

大清虽然有新式武器,却军队编制混乱,军官素质低下,没有指挥近代化战争的经验,指挥系统凌乱,参战军队各自为战。

比如,北洋海军的提督丁汝昌,原来是太平天国的降将,没有受过新式海军教育。带兵进入朝鲜的陆军最高指挥官叶志超是伙夫出身,毫无文化,靠不断平定匪乱而升官,完全没有受过新式军事教育。入朝军队如太原镇总兵聂士成部,也属于临时抽调性质。

反观日本,专门为战争组建了第一,第二集团军,设立大本营统一指挥,完全举国决战的状况。相比之下,清军编制和战略战术还停留在王朝平定国内反叛的水准。

其三、临战前的准备,双方更是有天壤之别。

日本为了发动侵华战争,蓄谋已久,派出大量间谍做了充分的情报调研。

相比之下,清军没有专门的情报系统,情报来源纯属于瞎猜测,导致决策屡次失误。

在战争爆发前几年,光绪帝大婚和慈禧太后修圆明园,挪用了不少海军军费,导致北洋海军军备,尤其是火炮和弹药上,没有及时更新。而日本在战争爆发前几年,全国动员买军舰,新锐战舰迅速超过了清国,清国对此还没有紧迫感。

我们再来看看战争的过程。

日本借平定东学党之名进入朝鲜,扶植亲日政府,并对驻朝清军发起袭击。清军从各地抽调军队进入朝鲜,并无统一编制,军队统帅内部产生分歧,战败,主帅叶志超逃跑。

丁汝昌率北洋水师主力护航清军在黄海大东沟海域登陆后,遭遇日本联合舰队伏击,惨败。

日军占领朝鲜之后,向北推进进攻鸭绿江,清军鸭绿江防线崩溃。在这种情况下,清朝判断失误,唯恐祖陵有失,集重兵于东北防守,而对于真正的战略重地,北洋海军所在的山东半岛仅部署官兵3万余人。

日本辽东半岛登陆,清军也不趁日军立足未稳,歼敌于滩头,北洋海军龟缩在威海也不出动,放任日军用十天时间不伤一兵一卒登陆。日军接着就血洗了旅顺。

日军在控制辽东半岛后,紧接着在在荣成龙须岛登陆,日军水陆配合,攻击刘公岛和港内北洋舰队。北洋海军向日军投降,提督丁汝昌等将领先后自杀。

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尽失,京畿门户洞开,清政府极其恐慌,于是向日本乞降。

历史就是这样,大清国力上占优势,军事纸面实力占优势,但深层次的问题太多,注定会失败。

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只是创造了表面的繁华,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7

标签:辽东半岛   日本   镇远   北洋   朝鲜   甲午   政局   日军   清朝   海军   军队   军事实力   经济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