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年少卖 40 亿包!曾拯救无数人的方便面,为何被年轻人抛弃?

文/珠玑说

(本文所有内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源,具体资料赘述文章结尾)

以前吃方便面都偷偷吃,觉得方便面是最美味的东西,可现在的方便面1包吃不饱,两包吃不下,光吃面又太单调,买点东西配着吃,又比外卖贵。

所以现在方便面是“失宠”了吗?为啥以前火到人人抢,现在却慢慢被市场冷落了?

先看一组扎心的数据:2013年是中国方便面市场的 “巅峰之年”,年销量飙到462.2亿包,这么算的话,中国人年均食用方便面的数量达到了 34 包。

可到 2023年,这一数字跌到了 422.1 亿包,仅一年就少卖了40亿包。

就连行业龙头康师傅也没能幸免,2024年其方便面业务营收比前一年减少3亿元,按单包3元的零售价计算,相当于一年少卖了1亿包。

看到这里很多人就会疑问,方便面是怎么火起来的,又为什么现在“失宠”了?中国速食市场这些年到底变了啥?

方便面的由盛转衰,还得从它的起点说起,1970年,上海益民食品一厂斥资引进日本技术,生产出 200 万包“快乐方便面”,结果却遭遇滞销。

这并非意外:当时物资匮乏,买吃的还得要用粮票,1.5 元一包的方便面远超普通家庭承受能力。

加上技术不成熟,面饼太过脆弱,调味还特别简单,只有一包椒盐,还带着油压工艺的油腥味,既没价格优势,又难满足口味需求,自然打不开市场。

时间到了20世纪80年代,更多地方开始冒出本土方便面品牌。

广东的“三鲜伊面”,凭着“风行港澳,揉通四海”的广告语,很多人到现在都记得。

北京有冠生园的 “美味肉蓉面”,因为面里加了猪肉末,现在吃火锅还有人点。

除此之外,河南的豫竹牌、杭州的双峰牌、福建的厦门泡面、河北的华龙、湘西的三利、江东的乳堡,这些品牌也都慢慢冒了出来。

这时候的方便面市场其实并不居中,品牌都带着明显的地方味,直到一个人的出现,才把这个格局给改了。

1991年,中国台湾商人魏应州到大陆经商,一番打拼后不仅没赚到钱,还亏了4000万元,满心沮丧的他收拾行李,准备坐绿皮火车离开大陆。

在火车上,他拿出一包从台湾带来的方便面冲泡,独特的浓香瞬间弥漫开来,周围的乘客都被这香味吸引,忍不住问他在哪儿能买到,要知道,当时大陆市面上的方便面,几乎没有这么浓郁的香味。

生意人都有敏锐的雷达,魏应州一下子就意识到这就是商机。

对生意人而言,市场空缺往往藏在消费者未被满足的期待里,当时大陆市场的方便面,要么调味简单如“椒盐配面饼”,要么面饼松散易碎,而台湾产方便面的浓郁汤料与劲道口感,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更重要的是,随着城镇化加速,越来越多流动人口需要 “方便又好吃”的热食,这种需求在当时的市场上几乎处于“有求无供”的状态。

1992 年,魏应州投了800万美元,在天津建了工厂,推出的品牌大家现在再熟悉不过的品牌——康师傅。

康师傅第一款主打产品是红烧牛肉面,汤料包浓郁充满香气、面条筋道爽滑,一上市就爆火。

虽说这款面卖1.98元,比当时其他品牌贵了一倍左右,但大家就是爱吃,而且就连最后的汤也都喝的不剩。

从商业策略来看,康师傅的成功绝非偶然,从1997年开始,康师傅加快了扩张的脚步,在广州、杭州、武汉等地建了16个生产基地,有179条生产线。

这种“就近生产、快速铺货”的模式,让产品能迅速渗透到城市大卖场与乡村小卖部。

它的红烧牛肉面最火的时候,一年能卖出60亿袋,年销售额一度突破60亿元。

就在康师傅扎根大陆市场一年后,统一也将旗下招牌的“鲜橙多面”引入进来,可该产品主打清淡口味,在之后的数年时间里,一直没能撼动康师傅的市场地位,竞争中始终处于下风。

1995年,统一跳出此前的竞争僵局,摸索出全新思路,推出 “小浣熊干脆面”,并且特意在产品包装中,随机放置一张印有水浒人物的卡片。

这种玩法跟现在的盲盒差不多,小学生为了收集特定的卡,或者想比班里同学先集齐,都十包十包地买,直接把小浣熊的销量带爆了,一个月就能卖400万箱。

看到统一靠干脆面与水浒卡收获高人气,康师傅迅速推出 “小虎队干脆面”,以附赠旋风卡的方式,与统一打响了“卡牌争夺战”。

2008年,统一推出老坛酸菜牛肉面,这款产品堪称“行业口味革新者”。

发酵酸菜搭配酸辣口感,精准打造差异化,上市后的第二年,销量便突破5亿元,重新定义了速食面的口味竞争方向。

这个成绩不仅证明了口味创新的价值,更让整个行业意识到:速食的竞争,早已不只是面饼劲道与否的较量,更是能否创造记忆点的比拼。

康师傅当然不甘示弱,紧接着推出“陈坛酸菜牛肉面”,还喊出:陈坛入味,酸爽升级的广告语。

统一自然紧随其后,找了汪涵代言,用“有人模仿我的脸,没人模仿我的面”的硬气文案,暗指康师傅的跟风,将竞争热度推向高潮。

就在两大巨头为酸菜争得不可开交时,另一股力量正悄然在下沉市场崛起,那就是后来的今麦郎。

彼时仍以“华龙”为品牌名的它,没有选择与康师傅、统一在一二线城市硬碰硬,而是瞄准了被忽视的乡镇与农村市场,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差异化路线。

白象则靠“1元大骨面”打出了不一样的牌,说自己是用8 小时熬制猪骨提取骨髓精华,这面上市8个月就卖了6000万包。

除此之外,像三养火鸡面这样的外来品牌,也在加速进中国市场,想分速食市场的“蛋糕”。

根据界面新闻的报道,2010年中国方便面市场,康师傅以 55.7% 的占有率稳坐头把交椅,而后的今麦郎(11.7%)、统一(8.5%)、白象(7.4%)与之相差悬殊。

单看这组数字便知,彼时的方便面江湖已形成“一超多强” 的格局,康师傅的规模优势几乎达到垄断级别。

2013年是中国方便面销量的高光之年,年销量攀升至462.2 亿包,但从这一年起,销量开始持续走低,接下来的六年里,始终没能再达到这个水平。

直到疫情的时候,大家因为居家囤货,方便面才又火了一阵,但热度很快就过去了。

现在的方便面市场,已经从“大家一起抢新市场”变成了“在现有市场里抢份额”,品牌之间的竞争更激烈了,做这行的企业压力也更大,想新进来的人也越来越少。

从数据中能清晰看出:近年来,方便面相关企业的年度新增注册数量一直在下滑。

2019年时还有603家新企业注册,到2020年就骤降至155家,2024 年更是只剩91家,相较于5年前,降幅达到 85%,而且 2025 年的新增注册量仍在持续下降。

那为啥以前那么火的方便面,现在突然卖不动了?主要有四个原因。

首先,最核心的是,以前撑着方便面销量的主力人群变少了。

2000年以后,中国城镇化率涨得很快,很多农民工进城打工,他们大多住工棚,吃饭图快、图便宜,方便面就成了常吃的东西。

有个建筑公司调研过,工人平均一天要吃1.2包方便面,主要是当早餐或者夜班的加餐。

再看数据,农民工数量从1990年的4000万人,涨到2013年的2.69亿人,同期方便面销量也飙到462亿包,说农民工撑起了方便面的黄金时代,一点不夸张。

可后来呢?城镇化率接着提高,有的农民工回了乡,有的在城市定居了,生活稳定了,有了厨房,能选的吃的也多了,方便面就慢慢退到“偶尔吃一次”的位置,现在很多人都是好久没吃了,才想起来泡一包。

其次,方便面的消费场景少了很多,十几年前,网吧和绿皮火车是它的两大重要消费场景,可现在这两个场景要么萎缩,要么慢慢消失了。

先说说网吧,2010年的时候,中国登记在册的网吧有13万家,这还没算黑网吧,那时候一到深夜,网吧里总能听到“来盒泡面”的声音。

不过从2015年起,全国范围内新注册的网吧类企业数量就开始连续四年下滑,2017年之后更是进入下滑快车道,单是 2020年一年,就有超1.2万家网吧没能撑下去,选择了闭店。

在企业信息查询平台上搜“网吧”相关公司,能出来近30万家,但真正还在营业的只有8.8万多家,也就是说,有超过20万家网吧没了,消费场景少了,方便面的销量自然也跟着降。

再说说绿皮火车,以前坐绿皮火车,时速就几十公里,短途两三个小时、跨区域十几个小时的旅程,漫长又枯燥,而方便面几乎是当时最适配的旅行食物。

不占行李空间,随手塞进背包就能带;列车上随时能打到开水,几分钟就能泡出一碗热乎的;吃完把汤倒掉,餐盒随手扔进垃圾桶,全程不用费心收拾。

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方便面在列车上的好日子渐渐结束了,2023年中国高铁里程突破4.2万公里,承担起70%的铁路客运量。

曾经十几个小时的跨区域旅程,如今缩短到3到5小时,短途化的旅途让乘客对食物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改变。

高铁车厢的环境与绿皮火车截然不同,密闭性更好、整洁度更高,铁路部门也不建议在车厢内食用气味较重的食物。

数据层面能清晰看到高铁对方便面市场的影响:中国高铁运营里程每提升1%,方便面销量就会下降0.32%;而高铁乘客数量每增加1%,方便面销量则会减少近0.4%。

不少人近两年买方便面时都有个直观感受,以前饿了随手就能拿一包,现在看到价签得先犹豫一会儿。

这种感受并非错觉,2024年5月,康师傅经典袋装方便面零售价从2.8元涨到3元,桶装面也从4.5元上调至5元。

同期统一的红烧牛肉面、老坛酸菜牛肉面等经典桶装款也跟进调价,甚至市面上还出现了单价十几元的高端方便面产品。

以前大家选方便面,是因为它便宜,几元钱就能解决一顿饭,比外卖、餐馆省钱,比零食管饱。

现在倒好,“没钱吃泡面”成了调侃,可仔细想想也有道理。

桶装面涨到 5 元后,和楼下小餐馆的素面、粥品价格差距越来越小,消费者自然会算一算哪个更划算。

最后,方便面的替代品太多了,以前是没得选,方便面是便捷饮食的主要选项;现在不一样了,速食市场的选择多到挑不过来。

像自热米饭、自热火锅这类速食产品,如今一年能卖出超51 亿份,它们同样能满足人们对“热乎饭 + 便捷性”的需求,成了不少人的新选择。

再看外卖,用手机下单后,短短半小时左右就能送到家,论方便程度,一点都不比方便面逊色。

而行业报告里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外卖市场规模每提升 1%,方便面的销量就会随之减少 0.05%。

除此之外,预制菜也火了,梅菜扣肉、鱼香肉丝、酸菜鱼,各种口味都有,进一步分走了原本属于方便面的消费需求。

从20世纪80年代的“奢侈品”,到90年代的“国民口粮”,再到2010年代的千亿市场,方便面每一次爆发,都踩中了时代需求的点。

曾经靠香和方便站稳脚跟的方便面,现在慢慢被外卖、自热食品、预制菜“围剿”。

大家对便捷食品的需求并没有减少,只是现在可选择的种类越来越丰富,不再局限于单一品类。

消费者的购买选择,无形中给老品牌施加了压力,让它们不得不寻求突破:要么在产品和服务上创新升级,要么被市场淘汰。

说到底,只有那些能更好契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与品牌,才能在市场中长久立足。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3

标签:美食   方便面   年少   年轻人   康师傅   销量   市场   品牌   牛肉面   网吧   酸菜   中国   需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