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25年10月,当世界足坛正为世界杯预选赛、世青赛及各项国际友谊赛激烈角逐之时,中超联赛却全面进入长达23天的休赛期。这一安排与世界主流联赛形成强烈反差——欧洲五大联赛及日韩联赛在国际比赛日期间仍能保持紧凑赛程,而中超却选择“彻底停摆”。因此遭到众多媒体人指责足协:“人家国家联赛暂停是因为有国际比赛踢,中超联赛暂停是为什么?
这样的休赛安排确实带来了显而易见的负面影响。球员在漫长的休息期间被曝出“外出旅游、直播带货、赴韩观赛”等现象,竞技状态很难以维持。与此同时,球迷因无赛可看,只能转向“民间赛事”填补观赛空缺,导致中超关注度大幅下滑。这一“双输”的局面,本应该可以通过足协合理的赛程安排予以避免。
深入中超赛程,问题更为明显。中超联赛在第27轮与第28轮连续进行后,第29轮被突然推迟至10月中下旬,再经过20天休整才迎来收官战。如此“断断续续、缺乏节奏”的赛程安排,严重破坏了联赛的连贯性与观赏性。
足协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管理协同的缺失。在“管办分离”的框架下,中国足协侧重于国家队与青训体系建设,而中足联则负责联赛运营,二者之间的协作效率明显不足。早在6月,国足已确定无缘世界杯附加赛,然而9月至10月的国际比赛日期间,足协既未组织有锻炼价值的热身赛,也未协同中足联优化联赛日程,这也恰恰说明了足协在前期规划的时候,就是一个系统性的错误。
职业联赛是国家队发展的根基,这一规律在全球足球实践中已得到反复验证。然而,随意中断联赛、忽视球迷体验等行为,无不反映出管理者对联赛价值的轻视。正如有媒体人所指出的:“足球不是自己的,混呗”,这句话点出了体制惰性的核心所在。
如果中国足球继续以“流程复杂”为借口推诿责任,以“需要时间”为由拖延改革,那么中国足球的振兴终将沦为一句空谈。面对困局,改革必须拿出“刀刃向内”的勇气。首要任务是提升赛程规划的合理性。中超应参考国际主流联赛的日程安排,最大限度地避免无谓中断,保障联赛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其次是强化部门协同机制。足协与中足联应建立高效沟通机制,分清权责边界,杜绝“多头管理、无人负责”的局面。最后是提升联赛运营的专业性,将球迷体验与球员状态管理纳入核心考量,真正以职业化的标准运营联赛。
当球迷不得不在“假期出游”和“吐槽足协”之间做选择时,中国足球需要的并非危机公关,而是从赛程规划到管理机制的系统性改革。这种改革必须触及有利格局,打破长期形成的惰性思维。中超的“23天超长休赛期”,表面是赛程安排失误,实则是管理体系混乱与职业思维缺失的集中体现。在世界足球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依然在职业化的基本问题上裹足不前。唯有真正将联赛视为足球发展的必经之路,构建科学、专业的运营体系,才能避免“双输”局面的持续恶化。
足球改革的窗口期不会永远敞开。若球迷的热情一再被消磨,联赛的价值一再被低估,未来重建信心的成本将越来越高。这23天的超长休赛期,应成为中国足球管理者深刻反思的起点,而非又一个被轻易遗忘的失误。
更新时间:2025-10-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