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公布新一批7家省级经济开发区名单,引发各界关注。与以往"苏南主导"的格局不同,此次苏北地区以盐城、连云港、宿迁三城包揽4席的亮眼成绩成为最大赢家,而苏中、苏南分别仅有1家和2家入围。这场区域经济版图的微妙变化,折射出江苏打破"南强北弱"格局的战略转向。
图片源于网络
此次获批的4家苏北开发区均聚焦新质生产力赛道——盐城大丰港经济开发区剑指新能源装备制造,宿迁运河港片区锁定智慧物流,连云港徐圩新区则瞄准石化新材料深加工。这种产业定位精准对接国家双碳战略和沿海经济带建设,展现出苏北从"承接转移"到"主动卡位"的转型决心。
数据印证着政策倾斜:近三年苏北省级开发区年均获批数量较前五年增长60%,2023年苏北开发区实际使用外资同比激增28%,远超全省平均水平。特别是在新能源领域,盐城已集聚天合光能、阿特斯等龙头企业,光伏组件产能占全球1/7,形成"风光氢储"全产业链。
反观此次仅新增2家开发区的苏南,看似步伐放缓,实则暗藏玄机。无锡惠山经开区聚焦工业互联网赋能传统制造,苏州相城经开区深耕数字金融,显示出苏南正经历从"园区经济"向"楼宇经济"的质变。数据显示,苏南开发区亩均税收已达45万元,是苏北的2.3倍,单位GDP能耗却下降12%。
图片源于网络
这种"减量提质"的战略选择,恰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深度契合。南京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指出:"苏南正在腾笼换鸟,将传统制造环节北迁,自身聚焦研发设计、总部经济等高附加值环节,形成与苏北的梯度发展格局。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正在重塑江苏经济地理。随着盐泰锡常宜铁路、连淮扬镇高铁全线贯通,苏北融入长三角2小时交通圈;沿海风电、LNG接收站等重大基建,使盐城、连云港成为"海上能源走廊"关键节点。这种空间重构带来要素流动的质变——2023年苏北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800亿元,其中40%来自苏南技术溢出。
但隐忧犹存:苏北开发区总数(58家)仍不及苏南(89家),且上市公司数量仅为苏南的1/5。产业同质化、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仍是制约苏北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正如省社科院专家所言:"开发区数量只是起点,关键要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避免重蹈'园区内卷'覆辙。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宿迁运河港开发区与苏州内河港区同步获批,暗示着大运河经济带的南北联动。江苏正以"1+3"重点功能区战略(扬子江城市群+沿海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重塑区域格局。在这种顶层设计下,苏北的区位价值正被重新定义——既是长三角北翼增长极,又是淮海经济区向东开放的桥头堡。
当连云港30万吨级航道直通中亚班轮,当盐城"绿电"点亮上海夜空,当宿迁电商园每天发出百万件快递,一个打破地理魔咒的新江苏正在崛起。这场静悄悄的区域经济变局,或许正在书写中国版"莱茵-鲁尔"产业带的创新叙事。
图片源于网络
更新时间:2025-04-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