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朝阳,大家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北京市的朝阳区,其实辽宁省朝阳市在东北的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这个城市是东北地区第一个作为首都而存在的城市。
在汉魏时期,当时辽西走廊还没有完全海退,而且穿过辽西走廊之后是浩瀚的辽泽,因此当时从中原通向东北的主要干道有两条分别是卢龙道和无终道,而无论这两条道选择哪一条,都必须要在朝阳会合,因此在金元时期以前,朝阳的地理位置是相当重要的。
朝阳最早的称呼是龙城,这源于十六国时期,前燕慕容皝在柳城之北修筑龙城,并定都于此。龙城成为朝阳城建城之始。前燕灭亡后,后燕、北燕相继建都龙城,因此朝阳也是东北地区的第一个都城,朝阳城因而有三燕古都之称。现在朝阳还有龙城区这样个建制。除了龙城,历史上慕容翰出兵的柳城也在朝阳管辖范围内,因此朝阳的两个故称龙城和柳城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都是相当霸气的。
北燕灭亡之后,朝阳的军事地位并没有下降,成为了北魏时期昌黎郡的治所。唐初时期,朝阳的地位进一步升级,成为了赫赫有名的营州。这里正是安禄山起兵反唐以及孙李反抗武周的地方。李光弼、大祚荣、李师道都是这个时期利用朝阳的地理搅动着大唐帝国的风云。
辽朝建立之后,朝阳更名为霸州,辽兴宗时期,这里升格为兴中府为辽朝六大蕃府之一。辽金时期,朝阳都是抵御少数民族入侵中原的前沿和屏障。不过经历了辽金元三朝的大规模作战,朝阳地区经济凋敝,人口损失惨重。明朝国力孱弱,朝阳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成为蒙古的马场。
而中原王朝恢复对朝阳的有效统治则一直到乾隆时期,当时乾隆皇帝根据当地三塔的特点给该地起名为三塔厅,到了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这里更名为朝阳。那么有着诸多故称的朝阳,为什么更名为一个丝毫没有关系的名字呢?
关于朝阳这个名字的由来,有至少7种说法,而且没有统一的定论。
依朝阳洞命名说。乾隆年间李调元认为,“县南有风凰山,嵌崎秀削。山下有朝阳洞,县得名以此。”乾隆四十六年(1781)路过朝阳,并在朝阳停驻三日,探访古迹,与地方官员士绅僧侣多有交往。他在《出口程记》中数次提到风凰山上的朝阳洞,认为“山下有朝阳洞,县得名以此。”朝阳设县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李调元《出口程记》作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前后相差三年,朝阳如因风凰山得名,乡贤必当言之。李调元一定是咨询过地方官员士绅,断不会轻易臆测,其说实际上反映了当时朝阳地方人士的普遍看法。这个是目前最早的有关朝阳的说法。
依凤凰山(第2说)而以《诗经·大雅·卷阿》篇命名说在朝阳当地流传最为广泛,即朝阳得名源自于风凰山,将《诗经·大雅·卷阿》中凤凰和朝阳联系起来。“民国”时期朝阳县长周铁铮1931年呈给热河省政府民政厅的报告说,“因县街东临凤凰山,诗云:风凰鸣矣,于彼朝阳。即取凤鸣朝阳之意也。故定名曰朝阳。”此说为后人因袭引申,层累附加,流传甚广。
大青山属努鲁儿虎山脉中段,该山脉从内蒙古敖汉旗入朝阳市境,延长200多公里,一般海拔500~700米以上,朝阳市北部边界处有10个山头高出1000米。民国”时撰修的《朝阳县志》曰:“县西二十里之朝阳沟,于‘民国’五年,山水冲破土崖,发现古墓一,有碑文可辨,知为韩瑜墓。”古代有山南水北谓之阳,因此有了朝阳一说。
“在朝阳市孟克乡八宝村有群众在‘民国’,期间,于当地挖出一块石头,上面刻有朝阳二字,因此叫朝阳。”
大凌河在中游流经朝阳,在大凌河改道之前,朝阳在大凌河北而非现如今的大凌河西,因此有大凌河方位说。
据传乾隆四十三年(1778),清高宗东巡途经三座塔,行宫设在龙城的佑顺寺,乾隆皇帝对于龙城这个地名很反感,欲改地名。纪昀见城东一带高山正好有九座山峰,形如九凤朝阳,遂建议改称朝阳。乾隆亲笔题写“帝德广运,凤鸣朝阳”八个大字,朝阳县知事把乾隆皇帝的题字分悬于南北两座牌楼上。从此龙城改为朝阳,龙山就叫凤凰山了。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朝阳”为史迹地名。周向永先生认为,朝阳地名与朝夷有关。陈守义先生认为,朝阳是上古神话传说中的日出之地,“就其所承载的历史深度和文化涵盖而论,‘朝阳’一名应定位于史迹地名。唯其如此,这个看似普通的地名所凝聚的文化归属感,才会得到凸显。”
更新时间:2025-04-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