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那种时刻——明明想做个温柔耐心的爸妈,结果孩子一个动作,让你瞬间破防?
比如,我正在厨房手忙脚乱地准备早餐,老大一边下楼一边把袜子揉成团,像投篮一样往空中一甩——不偏不倚,袜子“啪”一声掉进煎蛋的锅里!
那一刻,我简直像被点燃的炮仗,噼里啪啦一顿输出:“你这孩子怎么回事!袜子能乱扔吗?这锅蛋还怎么吃?”
孩子被我吼得一愣一愣的,满脸委屈。而我呢,发完火又后悔:是不是太凶了?他是不是故意的?
后来我跟一位懂育儿的朋友吐槽,她却笑着说:“你有没有想过,不是孩子‘不想’做好,而是他们的大脑还没‘长好’?”
我一听,愣住了。
01
大脑还没“装好系统”,真的不怪他
朋友告诉我,孩子很多让人上火的行为,其实跟一个叫“前额叶”的东西有关。
这地方就像我们大脑里的“总指挥”,管着自控、计划、预测后果这些高级能力。可惜,它发育得特别慢:
6~12岁,才刚刚“开机”,功能不稳定,孩子容易冲动;
12~18岁,进入“系统升级期”,但动不动就“卡顿”,想法变来变去;
差不多到20岁,才逐渐“稳定运行”;
真正“完全体”,得等到25岁左右!
难怪你家娃总是一冲动就行动,不是他故意捣乱,而是他大脑里的“刹车片”还没装好!
他们眼里只有“现在好玩”,看不到“待会糟糕”。你气得跳脚,他还一脸懵:“怎么了?我只是觉得扔袜子很有趣啊!”
所以我们总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就像拿一台高配电脑跟一台老式旧机比速度——不公平,也没必要。
02
走进孩子的世界,他们不是“小大人”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眼中的世界,跟孩子眼中的,完全不一样?
a时间感?不存在的
你说“再玩五分钟”,他口中的“五分钟”可能是半小时。不是他耍赖,是他对时间根本没概念。
后来我用上了计时器、沙漏,说“铃响了我们就出门”。孩子亲眼看到时间流逝,反而更配合。
b注意力?是“单线程”的
你喊破嗓子,他理都不理。不是故意无视你,是他正沉浸在玩具世界里,压根没“接收信号”。
不如走过去,轻轻拍拍他,看着他的眼睛说:“我们该收玩具啦。”效果比吼叫好十倍。
c情绪控制?还在“新手村”
一不顺心就大哭大闹,不是“脾气坏”,是情绪脑(杏仁核)抢走了控制权。
这时候,你先接纳他的感受:“我知道你很难过”,再教他用语言表达,比指责更有用。
d长远眼光?暂时“未开通”
对他们来说,“现在玩”永远比“以后好”更有吸引力。这是大脑发育的必经阶段,不是品德问题。
我们要做的,是帮他们把“今天的努力”和“明天的收获”连起来,比如:“每天练字10分钟,一个月后你写的字会更漂亮哦!”
03
换个角度看孩子,坏行为背后常有颗好心
养娃就像打游戏,每天都有新关卡。有时候他们反复犯同一个错,我们一急,难听的话就冲口而出:
“你怎么这么笨!”
“你太自私了!”
可这些话像标签,贴上去就难撕下来。
有件事让我特别触动:一个孩子在爸爸新车上刻字,爸爸气得揍了他一顿,后来才发现,孩子刻的是“爸爸我爱你”。
我们往往只看到“坏行为”,却没看到背后的“好心意”:
你打电话他总来插嘴,可能是想迫不及待分享学校的趣事;
他把剪纸撒一地,也许是想送你一朵亲手做的小花;
他在你面前特别娇气,是因为只有在你这里,他能安心做回小孩。
《看见孩子》这本书里说得好:孩子本心是好的,只是有时候行为跑偏了。
下次快发脾气时,试着问自己:
“对这件事,我能想到的最善意的解释是什么?”
这么一想,怒气就消了一半。
04
你的一句“我相信你”,比一百句责备更有力
孩子终究是孩子,他们的大脑在成长,心智在成熟,他们会犯错、会忘事、会冲动。
但他们的心,始终柔软而真诚。
就像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我们不必做完美父母,但可以做一个“善意”的父母——
看到那个把袜子扔进锅里的孩子,不是“捣蛋鬼”,而是“还没学会控制冲动的小小人”;
看到那个磨蹭不肯写作业的孩子,不是“懒惰”,而是“需要帮助管理时间的学习者”。
少生气,不是纵容,是理解。
多包容,不是放任,是陪伴。
孩子大多数让我们头疼的问题,都会随着时间慢慢化解。而我们给予的耐心与信任,会变成他们内心最坚实的力量。
共勉,每一位正在努力“修心”的爸妈。
更新时间:2025-10-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