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去世后,做梦都没想到19年后儿子竟被孙权流放异地,断子绝孙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赤壁之战的大功臣周瑜,年仅36岁就离开了人世。临终前,他将家人托付给孙权,本以为自己的后代能够在东吴继续显贵。

可短短19年后,他的次子周胤不仅被孙权免官,还被流放到偏远的庐陵郡,最终死于异乡。至此周瑜一脉,就此断绝。

不知道周瑜在九泉之下,是否会为自己血脉的断绝而感到痛心疾首呢?

巅峰时刻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周瑜在巴丘病逝,年仅36岁。

这位赤壁之战的功臣走得太早,孙权亲自穿着素服前往吊唁,当时痛哭失声,情真意切。

周瑜死时留下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长子周循娶了鲁班公主,次子周胤则与孙氏宗室女结为夫妻。

周瑜的遗言叮嘱孙权要继续西征的大业,也请他照顾好自己的家人。孙权对这位挚友的请求自然不敢怠慢。


周瑜死后,他对周家可谓是关爱有加。长子周循被孙权寄予厚望,他身上有着父亲的风范,可惜早早就去世了。

次子周胤成了周家的希望。孙权任命他为兴业都尉,统领千人兵马,驻守公安要地。这个位置不仅军事重要,还显示了孙权对周胤的信任。

公安是连接荆州和江东的重要关口,把这么重要的地方交给周胤,足见孙权对周家的恩遇。

黄龙元年,也就是公元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建立东吴政权。在这个关键时刻,周胤被封为“都乡侯”。


这一年,周胤的人生达到了巅峰。一个侯爵的地位,在当时已经是非常高的爵位了。周胤不仅有爵位,还有兵权,在东吴的朝堂上可谓是风光无限。

他住着豪华的宅邸,出行有仪仗队护卫,走到哪里都有人行礼问候。每逢朝会,他都能坐在前排的位置,听朝政,议国事。

孙权会时常询问他的意见,对他委以重任。这样的荣耀,让周胤感到骄傲,也让他逐渐迷失了自己。

骄奢淫逸

周胤在被封为都乡侯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谨慎和敬业逐渐被傲慢和放纵所取代。

每天晚上,他的府邸灯火通明,觥筹交错,歌舞升平。他开始沉迷于酒色,夜夜笙歌,白天却懒于处理政务。

周胤身边聚集了一群阿谀奉承的小人,这些人整天对他吹捧,说他是周瑜的儿子,功勋卓著,理应享受这些。

久而久之,周胤真的相信了这些话,他认为自己是靠着父亲的功劳才有今天的地位,孙权理应对他特殊照顾。

这种特权心理让周胤变得越来越肆无忌惮。他开始随意调动兵马,不按规矩办事。


有时候他会借口练兵,实际上是带着士兵去打猎,或者强占百姓的良田美地。百姓敢怒不敢言,只能暗地里咒骂。

周胤还喜欢干预地方司法,只要是他看顺眼的人,即使犯了法,他也会出面干预,让官府从轻发落。

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当地的法制秩序,引起了不少官员的不满,但碍于他的身份和地位,没人敢正面指责他。

孙权得知周胤的所作所为后,多次派人规劝他。起初是私下里提醒,后来变成了公开的批评。


孙权甚至亲自写信给周胤,劝他改过自新,不要辜负了父亲的期望。

孙权在信中提到:"你父亲在世时何等谨慎自律,为国为民,不辞辛劳。你今日的荣华富贵全是靠你父亲的血汗换来的,你怎能如此堕落?"

可惜周胤对这些劝告置若罔闻,仍然我行我素,沉浸在声色犬马之中不能自拔。

他认为孙权念在父亲的情分上,不会真的对他怎么样。这种傲慢和自以为是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

傲慢的代价

230年前后,孙权对周胤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孙权重新审视了周胤的所作所为,发现他已经严重违反了东吴的法律法规。

作为一国之君,孙权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是念及旧情继续包庇周胤,还是坚持法律的尊严,对他进行惩罚?

孙权经过深思熟虑,最终选择了后者。他决定免去周胤的官职,收回他的兵权,并将他流放到庐陵郡。

庐陵郡位于今天的江西省南部,当时是个偏远的地方,环境恶劣,远离权力中心。


这个决定震惊了整个朝廷。很多人都没想到,孙权会对周瑜的儿子下如此重手。

有人认为孙权太无情,忘记了周瑜的功劳;也有人认为孙权是在维护法律的尊严,不能因为周胤是功臣之后就网开一面。

周胤被押送到庐陵郡时,已经是230年的深秋。

曾经的侯爵,如今只能住在简陋的茅屋里,没有仆人侍奉,没有美酒佳肴,更没有人来阿谀奉承。

庐陵的气候湿热,蚊虫肆虐,周胤很快就患上了疾病,整日卧床不起。


最初,周胤以为这只是孙权的一时之怒,过不了多久就会被赦免。

他甚至写信给一些朝中的故友,请他们在孙权面前美言几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明白,这次孙权是真的动了怒,不是轻易就能原谅的。

在庐陵的日子里,周胤有了很多时间反思自己的人生。他开始明白,自己辜负了父亲的期望,也辜负了孙权的信任。

他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不听劝告,非要一意孤行。如果能重来一次,他一定会好好珍惜那些得来不易的荣华富贵。

功臣子弟的漫长等待

周胤在庐陵郡度过了漫长的十年时光。这十年间,东吴发生了很多变化。

孙权的长子孙登早逝,次子孙和也已去世,三子孙亮成了太子。

朝中大臣也有很多更替,周胤当年的朋友有的已经退休,有的已经升迁,还有的已经作古。

庐陵郡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周胤从小养尊处优,哪里受过这种苦?

他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头发从黑变白,从壮年变成了中年人。

但即使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周胤还是坚持活了下来,因为他心里还有一线希望,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重返朝廷,重新做回那个荣耀的都乡侯。


赤乌二年,也就是公元239年,周胤流放已经第十个年头了。这一年,朝中几位德高望重的大臣开始为周胤求情。

诸葛瑾和步骘联名上疏,指出周瑜当年为东吴立下的汗马功劳,恳请孙权念在故人的份上,给予周胤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

朱然和全琮这两位名将也上书求情。他们提到,周胤在流放期间已经深刻反省,痛改前非,不再是当年那个骄奢淫逸的纨绔子弟了。

他们认为,周胤已经受到了足够的惩罚,是时候给他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了。

这些大臣的求情书让孙权陷入了沉思。十年过去了,当初的怒火已经平息,取而代之的是对往事的追忆。


孙权想起了周瑜临终前的嘱托,想起了自己当年对周瑜的承诺。

他开始后悔自己是不是对周胤太狠了?十年的流放生活,对一个从小娇生惯养的人来说,已经是极大的惩罚。

经过一番思考,孙权决定给周胤一次机会。

他准备下赦令,恢复周胤的爵位和兵马,让他重返朝廷孙权相信,经过十年的磨炼,周胤已经成熟了,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功臣之后的凄凉结局

就在孙权准备下赦令的时候,一个“噩耗”从庐陵传来:周胤病死了,终年39岁。这个消息让孙权大为震惊,他立即派人前往庐陵核实情况。

使者回报说,周胤确实已经去世,死于一场突如其来的重病。

当地官员说,周胤在生命的最后几天里,一直在念叨着要回家,要见孙权一面。

孙权听完使者的回报,长叹一口气,眼中含着泪水说:"周公瑾啊周公瑾,我辜负了你的嘱托,没能好好照顾你的儿子。"

他立即下令厚葬周胤,并将其灵柩送回建业,葬在周瑜的墓旁。


周胤死后,孙权对周家的其他成员仍然关爱有加。

可惜的是,周瑜的长子周循早已去世,次子周胤也没有留下子嗣。周瑜一脉,就此断绝。

孙权在得知周胤死讯后,整夜未眠,他反复思考着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

一方面,他坚持了法律的尊严,没有因为私人感情而网开一面;另一方面,他也因此失去了一个可能重新成为栋梁的人才,更重要的是,他辜负了周瑜的临终嘱托。

周胤的死让孙权深刻反思了自己的治国方略。他意识到,法律固然重要,但人情也不可忽视。


特别是对那些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的将领的后代,更应该给予更多的包容和引导,而不是简单地用法律来裁决。

赤乌三年,孙权在朝会上特别提到了周胤一案,他告诫群臣:

"功臣之后,切不可恃宠而骄,要时刻谨记祖辈的功德,为国家继续效力。同时,我们对功臣后代也要多一分宽容,多一分引导,让他们能够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周胤的故事在东吴朝野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有人认为周胤是咎由自取,也有人认为孙权处罚太重。但无论如何,这个故事都成为了东吴历史上的一个悲剧!


《——【·结语·】——》

周瑜之子周胤的悲剧告诉我们,权力和地位是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成就一番事业,用得不好则会毁掉自己。

功臣之后不能靠祖辈的荫庇过一辈子,必须自己争气才行。

同时也提醒掌权者,法律与人情需要平衡,既不能因私废公,也不能因公废私!

资料来源:《三国志·吴志·周瑜传》、《东吴年间政治生态研究》、《江南历史人物考》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9

标签:历史   断子绝孙   异地   年后   儿子   周瑜   东吴   功臣   父亲   次子   爵位   兵马   法律   长子   朝廷   临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