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潇湘十二楼
编辑|潇湘十二楼
2025年5月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X上发布了一则简短却极具冲击力的声明:“所有购买伊朗石油或石化产品的国家或个人,将立即受到‘二级制裁’。他们将不得以任何途径、方式或形式与美国做生意!”
这一表态迅速引发国际能源市场震荡,布伦特原油期货应声上涨近2%,美国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WTI)价格同步攀升至每桶59.12美元。
而就在前一天,原定于5月3日举行的美伊第四轮核谈判因“后勤原因”突然延期,阿曼外交大臣巴德尔·布赛迪在社交平台宣布推迟消息后,伊朗外交部仅以“技术问题”轻描淡写回应,但强调“达成公平协议”的决心未变。
«——【·极限施压的“新剧本”·】——»
特朗普政府对伊朗石油出口的围堵并非首次,早在2018年,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后,便重启了对伊朗的全面制裁,并在2019年4月宣布取消对中国、印度等8个经济体的进口豁免,试图将伊朗石油出口“归零”。
彼时,国际油价一度飙升至每桶74美元,创半年新高。然而,这一政策因多国绕过美元结算体系、通过灰色渠道进口伊朗石油而未能彻底奏效。
2025年的制裁升级则更具针对性,根据美国财政部数据,2023年中国进口伊朗原油占比高达90%,印度、马来西亚紧随其后。
特朗普此次威胁的“二级制裁”直指这些国家——任何继续采购伊朗石油的企业或金融机构,将被切断与美国市场的联系,甚至面临最高500%的惩罚性关税。
美国参议员林赛·格雷厄姆公开支持该政策,称“必须迫使中印等国站队”。不过,这一策略的实际效力存疑。
路透社追踪数据显示,2025年4月伊朗原油日出口量仍达170万桶,主要流向亚洲市场。
«——【·中俄伊“三角联盟”的破局之道·】——»
面对美国压力,中国、俄罗斯与伊朗的联动策略逐渐浮出水面。
4月28日,伊朗外交部发言人伊斯梅尔·巴哈埃明确表示,愿在核协议谈判中引入中俄作为“关键斡旋方”。
这一表态的背景是,自2024年起,伊朗已通过人民币结算其向中国出口的半数原油,并通过俄罗斯银行系统处理部分交易,以规避美元清算风险。
而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自伊朗进口原油同比增长12%,占伊朗总出口量的76%。
美国的制裁威胁反而加速了“去美元化”进程,若中国全面采用人民币结算伊朗石油贸易,并依托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的原油期货合约,可能形成与布伦特、WTI并列的第三大定价体系。
此外,中伊在军事领域的合作亦被外界视为反制手段。据《南华早报》披露,2024年底,中国向伊朗交付了首批红旗-9B防空导弹系统,并计划联合开发波斯湾油气田。
«——【·全球能源棋局中的“中国策略”·】——»
中国对伊朗石油的持续依赖,表面看是地缘政治博弈的产物,实则基于深层的能源安全逻辑。
2024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73%,而伊朗原油因价格较布伦特基准低8-10美元/桶,成为稳定供应的“压舱石”。
更重要的是,通过深化与伊朗的合作,中国得以在霍尔木兹海峡这一全球石油运输“咽喉”增强影响力。
伊朗军方曾多次表示,若石油出口被完全封锁,将不惜封锁海峡——这为中国提供了间接制衡美国海军的关键筹码。
美国的制裁政策亦暴露其内在矛盾,一方面,特朗普希望压低油价以缓解国内通胀,但压制伊朗出口本质上是减少供应,反而推高油价;另一方面,强迫盟友“选边站”加剧了美元信任危机。
国际清算银行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跨境贸易中人民币结算占比升至12%,较2019年翻倍。
“当石油贸易逐渐脱离美元时,美国制裁的‘牙齿’正在松动。”
特朗普的二级制裁如同一把双刃剑——既考验着伊朗经济的韧性,也挑战着美国对全球金融体系的掌控力。
而对中国而言,这场危机恰成为推动能源多元化、货币国际化的历史契机。
当美国试图用制裁孤立伊朗时,他们或许没有意识到,真正被孤立的可能是美元自己。
在这场围绕石油的世纪博弈中,最大的赢家或许不是任何国家,而是正在重塑的全球能源秩序本身。
信息来源:
特朗普:立即停止购买伊朗石油——直新闻2025-05-02 11:40
特朗普称将禁止伊朗石油买家与美国做生意——海外网2025-05-02 07:38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